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

AMD CPU尚存兩處軟肋

AMD的Ryzen香不香?Ryzen3、Ryzen5、Ryzen7、Ryzen9幾個款式任你選,隨便拉出來一款都是能剛能挑的角色。但是,問題咱們也要看清:CPU最高智能加速頻率、CTD內存延遲值,這兩點依然還是AMD CPU粉絲們需要忍氣吞聲的槽點。

AMD粉絲必讀:

AMD次旗艦處理器:銳龍R9 3900X被指頻率“虛標”無法滿負載運行

Intel叫板AMD銳龍3000系評測數據灌水:我們玩遊戲就是比AMD強

AMD CPU Core to DRAM延遲問題

前文所述關於第三代新銳龍(涵蓋R5 3600~R9 3900X等一系列產品)在智能加速時頻率難以達標(不能達到產品標稱值)的問題,AMD已經在上一週通過BIOS補丁方式對各個OEM主板製造商進行事後修補。所有新銳龍用戶,建議近期關注自己的主板供應商官網,及時下載新版BIOS升級即可。

百科:頻率問題算是告一段落,那麼CTD內存延遲又是個什麼鬼?

我們的計算機發展至今近百年,依然還是沿用的馮諾依曼體系。而這一體系註定了計算單元與存儲單元相分離。運算數據和存儲數據之間的鏈路,通過各類存儲器和他們之間的數據鏈路傳遞。

"

AMD CPU尚存兩處軟肋

AMD的Ryzen香不香?Ryzen3、Ryzen5、Ryzen7、Ryzen9幾個款式任你選,隨便拉出來一款都是能剛能挑的角色。但是,問題咱們也要看清:CPU最高智能加速頻率、CTD內存延遲值,這兩點依然還是AMD CPU粉絲們需要忍氣吞聲的槽點。

AMD粉絲必讀:

AMD次旗艦處理器:銳龍R9 3900X被指頻率“虛標”無法滿負載運行

Intel叫板AMD銳龍3000系評測數據灌水:我們玩遊戲就是比AMD強

AMD CPU Core to DRAM延遲問題

前文所述關於第三代新銳龍(涵蓋R5 3600~R9 3900X等一系列產品)在智能加速時頻率難以達標(不能達到產品標稱值)的問題,AMD已經在上一週通過BIOS補丁方式對各個OEM主板製造商進行事後修補。所有新銳龍用戶,建議近期關注自己的主板供應商官網,及時下載新版BIOS升級即可。

百科:頻率問題算是告一段落,那麼CTD內存延遲又是個什麼鬼?

我們的計算機發展至今近百年,依然還是沿用的馮諾依曼體系。而這一體系註定了計算單元與存儲單元相分離。運算數據和存儲數據之間的鏈路,通過各類存儲器和他們之間的數據鏈路傳遞。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2019年的PC系統,依然沿用馮諾依曼體系

舉例來說,CPU是一座工廠的產品線,用戶輸入數據則是原材料,最終顯示器上、音箱裡輸出的運算結果(圖像、數據、音頻等)就是這座工廠的產品。而外存儲總線、內存總線、CPU Cache(處理器緩存)總線就等同於各個工作節點之間的物料傳送帶(如下圖,筆者草繪):

"

AMD CPU尚存兩處軟肋

AMD的Ryzen香不香?Ryzen3、Ryzen5、Ryzen7、Ryzen9幾個款式任你選,隨便拉出來一款都是能剛能挑的角色。但是,問題咱們也要看清:CPU最高智能加速頻率、CTD內存延遲值,這兩點依然還是AMD CPU粉絲們需要忍氣吞聲的槽點。

AMD粉絲必讀:

AMD次旗艦處理器:銳龍R9 3900X被指頻率“虛標”無法滿負載運行

Intel叫板AMD銳龍3000系評測數據灌水:我們玩遊戲就是比AMD強

AMD CPU Core to DRAM延遲問題

前文所述關於第三代新銳龍(涵蓋R5 3600~R9 3900X等一系列產品)在智能加速時頻率難以達標(不能達到產品標稱值)的問題,AMD已經在上一週通過BIOS補丁方式對各個OEM主板製造商進行事後修補。所有新銳龍用戶,建議近期關注自己的主板供應商官網,及時下載新版BIOS升級即可。

百科:頻率問題算是告一段落,那麼CTD內存延遲又是個什麼鬼?

