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用茯苓概要

中藥 茯苓 傷寒 中醫 傳承中醫 2017-05-06

《傷寒論》用茯苓概要

茯苓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味甘,性平,歸心、脾、肺經,具有滲利水溼、補益脾胃、和中止嘔、寧心益智、降衝逆之氣、養陰生津等作用。《傷寒論》中運用茯苓之方劑條文多達20條,茲簡要歸納如下:

滲溼利水 第71條雲:“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陽表證不解,循經入腑,影響膀胱氣化功能,水道失調,邪水互結於下,以致小便不利,“煩渴”,乃至“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諸證皆由於邪水互結,不得下行所致,治以五苓散溫陽化氣,利水滲溼。茯苓有滲利水溼之功,直達下焦,與澤瀉相須為用,導水下行;桂枝溫陽化氣,化氣又可助其行水。諸如水氣內停,小便不利者,亦加茯苓以利之。

溫陽化氣行水 第73條雲:“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汗出是表證未解,口渴源於水停下焦,氣化不利,津液不得四布;不渴是由於水停胃脘,胃陽不足。治當通陽化氣,溫胃行水,方用茯苓甘草湯,方中茯苓配桂枝溫陽化氣行氣,使水飲能有去路。

健脾利溼 第28條雲:“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此乃表證未解,水飲內停。方中茯苓配白朮健脾補中,脾氣健運,轉輸功能恢復,水溼自然可去,裡水得利,表亦可解。

寧心安神 第11條雲:“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方中以小柴胡加桂枝使內陷之邪從外而達,加大黃以清熱和胃。少陽之邪得解,胃熱可清,已斷其致病之源,龍牡配茯苓重鎮安神以寧心,既可行三焦停留之水,使小便自利,又可使煩驚、譫語等自愈。

益陰生津 第69條雲:“發汗,若下之,病人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汗下後陰陽兩虛,故既用乾薑、附子扶其陽,複用人蔘、茯苓益其陰,加甘草調和諸藥而補益中氣。世人多知茯苓有導水下行之力,而益陰之功卻常常忽視。《名醫別錄》中雲:“茯苓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茯苓配人蔘,陰陽雙補,正如成無己注曰:“四逆湯以補陽,加茯苓人蔘以益陰。”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時樂 江蘇省儀徵市中醫院


約稿啟示:歡迎各級醫務工作者,尤其是中醫鍼灸臨床、教育、科研人員投稿,一經發表,支付高額稿酬。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世界鍼灸學會聯合會培訓中心(北京世針傳統醫學培訓中心)是北京市民政局註冊,教委備案的國家最早從事中醫、鍼灸、按摩的培訓機構,2016年被中國社會組織評為5A級機構,三十年來培養了大批國內外中醫鍼灸人才。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廣渠門內夕照寺街東玖大廈B座7層

課程諮詢微信:13811920563

責任編輯:水生木

《傷寒論》用茯苓概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