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說——一個生在漢地卻以幫助匈奴對付漢朝為榮的漢奸鼻祖'

"

漢奸自古以來都被人鄙視,尤其是近代日軍侵華出現的漢奸更是被人永久的釘在了恥辱柱上。關於漢奸一詞,最早出現在宋末,當時南宋由於實力不敵元朝,在元朝的進攻下節節敗退,最後更是在崖山海戰中全軍覆沒。作為滅宋的主力將領,漢人張弘範在滅宋後自鳴得意,派人在崖山北面的石壁上,刻下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字,妄想功垂千秋。

對於張弘範的如此羞辱,時人非常氣憤,但攝於元朝的殘暴又敢怒不敢言,既然不能明言,有人便在張弘範留字附近作詩來諷刺,其詩云:“滄海有幸留忠骨,頑石無辜記漢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終究在人間。”自此漢奸一詞便成了那些出賣漢族利益敗類的代名詞。當然若說出賣漢族利益,其實在漢奸一詞出現以前,中國歷史上就曾出現過漢奸,其中有史記載的第一位漢奸恐怕非中行說莫屬,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中行說做了哪些損害漢族利益的事而呢?他最後的結局又如何呢?

"

漢奸自古以來都被人鄙視,尤其是近代日軍侵華出現的漢奸更是被人永久的釘在了恥辱柱上。關於漢奸一詞,最早出現在宋末,當時南宋由於實力不敵元朝,在元朝的進攻下節節敗退,最後更是在崖山海戰中全軍覆沒。作為滅宋的主力將領,漢人張弘範在滅宋後自鳴得意,派人在崖山北面的石壁上,刻下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字,妄想功垂千秋。

對於張弘範的如此羞辱,時人非常氣憤,但攝於元朝的殘暴又敢怒不敢言,既然不能明言,有人便在張弘範留字附近作詩來諷刺,其詩云:“滄海有幸留忠骨,頑石無辜記漢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終究在人間。”自此漢奸一詞便成了那些出賣漢族利益敗類的代名詞。當然若說出賣漢族利益,其實在漢奸一詞出現以前,中國歷史上就曾出現過漢奸,其中有史記載的第一位漢奸恐怕非中行說莫屬,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中行說做了哪些損害漢族利益的事而呢?他最後的結局又如何呢?

中行說——一個生在漢地卻以幫助匈奴對付漢朝為榮的漢奸鼻祖

中行說(zhōng háng yuè)漢朝人,在漢文帝當政時期任宦官,彼時匈奴冒頓單于病逝,他的兒子稽鬻繼位,被稱為老上單于。新皇繼位為了維持兩朝關係,漢文帝繼續延續之前的和親政策,從宗室女中選擇一位公主嫁到匈奴和親,公主出嫁自然需要侍女、太監等人陪同,宦官中行說被選中成為了此次的陪同者。可是中行說以漠北苦寒為由不願意前往,太監自然是沒有發言權的,他的抗議無疾而終。要求得不到滿足的中行說,在臨行前發誓:“一定讓我去的話,我必定成為漢朝的禍患。”果然到達匈奴後,中行說立馬投降叛國,投靠了老上單于,依靠老上單于的寵愛,中行說開始想方設法的為難漢朝。(老上稽粥單于初立,文帝復遣宗室公主為單于閼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翁主。說不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也,為漢患者。”中行說既至,因降單于,單于愛幸之。

"

漢奸自古以來都被人鄙視,尤其是近代日軍侵華出現的漢奸更是被人永久的釘在了恥辱柱上。關於漢奸一詞,最早出現在宋末,當時南宋由於實力不敵元朝,在元朝的進攻下節節敗退,最後更是在崖山海戰中全軍覆沒。作為滅宋的主力將領,漢人張弘範在滅宋後自鳴得意,派人在崖山北面的石壁上,刻下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字,妄想功垂千秋。

對於張弘範的如此羞辱,時人非常氣憤,但攝於元朝的殘暴又敢怒不敢言,既然不能明言,有人便在張弘範留字附近作詩來諷刺,其詩云:“滄海有幸留忠骨,頑石無辜記漢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終究在人間。”自此漢奸一詞便成了那些出賣漢族利益敗類的代名詞。當然若說出賣漢族利益,其實在漢奸一詞出現以前,中國歷史上就曾出現過漢奸,其中有史記載的第一位漢奸恐怕非中行說莫屬,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中行說做了哪些損害漢族利益的事而呢?他最後的結局又如何呢?