我們的計算機發展至今近百年,依然還是沿用的馮諾依曼體系。而這一體系註定了計算單元與存儲單元相分離。運算數據和存儲數據之間的鏈路,通過各類存儲器和他們之間的數據鏈路傳遞。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2019年的PC系統,依然沿用馮諾依曼體系

舉例來說,CPU是一座工廠的產品線,用戶輸入數據則是原材料,最終顯示器上、音箱裡輸出的運算結果(圖像、數據、音頻等)就是這座工廠的產品。而外存儲總線、內存總線、CPU Cache(處理器緩存)總線就等同於各個工作節點之間的物料傳送帶(如下圖,筆者草繪):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以原材料到產品的生產過程模擬PC工作流程

從上圖可以看到,作為中間那個亮著紅燈的生產機器(CPU),其生產效率(運算性能)受多個環節的影響。如原材料傳送帶(SATA、M.2接口的硬盤傳輸速率、USB傳輸速率)的運轉速度決定了原材料(待處理數據)進入生產機器(CPU)的速度,而輸出傳送帶(PCIE總線及顯示卡、音頻處理器性能)的速度也對最終產品(運算結果的輸出如音頻、視頻等)的產量帶來影響。

"

AMD CPU尚存兩處軟肋

AMD的Ryzen香不香?Ryzen3、Ryzen5、Ryzen7、Ryzen9幾個款式任你選,隨便拉出來一款都是能剛能挑的角色。但是,問題咱們也要看清:CPU最高智能加速頻率、CTD內存延遲值,這兩點依然還是AMD CPU粉絲們需要忍氣吞聲的槽點。

AMD粉絲必讀:

AMD次旗艦處理器:銳龍R9 3900X被指頻率“虛標”無法滿負載運行

Intel叫板AMD銳龍3000系評測數據灌水:我們玩遊戲就是比AMD強

AMD CPU Core to DRAM延遲問題

前文所述關於第三代新銳龍(涵蓋R5 3600~R9 3900X等一系列產品)在智能加速時頻率難以達標(不能達到產品標稱值)的問題,AMD已經在上一週通過BIOS補丁方式對各個OEM主板製造商進行事後修補。所有新銳龍用戶,建議近期關注自己的主板供應商官網,及時下載新版BIOS升級即可。

百科:頻率問題算是告一段落,那麼CTD內存延遲又是個什麼鬼?

我們的計算機發展至今近百年,依然還是沿用的馮諾依曼體系。而這一體系註定了計算單元與存儲單元相分離。運算數據和存儲數據之間的鏈路,通過各類存儲器和他們之間的數據鏈路傳遞。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2019年的PC系統,依然沿用馮諾依曼體系

舉例來說,CPU是一座工廠的產品線,用戶輸入數據則是原材料,最終顯示器上、音箱裡輸出的運算結果(圖像、數據、音頻等)就是這座工廠的產品。而外存儲總線、內存總線、CPU Cache(處理器緩存)總線就等同於各個工作節點之間的物料傳送帶(如下圖,筆者草繪):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以原材料到產品的生產過程模擬PC工作流程

從上圖可以看到,作為中間那個亮著紅燈的生產機器(CPU),其生產效率(運算性能)受多個環節的影響。如原材料傳送帶(SATA、M.2接口的硬盤傳輸速率、USB傳輸速率)的運轉速度決定了原材料(待處理數據)進入生產機器(CPU)的速度,而輸出傳送帶(PCIE總線及顯示卡、音頻處理器性能)的速度也對最終產品(運算結果的輸出如音頻、視頻等)的產量帶來影響。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左側為Intel CPU的數據運算模式,右側為AMD CPU的數據運算模式

因此,當代計算機對馮諾依曼架構的完善和升級成為主流IC業界競爭的焦點。Intel和AMD在這一路線上的發展方向略有不同,Intel屬於物理多核+多線程的捍衛者,而AMD則屬於多核心模塊並聯方式的擁護者。兩者的區別可以參考筆者上圖草繪。

"

