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
疆芸旗艦店
1/15 黃芪,味甘,氣微溫,氣薄而味濃,可升可降,陽中之陽也,無毒。專補氣。入手太陰、足太陰、手少陰之經。其功用甚多,而其獨效者,尤在補血。夫黃芪乃補氣之聖藥,如何補血獨效。蓋氣無形,血則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黃芪用之於當歸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當歸原能生血,何藉黃芪,不知血藥生血其功緩,氣藥生血其功速,況氣分血分之藥,合而相同,則血得氣而速生,又何疑哉。或疑血得氣而生,少用黃芪足矣
2/15 即不少用,與當歸平用亦得,何故補血湯中反少用當歸而倍用黃芪?不知補血之湯,名雖補血,其實單補氣也。失血之後,血已傾盆而出,即用補血之藥,所生之血不過些微,安能遍養五臟六腑,是血失而氣亦欲失也。在血不能速生,而將絕未絕之氣,若不急為救援,一旦解散,頃刻亡矣。故補血必先補氣也。但恐補氣則陽偏旺而陰偏衰,所以又益之當歸以生血,使氣生十之七而血生十之三,則陰陽有制,反得大益
3/15 生氣而又生血,兩無他害也。至於補中益氣湯之用黃芪,又佐人蔘以成功者也。人蔘得黃芪,兼能補營衛而固腠理,健脾胃而消痰食,助升麻、柴胡,以提氣於至陰之中,故益氣湯中無人蔘,則升提乏力,多加黃芪、白朮,始能升舉。倘用人蔘、白朮而減去黃芪,斷不能升氣於至陰也。故氣虛之人,毋論各病,俱當兼用黃芪,而血虛之人尤宜多用。惟骨蒸癆熱與中滿之人忌用,然亦當臨症審量。(〔批〕無黃芪不能提氣於至陰,創論亦是確論。)
4/15 或問黃芪性畏防風,而古人云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謂是相畏而相使也,其說然乎? 此說亦可信不可信之辭也。黃芪無毒,何畏防風,無畏而言畏者,以黃芪性補而防風性散也,合而用之,則補者不至大補,而散者不至大散,故功用反大耳。(〔批〕黃芪欲防風者,以防風能通達上下週身之氣,得黃芪而生,黃芪達表,防風御風,外來之風得黃芪而拒絕也。)
5/15 或問黃芪補氣,反增脹滿,似乎黃芪不可補氣也,豈有藥以解其脹,抑可不用黃芪耶? 夫黃芪乃補氣藥,氣虛不用黃芪,又用何藥。然服之而增脹滿者,非黃芪之助氣,乃黃芪之不助氣也。陰陽有根,而後氣血可補。陰陽之根將絕。服補藥而反不受補。藥見病不能受,亦不去補病矣。此黃芪補氣而反增脹滿,乃不生氣之故。然亦因其不可生而不生也,又豈有別藥以解其脹哉。
6/15 或問黃芪氣分之藥,吾子以為補血之品,是凡有血虛之症,俱宜用黃芪矣,何以古人用補血之藥多,用四物湯、佛手散,絕不見用黃芪之補血者,豈古人非歟?古人未嘗非也,第以血癥不同,有順有逆。順則宜用血藥以補血,逆則宜用氣藥以補血也。蓋血癥之逆者,非血逆而氣逆也,氣逆而後血逆耳。血逆而仍用血分之藥,則氣不順而血愈逆矣,故必須補氣以安血也。
7/15 氣逆則血逆,氣安則血安,此不易之理也。凡血不宜上行,嘔咯吐衄之血,皆逆也。血猶洪水,水逆則氾濫於天下,血逆則騰沸於上焦,徒治其血,又何易奏平成哉。故必用補氣之藥於補血之中,雖氣生夫血,亦氣行夫血也。此黃芪補血湯所以獨勝於千古也。(〔批〕補血分氣逆氣順,確有見解。)
8/15 或問黃芪以治氣逆之血,發明獨絕,然而亦有用四物湯、佛手散以止血而效者,又是何故? 洵乎吾子之善問也。夫血逆亦有不同,有大逆,有小逆。大逆者,必須補氣以止血;小逆者,亦可調血以歸經。用四物湯、佛手散治血而血止者,血得補而歸經也。蓋血最難歸經,何以四物、佛手偏能取效,正因其血逆之輕耳。逆輕者,氣逆之小也;逆重者,氣逆之大也。以四物湯、佛手散治血而血安,雖亦取效,終必得效之遲,不若補血湯治氣而血止