中行說——一個生在漢地卻以幫助匈奴對付漢朝為榮的漢奸鼻祖

中行說(zhōng háng yuè)漢朝人,在漢文帝當政時期任宦官,彼時匈奴冒頓單于病逝,他的兒子稽鬻繼位,被稱為老上單于。新皇繼位為了維持兩朝關係,漢文帝繼續延續之前的和親政策,從宗室女中選擇一位公主嫁到匈奴和親,公主出嫁自然需要侍女、太監等人陪同,宦官中行說被選中成為了此次的陪同者。可是中行說以漠北苦寒為由不願意前往,太監自然是沒有發言權的,他的抗議無疾而終。要求得不到滿足的中行說,在臨行前發誓:“一定讓我去的話,我必定成為漢朝的禍患。”果然到達匈奴後,中行說立馬投降叛國,投靠了老上單于,依靠老上單于的寵愛,中行說開始想方設法的為難漢朝。(老上稽粥單于初立,文帝復遣宗室公主為單于閼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翁主。說不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也,為漢患者。”中行說既至,因降單于,單于愛幸之。

中行說——一個生在漢地卻以幫助匈奴對付漢朝為榮的漢奸鼻祖

當時匈奴人對漢朝的食物和衣服非常喜歡,相反對於自己本國的不甚在意,中行說覺得這是一個危險信號長此以往下去,匈奴可能會被漢朝同化,於是他對老上單于說: “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然所以強者,以衣食異,無仰於漢也。今單于變俗好漢物,漢物不過什二,則匈奴盡歸於漢矣。其得漢繒絮,以馳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漢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其意就是匈奴之所以能以那麼少的人數戰勝人數眾多的漢朝就在於匈奴的飲食、文化、習俗不同於漢朝,為了維持匈奴的強盛應該自上而下的樹立對本族的認同,增強匈奴人的自信。

老上單于聽完深表贊同更加的寵愛中行說。與此同時中行說也在不遺餘力的幫助匈奴,當時匈奴不會記錄和統計人口和牲畜的數量,中行說就交給匈奴人一些記錄和統計的方法方便他們進行統計。

"

漢奸自古以來都被人鄙視,尤其是近代日軍侵華出現的漢奸更是被人永久的釘在了恥辱柱上。關於漢奸一詞,最早出現在宋末,當時南宋由於實力不敵元朝,在元朝的進攻下節節敗退,最後更是在崖山海戰中全軍覆沒。作為滅宋的主力將領,漢人張弘範在滅宋後自鳴得意,派人在崖山北面的石壁上,刻下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字,妄想功垂千秋。

對於張弘範的如此羞辱,時人非常氣憤,但攝於元朝的殘暴又敢怒不敢言,既然不能明言,有人便在張弘範留字附近作詩來諷刺,其詩云:“滄海有幸留忠骨,頑石無辜記漢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終究在人間。”自此漢奸一詞便成了那些出賣漢族利益敗類的代名詞。當然若說出賣漢族利益,其實在漢奸一詞出現以前,中國歷史上就曾出現過漢奸,其中有史記載的第一位漢奸恐怕非中行說莫屬,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中行說做了哪些損害漢族利益的事而呢?他最後的結局又如何呢?

中行說——一個生在漢地卻以幫助匈奴對付漢朝為榮的漢奸鼻祖

中行說(zhōng háng yuè)漢朝人,在漢文帝當政時期任宦官,彼時匈奴冒頓單于病逝,他的兒子稽鬻繼位,被稱為老上單于。新皇繼位為了維持兩朝關係,漢文帝繼續延續之前的和親政策,從宗室女中選擇一位公主嫁到匈奴和親,公主出嫁自然需要侍女、太監等人陪同,宦官中行說被選中成為了此次的陪同者。可是中行說以漠北苦寒為由不願意前往,太監自然是沒有發言權的,他的抗議無疾而終。要求得不到滿足的中行說,在臨行前發誓:“一定讓我去的話,我必定成為漢朝的禍患。”果然到達匈奴後,中行說立馬投降叛國,投靠了老上單于,依靠老上單于的寵愛,中行說開始想方設法的為難漢朝。(老上稽粥單于初立,文帝復遣宗室公主為單于閼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翁主。說不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也,為漢患者。”中行說既至,因降單于,單于愛幸之。