AMD CPU尚存兩處軟肋

AMD的Ryzen香不香?Ryzen3、Ryzen5、Ryzen7、Ryzen9幾個款式任你選,隨便拉出來一款都是能剛能挑的角色。但是,問題咱們也要看清:CPU最高智能加速頻率、CTD內存延遲值,這兩點依然還是AMD CPU粉絲們需要忍氣吞聲的槽點。

AMD粉絲必讀:

AMD次旗艦處理器:銳龍R9 3900X被指頻率“虛標”無法滿負載運行

Intel叫板AMD銳龍3000系評測數據灌水:我們玩遊戲就是比AMD強

AMD CPU Core to DRAM延遲問題

前文所述關於第三代新銳龍(涵蓋R5 3600~R9 3900X等一系列產品)在智能加速時頻率難以達標(不能達到產品標稱值)的問題,AMD已經在上一週通過BIOS補丁方式對各個OEM主板製造商進行事後修補。所有新銳龍用戶,建議近期關注自己的主板供應商官網,及時下載新版BIOS升級即可。

百科:頻率問題算是告一段落,那麼CTD內存延遲又是個什麼鬼?

我們的計算機發展至今近百年,依然還是沿用的馮諾依曼體系。而這一體系註定了計算單元與存儲單元相分離。運算數據和存儲數據之間的鏈路,通過各類存儲器和他們之間的數據鏈路傳遞。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2019年的PC系統,依然沿用馮諾依曼體系

舉例來說,CPU是一座工廠的產品線,用戶輸入數據則是原材料,最終顯示器上、音箱裡輸出的運算結果(圖像、數據、音頻等)就是這座工廠的產品。而外存儲總線、內存總線、CPU Cache(處理器緩存)總線就等同於各個工作節點之間的物料傳送帶(如下圖,筆者草繪):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以原材料到產品的生產過程模擬PC工作流程

從上圖可以看到,作為中間那個亮著紅燈的生產機器(CPU),其生產效率(運算性能)受多個環節的影響。如原材料傳送帶(SATA、M.2接口的硬盤傳輸速率、USB傳輸速率)的運轉速度決定了原材料(待處理數據)進入生產機器(CPU)的速度,而輸出傳送帶(PCIE總線及顯示卡、音頻處理器性能)的速度也對最終產品(運算結果的輸出如音頻、視頻等)的產量帶來影響。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左側為Intel CPU的數據運算模式,右側為AMD CPU的數據運算模式

因此,當代計算機對馮諾依曼架構的完善和升級成為主流IC業界競爭的焦點。Intel和AMD在這一路線上的發展方向略有不同,Intel屬於物理多核+多線程的捍衛者,而AMD則屬於多核心模塊並聯方式的擁護者。兩者的區別可以參考筆者上圖草繪。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AMD Ryzen CPU各模塊實拍照片

AMD的這一設計可以降低研發和生產成本(提升良品率、加速產能爬坡),但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從筆者的上述運算模式草繪圖可以看出,AMD的多核處理數據流並不那麼順暢,即便擁有相同甚至更高的顯存帶寬,數據進入多核模塊內還需要再進行一次分流,進入不同的CPU核心才能開始運算處理。也就是說,如果用AMD的生產機器製造坦克玩具,需要在原材料進入生產機器之後,再進行一次物料篩選,不同的零配件進入不同的CPU核心,最終生產結束之後,再統一輸出到成品傳送帶上。

我們把AMD CPU的這一問題,成為Core to DRAM延遲(CPU—內存延遲)簡稱CTD

實測AMD第三代Ryzen處理器的CTD延遲表現

今年的科隆展上,Intel高管雖說是顧不上矜持與風度,揚言i9-9900K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遊戲CPU且沒有之一,但事實上確實如此。因為Intel的CTD延遲表現,從架構上就已經決定了此番優勢。

"

AMD CPU尚存兩處軟肋

AMD的Ryzen香不香?Ryzen3、Ryzen5、Ryzen7、Ryzen9幾個款式任你選,隨便拉出來一款都是能剛能挑的角色。但是,問題咱們也要看清:CPU最高智能加速頻率、CTD內存延遲值,這兩點依然還是AMD CPU粉絲們需要忍氣吞聲的槽點。

AMD粉絲必讀:

AMD次旗艦處理器:銳龍R9 3900X被指頻率“虛標”無法滿負載運行

Intel叫板AMD銳龍3000系評測數據灌水:我們玩遊戲就是比AMD強

AMD CPU Core to DRAM延遲問題

前文所述關於第三代新銳龍(涵蓋R5 3600~R9 3900X等一系列產品)在智能加速時頻率難以達標(不能達到產品標稱值)的問題,AMD已經在上一週通過BIOS補丁方式對各個OEM主板製造商進行事後修補。所有新銳龍用戶,建議近期關注自己的主板供應商官網,及時下載新版BIOS升級即可。

百科:頻率問題算是告一段落,那麼CTD內存延遲又是個什麼鬼?

