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中藥2」認識中藥的五味、中藥的特殊煎法以及中藥注意事項

中藥 中醫 藥品 人蔘 致心養生堂 致心養生堂 2017-11-05

我們常說食物有四性五味,其實四性五味原指中藥的藥性和味道。“四性”指寒、涼、溫、熱,“五味”指酸、苦、甘、辛、鹹。下面我們就為大家解說一下中藥的五味。

「解說中藥2」認識中藥的五味、中藥的特殊煎法以及中藥注意事項

中藥五味,是指中藥物有,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它們是有不同的治療作用。

辛味藥


辛味藥具有發散表邪證,行氣行血作用,(發散表邪指的是發汗解表)經常使用於外感表證,氣血瘀滯。“發散”,指辛味中藥具有發散表邪的作用,例如麻黃,經常使用於治療外感性病患。“行氣,行血”,通常是指辛味中藥具有行氣行血的作用,例如木香,川芎,經常使用於治療氣滯血瘀型病患。此外,辛味藥還有滋養的作用,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滋養補腎等。

甘味藥


甘味藥,“能補能和能緩”,它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都有甘味。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幾個方面。如人蔘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甘草調和等等。

酸味藥


酸味藥, “能收能澀”,它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都具有酸味。酸味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腸滑、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證。例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苦味藥


苦味藥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溼、苦溫燥溼、瀉火存陰的藥物都有有苦味。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祕、溼證、陰虛火旺等證。例如黃芩、梔子清熱瀉火,杏仁、葶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草、黃連清熱燥溼,蒼朮、厚朴苦溫燥溼,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鹹味藥


鹹味藥它的作用。一般來講,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積、消散結塊的藥物都有鹹味。鹹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瘰癧痰核、癭瘤、癥瘕痞塊等症。如芒硝瀉熱通便,海藻、牡蠣消瘰散癭,鱉甲、土鱉蟲軟堅消癥等。

「解說中藥2」認識中藥的五味、中藥的特殊煎法以及中藥注意事項

煎藥的方法:中藥的煎煮與熬製方法很重要,只有掌握正確的煎煮與熬製方法才能充分的發揮藥效。

中草藥一般沒必要淘洗,如果覺的草藥有些髒,可在浸泡前快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免藥效流失。中藥是不適宜加糖後再服用的,加糖後的藥劑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時也降低了藥效。

煎藥工具最好用沙鍋:


沙鍋導熱較慢,受熱較均勻,保溫效果較好。不要採用金屬器具,因為金屬器具容易把水熬幹,金屬可能會與藥物中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毒素,對身體造成傷害。

煎藥前要用水浸泡:


先用冷水浸泡50~60分鐘,如果是花、葉子、草之類質地稀疏、鬆軟的藥物可浸泡50分鐘,如果是根、莖、種子、皮等質地比較堅硬的藥物需浸泡60分鐘左右。充分的浸泡,可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快速溶入水中。

控制火候:


在湯藥沸騰以前要用武火(大火),沸騰以後改用文火(小火),使湯藥微微沸騰,可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最大限度的溶入水中,利於發揮藥效。《本草綱目》載“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如果火力過強,水分很快被蒸發,藥物的成分不易煎出,而且藥物易於煎焦糊,藥液易於煎幹,而火力過弱,

煎藥時間與次數:


煎藥一定要煎兩次,第一次煎,稱“頭煎”,藥效可溶出45%左右,第二次煎,稱“二煎”,藥效可溶出35%左右,然後把兩次煎好的湯藥混合在一起,早晚各服一般,這樣藥效才最好。

「解說中藥2」認識中藥的五味、中藥的特殊煎法以及中藥注意事項

特殊中藥煎煮:


除處方註明有“先煎”、“後下”、“包煎”、“烊化”、“沖服”、“煎湯代水”、“榨汁”等特殊要求的藥物,應按要求進行操作。

先煎品種及煎煮方法: 先煎品種:生石決明、石膏、生磁石、生赭石、生紫石英、生自然銅、生龜甲、生鱉甲、生珍珠母、生牡蠣、生瓦楞子、生紫貝齒、生龍骨、生龍齒、寒水石、生蛤殼、生禹餘糧、川烏、草烏、附子、水牛角、滑石塊、白海巴、石燕、石蟹、金礞石(布包先煎)。 煎煮方法:將先煎的藥物煮沸20—30分鐘,再加入群藥同煎。