中行說——一個生在漢地卻以幫助匈奴對付漢朝為榮的漢奸鼻祖

當時匈奴人對漢朝的食物和衣服非常喜歡,相反對於自己本國的不甚在意,中行說覺得這是一個危險信號長此以往下去,匈奴可能會被漢朝同化,於是他對老上單于說: “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然所以強者,以衣食異,無仰於漢也。今單于變俗好漢物,漢物不過什二,則匈奴盡歸於漢矣。其得漢繒絮,以馳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漢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其意就是匈奴之所以能以那麼少的人數戰勝人數眾多的漢朝就在於匈奴的飲食、文化、習俗不同於漢朝,為了維持匈奴的強盛應該自上而下的樹立對本族的認同,增強匈奴人的自信。

老上單于聽完深表贊同更加的寵愛中行說。與此同時中行說也在不遺餘力的幫助匈奴,當時匈奴不會記錄和統計人口和牲畜的數量,中行說就交給匈奴人一些記錄和統計的方法方便他們進行統計。

中行說——一個生在漢地卻以幫助匈奴對付漢朝為榮的漢奸鼻祖

除了幫助匈奴發展以外,中行說在漢匈兩國的外交上也利用自己知道的外交禮儀傲慢對漢,並且讓漢朝難看。當時漢朝送給單于的書信,寫在一尺一寸的木札上,開頭文詞是“皇帝恭敬地問候匈奴大單于平安”,及寫上所送的東西和要說的話。作為漢人的中行說不僅不幫助漢朝,而是站在匈奴的立場建議老上單于用一尺二寸的木札寫信送給漢朝皇帝,並且把印章和封泥的尺寸都加長加寬加大,把開頭語說得很傲慢:“天地所生、日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單于恭敬地問候漢朝皇帝平安。”再寫上所送東西和要說的話語。(漢遺單于書,牘以尺一寸,辭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所遺物及言語云雲。中行說令單于遺漢書以尺二寸牘,及印封皆令廣大長,倨傲其辭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所以遺物言語亦云雲。)如此傲慢的行為,溢於言表。

"

漢奸自古以來都被人鄙視,尤其是近代日軍侵華出現的漢奸更是被人永久的釘在了恥辱柱上。關於漢奸一詞,最早出現在宋末,當時南宋由於實力不敵元朝,在元朝的進攻下節節敗退,最後更是在崖山海戰中全軍覆沒。作為滅宋的主力將領,漢人張弘範在滅宋後自鳴得意,派人在崖山北面的石壁上,刻下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字,妄想功垂千秋。

對於張弘範的如此羞辱,時人非常氣憤,但攝於元朝的殘暴又敢怒不敢言,既然不能明言,有人便在張弘範留字附近作詩來諷刺,其詩云:“滄海有幸留忠骨,頑石無辜記漢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終究在人間。”自此漢奸一詞便成了那些出賣漢族利益敗類的代名詞。當然若說出賣漢族利益,其實在漢奸一詞出現以前,中國歷史上就曾出現過漢奸,其中有史記載的第一位漢奸恐怕非中行說莫屬,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中行說做了哪些損害漢族利益的事而呢?他最後的結局又如何呢?