我們的計算機發展至今近百年,依然還是沿用的馮諾依曼體系。而這一體系註定了計算單元與存儲單元相分離。運算數據和存儲數據之間的鏈路,通過各類存儲器和他們之間的數據鏈路傳遞。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2019年的PC系統,依然沿用馮諾依曼體系

舉例來說,CPU是一座工廠的產品線,用戶輸入數據則是原材料,最終顯示器上、音箱裡輸出的運算結果(圖像、數據、音頻等)就是這座工廠的產品。而外存儲總線、內存總線、CPU Cache(處理器緩存)總線就等同於各個工作節點之間的物料傳送帶(如下圖,筆者草繪):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以原材料到產品的生產過程模擬PC工作流程

從上圖可以看到,作為中間那個亮著紅燈的生產機器(CPU),其生產效率(運算性能)受多個環節的影響。如原材料傳送帶(SATA、M.2接口的硬盤傳輸速率、USB傳輸速率)的運轉速度決定了原材料(待處理數據)進入生產機器(CPU)的速度,而輸出傳送帶(PCIE總線及顯示卡、音頻處理器性能)的速度也對最終產品(運算結果的輸出如音頻、視頻等)的產量帶來影響。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左側為Intel CPU的數據運算模式,右側為AMD CPU的數據運算模式

因此,當代計算機對馮諾依曼架構的完善和升級成為主流IC業界競爭的焦點。Intel和AMD在這一路線上的發展方向略有不同,Intel屬於物理多核+多線程的捍衛者,而AMD則屬於多核心模塊並聯方式的擁護者。兩者的區別可以參考筆者上圖草繪。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AMD Ryzen CPU各模塊實拍照片

AMD的這一設計可以降低研發和生產成本(提升良品率、加速產能爬坡),但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從筆者的上述運算模式草繪圖可以看出,AMD的多核處理數據流並不那麼順暢,即便擁有相同甚至更高的顯存帶寬,數據進入多核模塊內還需要再進行一次分流,進入不同的CPU核心才能開始運算處理。也就是說,如果用AMD的生產機器製造坦克玩具,需要在原材料進入生產機器之後,再進行一次物料篩選,不同的零配件進入不同的CPU核心,最終生產結束之後,再統一輸出到成品傳送帶上。

我們把AMD CPU的這一問題,成為Core to DRAM延遲(CPU—內存延遲)簡稱CTD

實測AMD第三代Ryzen處理器的CTD延遲表現

今年的科隆展上,Intel高管雖說是顧不上矜持與風度,揚言i9-9900K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遊戲CPU且沒有之一,但事實上確實如此。因為Intel的CTD延遲表現,從架構上就已經決定了此番優勢。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在現有的公開測試數據中,以AIDA64為測試基準,Intel的i9-9900K處理器CTD延遲時間在50ns,而AMD的Ryzen系列處理器(上圖包含1代、2代以及第3代新Ryzen)的CTD延遲都在70ns~75ns左右。說白了,CTD延遲表現Intel比AMD強40~50%,這是一個較為致命的數據。

"

AMD CPU尚存兩處軟肋

AMD的Ryzen香不香?Ryzen3、Ryzen5、Ryzen7、Ryzen9幾個款式任你選,隨便拉出來一款都是能剛能挑的角色。但是,問題咱們也要看清:CPU最高智能加速頻率、CTD內存延遲值,這兩點依然還是AMD CPU粉絲們需要忍氣吞聲的槽點。

AMD粉絲必讀:

AMD次旗艦處理器:銳龍R9 3900X被指頻率“虛標”無法滿負載運行

Intel叫板AMD銳龍3000系評測數據灌水:我們玩遊戲就是比AMD強

AMD CPU Core to DRAM延遲問題

前文所述關於第三代新銳龍(涵蓋R5 3600~R9 3900X等一系列產品)在智能加速時頻率難以達標(不能達到產品標稱值)的問題,AMD已經在上一週通過BIOS補丁方式對各個OEM主板製造商進行事後修補。所有新銳龍用戶,建議近期關注自己的主板供應商官網,及時下載新版BIOS升級即可。

百科:頻率問題算是告一段落,那麼CTD內存延遲又是個什麼鬼?