後下品種及煎煮方法: 後下品種:薄荷、鮮薄荷、鮮藿香、鮮佩蘭、紫蘇葉、砂仁、豆蔻、鉤藤、番瀉葉、沉香。 煎煮方法:在群藥煎好前5-10分鐘,加入後下藥同煎。

包煎品種及煎煮方法: 包煎品種:旋覆花、車前子、葶藶子、六一散、青黛、黛蛤散、生蒲黃、蒲黃炭、滑石粉、兒茶、金礞石、海金沙、辛夷、馬勃、益元散。 煎煮方法:將藥物裝入純棉紗布袋與群藥同煎。

烊化品種及煎煮方法: 烊化品種:阿膠、鹿角膠、龜甲膠、鱉甲膠、龜鹿二仙膠。 煎煮方法:將藥物加入適量熱水或加熱燉熔化,兌入煎好的藥液同服。

另煎品種及煎煮方法: 另煎品種:人蔘、紅參、高麗紅參、西洋參、鹿茸片、羚羊角片、西紅花、冬蟲夏草。 煎煮方法:將另煎藥物置適宜的藥鍋中,加適量水,單獨煎煮,濾取藥液合併到湯藥中服用。

沖服品種及服用方法: 沖服品種:牛黃(含人工牛黃)、體外培育牛黃、硃砂粉、熊膽粉、鹿茸粉、三七粉、珍珠粉、羚羊角粉、沉香粉、琥珀粉、水牛角濃縮粉、玳瑁粉、馬寶粉、猴棗粉、狗寶粉。 服用方法:以少量水或隨湯藥沖服。

兌服品種及服用方法: 兌服品種:竹瀝水、竹瀝膏、生薑汁、黃酒、蜂蜜。 服用方法:不需煎煮,兌入煎好的藥液中同服。

滋補藥:多以動物 殼、角、根莖等為主,這類藥煎的時間要長一點,頭煎45分鐘左右,二煎35分鐘左右即可;一般藥材:頭煎35分鐘左右,二煎30分鐘左右即可

自己熬中藥不方便,代煎藥,藥效會差很多嗎?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不要代煎藥,為什麼,因為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

「解說中藥2」認識中藥的五味、中藥的特殊煎法以及中藥注意事項

喝中藥飯前喝還是飯後喝!要注意哪些事項

在喝中藥之前最好別吃蘿蔔,當然如果是吃一些理氣化痰的中藥除外,這是因為蘿蔔具有幫助消化以及破氣的效果,特別是在服用人蔘這些滋補的重要之後最好別吃蘿蔔,因為蘿蔔會降低藥效,最終失去補益的作用。

患有消化道疾病的時候,例如肝炎以及各種慢性疾病患者在服用健脾養胃中醫的時候,應該別吃大蒜。這是因為大蒜中含有的物質會刺激我們的腸胃黏膜,然後我們的腸胃黏膜就會變成充血的狀態,這個時候服用中藥就不能夠很好的發揮藥效了。

喝中藥的時候不能夠吃辣椒,特別是中藥的效果是治療熱性疾病的,例如一些清熱涼血的重要的時候更是別吃辣椒。因為辣椒會降低藥效,甚至會導致出現治療無效的情況。

人在喝中藥之前的半個小時以及之後的一個小時之內不要吃東西,特別是少吃一些蔬菜以及水果。這是因為有一些的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一些能夠和中藥產生化學反應的物質,這樣就會令中藥的一些藥效發生改變。特別是一些寒涼性的水果,例如雪梨、山楂、香蕉以及柿子等等。

喝中藥的時候出了不能夠喝茶以及一些寒涼的食物之外,牛奶也最好別喝,特別是一些高血壓患者。

喝中藥期間不能食用綠豆。綠豆具有很強的解毒功效,也具有很強的解藥功效,如果喝中藥期間食用了綠豆,藥效就會減小,甚至消失,起不到治病的作用。

飯前服。一般在飯前30~60分鐘服藥。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藥,以使藥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藥。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藥效。

飯後服。一般在飯後15~30分鐘服藥。病位在上,應在飯後服藥。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應該在飯後服藥,可使藥性上行。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

空腹服。又稱平旦服,指在早晨未進食前服藥。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藥,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於充分吸收。用於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藥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以使藥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藥效。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藥也是如此,以增強藥效。

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鐘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藥物可在此時服用。另外,某些西藥如催眠藥、驅蟲藥及抗過敏藥等,一般也應在夜晚臨睡前半小時服用。

「解說中藥2」認識中藥的五味、中藥的特殊煎法以及中藥注意事項

中醫認為,五味與五臟密切相關,在中醫經典著作《內經》中就有這樣的論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這一理論提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攝納各種食物,這樣才能通過五味調和達到臟腑得益的目的,使得身體健康,當然,如若五臟有病我們也應該適當有針對性地調整飲食五味,以幫助五臟功能的恢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