9/15 或問黃芪補氣,初作脹滿,而少頃安然者,何也?此氣虛見補,反作不受也。黃芪補氣之虛,而胃中之望補,更甚於別臟腑。黃芪一入胃中,惟恐有奪其補者,乃閉關而不肯吐,此脹滿所由生也。治之法,用黃芪不可單用,增入歸、芎、麥冬三味,使之分散於上下之間,自無脹滿之憂矣。故服黃芪脹滿有二症,一不能受而一過於受也。過於受者,服下脹而少頃寬;不能受者,初脹輕而久反重。以此辨之最易別耳。
10/15 問黃芪補氣之聖藥,宜乎凡氣虛者,俱可補之矣,何喘滿之病反不用者?恐其助滿而增脹也。先生既明陰陽之道,深知虛實之宜,必有以教我也。曰∶黃芪補氣而不可治脹滿者,非黃芪之故,不善用黃芪之故也。夫人喘大滿,乃腎氣欲絕,奔騰而上升,似乎氣之有餘,實是氣之不足。古人用人蔘大劑治之者,以人蔘不能助脹而善能定喘耳,用之實宜。然天下貧人多而富人少,安得多備人蔘救急哉。
11/15 黃芪補氣之虛,止可補初起之虛,而不可補久病之虛,予問其故。曰∶初虛之病,用黃芪易受;久虛之病,用黃芪難受也。嗟乎。虛病用補,宜新久之皆可受,其不可受者,非氣之虛,乃氣之逆也。氣逆之虛,必用人蔘,而不可用黃芪。在初虛氣逆之時,即忌黃芪矣,何待久病而後不可用哉。若氣雖虛而無逆,則久病正宜黃芪,未有不服之而安然者也。誰謂黃芪之難受乎。(〔批〕黃芪不能補氣逆之虛,妙論。)
12/15 黃芪補氣,何以必助之當歸以補血,豈氣非血不生耶?不知氣能生血,而血不能生氣,不能生氣,而補氣必補血者,非取其助氣也。蓋氣虛之人,未有不血亦隨之而俱耗者也。我大用黃芪以生氣,則氣旺而血衰,血不能配氣之有餘,氣必至生血之不足,反不得氣之益,而轉得氣之害矣。故補氣必須補血之兼施也。但因氣虛以補氣,而復補其血,則血旺而氣仍衰,奈何。不知血旺則氣不去生血,故補血而氣自旺,不必憂有偏勝之虞。
13/15 《本草綱目》1、小便不通。用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 2、酒疸黃疾(醉後感寒,身上發赤、黑、黃斑)。用黃芪二兩、木蘭一兩,共研細。每服少許。一天服三次,酒送下。3、白濁。用鹽炒黃芪半兩、茯苓一兩,共研細。每服一錢。4、萎黃焦渴(每與癰疽發作,先後伴隨)。用黃芪六兩,一半生焙,一半加鹽水在飯上蒸熟;另用甘草一兩,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黃。二藥共研細。每服二錢,一天兩次。
14/15 《本草綱目》5、老人便祕。用黃芪、陳皮各半兩,研細。另用大麻子一合,搗爛,加水揉出漿汁,煎至半乾,調入白蜜一匙,再煮過,把黃芪、陳皮末加入調勻服下。兩服可通便。可以常服。6、血淋。用黃芪、黃連,等分為末,加麵糊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7、少淋。用黃芪、人蔘,等分為末。另用蘿蔔四、五片,加蜜二兩,稍稍灸過後,蘸藥末吃下,以鹽水送服。
15/15 《本草綱目》9、咳膿咳血,咽乾(這是虛熱,不可吃涼藥)。用黃芪四兩、甘草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10、肺癰。用黃芪二兩研細,每取二錢煎湯服。一天可服三、四次。11、甲疽(趾甲邊紅肉突出成疽)。用黃芪二兩、茹一兩,醋浸一宿,加入豬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塗瘡上。一天三次。12、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用黃芪、芎各一兩,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2017-10-22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