我們的計算機發展至今近百年,依然還是沿用的馮諾依曼體系。而這一體系註定了計算單元與存儲單元相分離。運算數據和存儲數據之間的鏈路,通過各類存儲器和他們之間的數據鏈路傳遞。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2019年的PC系統,依然沿用馮諾依曼體系

舉例來說,CPU是一座工廠的產品線,用戶輸入數據則是原材料,最終顯示器上、音箱裡輸出的運算結果(圖像、數據、音頻等)就是這座工廠的產品。而外存儲總線、內存總線、CPU Cache(處理器緩存)總線就等同於各個工作節點之間的物料傳送帶(如下圖,筆者草繪):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以原材料到產品的生產過程模擬PC工作流程

從上圖可以看到,作為中間那個亮著紅燈的生產機器(CPU),其生產效率(運算性能)受多個環節的影響。如原材料傳送帶(SATA、M.2接口的硬盤傳輸速率、USB傳輸速率)的運轉速度決定了原材料(待處理數據)進入生產機器(CPU)的速度,而輸出傳送帶(PCIE總線及顯示卡、音頻處理器性能)的速度也對最終產品(運算結果的輸出如音頻、視頻等)的產量帶來影響。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左側為Intel CPU的數據運算模式,右側為AMD CPU的數據運算模式

因此,當代計算機對馮諾依曼架構的完善和升級成為主流IC業界競爭的焦點。Intel和AMD在這一路線上的發展方向略有不同,Intel屬於物理多核+多線程的捍衛者,而AMD則屬於多核心模塊並聯方式的擁護者。兩者的區別可以參考筆者上圖草繪。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AMD Ryzen CPU各模塊實拍照片

AMD的這一設計可以降低研發和生產成本(提升良品率、加速產能爬坡),但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從筆者的上述運算模式草繪圖可以看出,AMD的多核處理數據流並不那麼順暢,即便擁有相同甚至更高的顯存帶寬,數據進入多核模塊內還需要再進行一次分流,進入不同的CPU核心才能開始運算處理。也就是說,如果用AMD的生產機器製造坦克玩具,需要在原材料進入生產機器之後,再進行一次物料篩選,不同的零配件進入不同的CPU核心,最終生產結束之後,再統一輸出到成品傳送帶上。

我們把AMD CPU的這一問題,成為Core to DRAM延遲(CPU—內存延遲)簡稱CTD

實測AMD第三代Ryzen處理器的CTD延遲表現

今年的科隆展上,Intel高管雖說是顧不上矜持與風度,揚言i9-9900K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遊戲CPU且沒有之一,但事實上確實如此。因為Intel的CTD延遲表現,從架構上就已經決定了此番優勢。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在現有的公開測試數據中,以AIDA64為測試基準,Intel的i9-9900K處理器CTD延遲時間在50ns,而AMD的Ryzen系列處理器(上圖包含1代、2代以及第3代新Ryzen)的CTD延遲都在70ns~75ns左右。說白了,CTD延遲表現Intel比AMD強40~50%,這是一個較為致命的數據。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而在Intel自家較為推崇的Sisoftware測試數據中,情況發生了一些改變:AMD的Ryzen系列處理器在CTD延遲表現上甚至可以追上i9-9900K!但不幸的是,CTD延遲上下延的穩定度較差(最高CTD延遲時間和最低CTD延遲時間的時差高達2~2.5倍以上),以至於表現最佳的Ryzen9 3900X可以擁有超越i9-9900K的30.2ns CTD最低延遲時間,而最高延遲時間則高達81.2ns(Intel最慢也僅有52.6ns)。

讀者們會問,這個延遲時間僅僅幾十個納秒,能對性能產生多了不起的影響?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使用第一代Ryzen的時候,是不是會發現遊戲幀數表現不穩定?最快fps可以超過Intel的產品,然而卡頓時又慢如老狗。一場遊戲下來,幀數波動令人厭惡,整個fps測試曲線堪比鋸齒。

"

AMD CPU尚存兩處軟肋

AMD的Ryzen香不香?Ryzen3、Ryzen5、Ryzen7、Ryzen9幾個款式任你選,隨便拉出來一款都是能剛能挑的角色。但是,問題咱們也要看清:CPU最高智能加速頻率、CTD內存延遲值,這兩點依然還是AMD CPU粉絲們需要忍氣吞聲的槽點。

AMD粉絲必讀:

AMD次旗艦處理器:銳龍R9 3900X被指頻率“虛標”無法滿負載運行

Intel叫板AMD銳龍3000系評測數據灌水:我們玩遊戲就是比AMD強

AMD CPU Core to DRAM延遲問題

前文所述關於第三代新銳龍(涵蓋R5 3600~R9 3900X等一系列產品)在智能加速時頻率難以達標(不能達到產品標稱值)的問題,AMD已經在上一週通過BIOS補丁方式對各個OEM主板製造商進行事後修補。所有新銳龍用戶,建議近期關注自己的主板供應商官網,及時下載新版BIOS升級即可。

百科:頻率問題算是告一段落,那麼CTD內存延遲又是個什麼鬼?

我們的計算機發展至今近百年,依然還是沿用的馮諾依曼體系。而這一體系註定了計算單元與存儲單元相分離。運算數據和存儲數據之間的鏈路,通過各類存儲器和他們之間的數據鏈路傳遞。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2019年的PC系統,依然沿用馮諾依曼體系

舉例來說,CPU是一座工廠的產品線,用戶輸入數據則是原材料,最終顯示器上、音箱裡輸出的運算結果(圖像、數據、音頻等)就是這座工廠的產品。而外存儲總線、內存總線、CPU Cache(處理器緩存)總線就等同於各個工作節點之間的物料傳送帶(如下圖,筆者草繪):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以原材料到產品的生產過程模擬PC工作流程

從上圖可以看到,作為中間那個亮著紅燈的生產機器(CPU),其生產效率(運算性能)受多個環節的影響。如原材料傳送帶(SATA、M.2接口的硬盤傳輸速率、USB傳輸速率)的運轉速度決定了原材料(待處理數據)進入生產機器(CPU)的速度,而輸出傳送帶(PCIE總線及顯示卡、音頻處理器性能)的速度也對最終產品(運算結果的輸出如音頻、視頻等)的產量帶來影響。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左側為Intel CPU的數據運算模式,右側為AMD CPU的數據運算模式

因此,當代計算機對馮諾依曼架構的完善和升級成為主流IC業界競爭的焦點。Intel和AMD在這一路線上的發展方向略有不同,Intel屬於物理多核+多線程的捍衛者,而AMD則屬於多核心模塊並聯方式的擁護者。兩者的區別可以參考筆者上圖草繪。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AMD Ryzen CPU各模塊實拍照片

AMD的這一設計可以降低研發和生產成本(提升良品率、加速產能爬坡),但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從筆者的上述運算模式草繪圖可以看出,AMD的多核處理數據流並不那麼順暢,即便擁有相同甚至更高的顯存帶寬,數據進入多核模塊內還需要再進行一次分流,進入不同的CPU核心才能開始運算處理。也就是說,如果用AMD的生產機器製造坦克玩具,需要在原材料進入生產機器之後,再進行一次物料篩選,不同的零配件進入不同的CPU核心,最終生產結束之後,再統一輸出到成品傳送帶上。

我們把AMD CPU的這一問題,成為Core to DRAM延遲(CPU—內存延遲)簡稱CTD

實測AMD第三代Ryzen處理器的CTD延遲表現

今年的科隆展上,Intel高管雖說是顧不上矜持與風度,揚言i9-9900K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遊戲CPU且沒有之一,但事實上確實如此。因為Intel的CTD延遲表現,從架構上就已經決定了此番優勢。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在現有的公開測試數據中,以AIDA64為測試基準,Intel的i9-9900K處理器CTD延遲時間在50ns,而AMD的Ryzen系列處理器(上圖包含1代、2代以及第3代新Ryzen)的CTD延遲都在70ns~75ns左右。說白了,CTD延遲表現Intel比AMD強40~50%,這是一個較為致命的數據。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而在Intel自家較為推崇的Sisoftware測試數據中,情況發生了一些改變:AMD的Ryzen系列處理器在CTD延遲表現上甚至可以追上i9-9900K!但不幸的是,CTD延遲上下延的穩定度較差(最高CTD延遲時間和最低CTD延遲時間的時差高達2~2.5倍以上),以至於表現最佳的Ryzen9 3900X可以擁有超越i9-9900K的30.2ns CTD最低延遲時間,而最高延遲時間則高達81.2ns(Intel最慢也僅有52.6ns)。

讀者們會問,這個延遲時間僅僅幾十個納秒,能對性能產生多了不起的影響?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使用第一代Ryzen的時候,是不是會發現遊戲幀數表現不穩定?最快fps可以超過Intel的產品,然而卡頓時又慢如老狗。一場遊戲下來,幀數波動令人厭惡,整個fps測試曲線堪比鋸齒。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雖然這種情況在AMD發佈第2代Ryzen之後有了一定改善,然而架構因素決定了CTD延遲這個棘手的問題很難被AMD完全擺脫。從上圖(Computerbase及IT媒體總結的)遊戲測試數據來看,Intel的i9-9900K的遊戲性能(含fps高低幀權重計分)要比AMD的R9 3900X強11%。14nm的8核心對標7nm的12核心產生如此規模的性能優勢,CTD延遲對此難辭其咎!

總結

單模多核CPU架構是AMD的價格競爭優勢法寶之一,也在7nm製程下獲得了強大的性能提升與良好的市場表現。主頻問題目前已經不算是AMD當前最主要的顧慮所在,增強CTD延遲性能(尤其是CTD高低延遲穩定性)、減少高低延遲時間差才是最立竿見影的提升用戶體驗良藥。

"

AMD CPU尚存兩處軟肋

AMD的Ryzen香不香?Ryzen3、Ryzen5、Ryzen7、Ryzen9幾個款式任你選,隨便拉出來一款都是能剛能挑的角色。但是,問題咱們也要看清:CPU最高智能加速頻率、CTD內存延遲值,這兩點依然還是AMD CPU粉絲們需要忍氣吞聲的槽點。

AMD粉絲必讀:

AMD次旗艦處理器:銳龍R9 3900X被指頻率“虛標”無法滿負載運行

Intel叫板AMD銳龍3000系評測數據灌水:我們玩遊戲就是比AMD強

AMD CPU Core to DRAM延遲問題

前文所述關於第三代新銳龍(涵蓋R5 3600~R9 3900X等一系列產品)在智能加速時頻率難以達標(不能達到產品標稱值)的問題,AMD已經在上一週通過BIOS補丁方式對各個OEM主板製造商進行事後修補。所有新銳龍用戶,建議近期關注自己的主板供應商官網,及時下載新版BIOS升級即可。

百科:頻率問題算是告一段落,那麼CTD內存延遲又是個什麼鬼?

我們的計算機發展至今近百年,依然還是沿用的馮諾依曼體系。而這一體系註定了計算單元與存儲單元相分離。運算數據和存儲數據之間的鏈路,通過各類存儲器和他們之間的數據鏈路傳遞。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2019年的PC系統,依然沿用馮諾依曼體系

舉例來說,CPU是一座工廠的產品線,用戶輸入數據則是原材料,最終顯示器上、音箱裡輸出的運算結果(圖像、數據、音頻等)就是這座工廠的產品。而外存儲總線、內存總線、CPU Cache(處理器緩存)總線就等同於各個工作節點之間的物料傳送帶(如下圖,筆者草繪):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以原材料到產品的生產過程模擬PC工作流程

從上圖可以看到,作為中間那個亮著紅燈的生產機器(CPU),其生產效率(運算性能)受多個環節的影響。如原材料傳送帶(SATA、M.2接口的硬盤傳輸速率、USB傳輸速率)的運轉速度決定了原材料(待處理數據)進入生產機器(CPU)的速度,而輸出傳送帶(PCIE總線及顯示卡、音頻處理器性能)的速度也對最終產品(運算結果的輸出如音頻、視頻等)的產量帶來影響。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左側為Intel CPU的數據運算模式,右側為AMD CPU的數據運算模式

因此,當代計算機對馮諾依曼架構的完善和升級成為主流IC業界競爭的焦點。Intel和AMD在這一路線上的發展方向略有不同,Intel屬於物理多核+多線程的捍衛者,而AMD則屬於多核心模塊並聯方式的擁護者。兩者的區別可以參考筆者上圖草繪。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AMD Ryzen CPU各模塊實拍照片

AMD的這一設計可以降低研發和生產成本(提升良品率、加速產能爬坡),但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從筆者的上述運算模式草繪圖可以看出,AMD的多核處理數據流並不那麼順暢,即便擁有相同甚至更高的顯存帶寬,數據進入多核模塊內還需要再進行一次分流,進入不同的CPU核心才能開始運算處理。也就是說,如果用AMD的生產機器製造坦克玩具,需要在原材料進入生產機器之後,再進行一次物料篩選,不同的零配件進入不同的CPU核心,最終生產結束之後,再統一輸出到成品傳送帶上。

我們把AMD CPU的這一問題,成為Core to DRAM延遲(CPU—內存延遲)簡稱CTD

實測AMD第三代Ryzen處理器的CTD延遲表現

今年的科隆展上,Intel高管雖說是顧不上矜持與風度,揚言i9-9900K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遊戲CPU且沒有之一,但事實上確實如此。因為Intel的CTD延遲表現,從架構上就已經決定了此番優勢。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在現有的公開測試數據中,以AIDA64為測試基準,Intel的i9-9900K處理器CTD延遲時間在50ns,而AMD的Ryzen系列處理器(上圖包含1代、2代以及第3代新Ryzen)的CTD延遲都在70ns~75ns左右。說白了,CTD延遲表現Intel比AMD強40~50%,這是一個較為致命的數據。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而在Intel自家較為推崇的Sisoftware測試數據中,情況發生了一些改變:AMD的Ryzen系列處理器在CTD延遲表現上甚至可以追上i9-9900K!但不幸的是,CTD延遲上下延的穩定度較差(最高CTD延遲時間和最低CTD延遲時間的時差高達2~2.5倍以上),以至於表現最佳的Ryzen9 3900X可以擁有超越i9-9900K的30.2ns CTD最低延遲時間,而最高延遲時間則高達81.2ns(Intel最慢也僅有52.6ns)。

讀者們會問,這個延遲時間僅僅幾十個納秒,能對性能產生多了不起的影響?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使用第一代Ryzen的時候,是不是會發現遊戲幀數表現不穩定?最快fps可以超過Intel的產品,然而卡頓時又慢如老狗。一場遊戲下來,幀數波動令人厭惡,整個fps測試曲線堪比鋸齒。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雖然這種情況在AMD發佈第2代Ryzen之後有了一定改善,然而架構因素決定了CTD延遲這個棘手的問題很難被AMD完全擺脫。從上圖(Computerbase及IT媒體總結的)遊戲測試數據來看,Intel的i9-9900K的遊戲性能(含fps高低幀權重計分)要比AMD的R9 3900X強11%。14nm的8核心對標7nm的12核心產生如此規模的性能優勢,CTD延遲對此難辭其咎!

總結

單模多核CPU架構是AMD的價格競爭優勢法寶之一,也在7nm製程下獲得了強大的性能提升與良好的市場表現。主頻問題目前已經不算是AMD當前最主要的顧慮所在,增強CTD延遲性能(尤其是CTD高低延遲穩定性)、減少高低延遲時間差才是最立竿見影的提升用戶體驗良藥。

AMD Ryzen銳龍CPU需攻克的最後陣地:Core2DRAM(CTD)延遲穩定性

消除CTD延遲峰谷差,是AMD CPU急需攻克的最後陣地

消除CPU性能波動方面的癥結已經擺在面前,蘇阿姨再加把勁把!一旦CTD延遲高低差控制在10ns以內,AMD用戶的遊戲體驗絕對可以獲得飛躍般的提升!


更多IT數碼圈資訊,超值優惠價PC顯示卡上車信息,敬請關注今日頭條:淘數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