中行說——一個生在漢地卻以幫助匈奴對付漢朝為榮的漢奸鼻祖

中行說(zhōng háng yuè)漢朝人,在漢文帝當政時期任宦官,彼時匈奴冒頓單于病逝,他的兒子稽鬻繼位,被稱為老上單于。新皇繼位為了維持兩朝關係,漢文帝繼續延續之前的和親政策,從宗室女中選擇一位公主嫁到匈奴和親,公主出嫁自然需要侍女、太監等人陪同,宦官中行說被選中成為了此次的陪同者。可是中行說以漠北苦寒為由不願意前往,太監自然是沒有發言權的,他的抗議無疾而終。要求得不到滿足的中行說,在臨行前發誓:“一定讓我去的話,我必定成為漢朝的禍患。”果然到達匈奴後,中行說立馬投降叛國,投靠了老上單于,依靠老上單于的寵愛,中行說開始想方設法的為難漢朝。(老上稽粥單于初立,文帝復遣宗室公主為單于閼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翁主。說不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也,為漢患者。”中行說既至,因降單于,單于愛幸之。

中行說——一個生在漢地卻以幫助匈奴對付漢朝為榮的漢奸鼻祖

當時匈奴人對漢朝的食物和衣服非常喜歡,相反對於自己本國的不甚在意,中行說覺得這是一個危險信號長此以往下去,匈奴可能會被漢朝同化,於是他對老上單于說: “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然所以強者,以衣食異,無仰於漢也。今單于變俗好漢物,漢物不過什二,則匈奴盡歸於漢矣。其得漢繒絮,以馳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漢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其意就是匈奴之所以能以那麼少的人數戰勝人數眾多的漢朝就在於匈奴的飲食、文化、習俗不同於漢朝,為了維持匈奴的強盛應該自上而下的樹立對本族的認同,增強匈奴人的自信。

老上單于聽完深表贊同更加的寵愛中行說。與此同時中行說也在不遺餘力的幫助匈奴,當時匈奴不會記錄和統計人口和牲畜的數量,中行說就交給匈奴人一些記錄和統計的方法方便他們進行統計。

中行說——一個生在漢地卻以幫助匈奴對付漢朝為榮的漢奸鼻祖

除了幫助匈奴發展以外,中行說在漢匈兩國的外交上也利用自己知道的外交禮儀傲慢對漢,並且讓漢朝難看。當時漢朝送給單于的書信,寫在一尺一寸的木札上,開頭文詞是“皇帝恭敬地問候匈奴大單于平安”,及寫上所送的東西和要說的話。作為漢人的中行說不僅不幫助漢朝,而是站在匈奴的立場建議老上單于用一尺二寸的木札寫信送給漢朝皇帝,並且把印章和封泥的尺寸都加長加寬加大,把開頭語說得很傲慢:“天地所生、日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單于恭敬地問候漢朝皇帝平安。”再寫上所送東西和要說的話語。(漢遺單于書,牘以尺一寸,辭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所遺物及言語云雲。中行說令單于遺漢書以尺二寸牘,及印封皆令廣大長,倨傲其辭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所以遺物言語亦云雲。)如此傲慢的行為,溢於言表。

中行說——一個生在漢地卻以幫助匈奴對付漢朝為榮的漢奸鼻祖

當然中行說若只是這樣幫助匈奴,那麼對漢朝的危害還不算大,中行說最讓人唾恨得是他利用自己對漢朝的熟悉,日夜教導老上單于利用有利時機對漢朝進行進攻和掠奪,比如漢朝在農忙秋收之際,他就建議老上單于派遣騎兵對漢朝進行入侵,搶劫、破壞,此舉讓漢朝邊境之民苦不堪言,也讓漢朝防守士兵疲於奔命,每每漢朝整頓好兵力準備決戰時,匈奴就帶著既得的掠奪品逃回塞外,以至於漢兵無功而返,更為囂張的是在公元前166年即漢文帝十四年,老上單于揮兵十四萬直抵彭陽,其先鋒人馬火焚大漢回中宮,遠哨鐵騎逼近長安。最後雖然在漢文帝的重兵緊逼下,老上單于退回塞外,但也可見匈奴對漢朝的威脅。

老上單于病逝後,在軍臣單于在位時期,中行說依舊被寵信。不過後來隨著軍臣單于病逝,其弟伊稚斜單于的篡位,中行說作為軍臣單于的嫡系漸漸被邊緣化。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漢朝經過多年的隱忍發展,終於在漢武帝時期迎來全盛,匈奴再也不是漢朝的對手,封狼居胥,飲馬貝加爾湖畔成為現實,中行說之流也漸漸喪失了危害漢朝的空間。

參考資料:《史記卷百一十·匈奴列傳第五十》

《漢書·匈奴傳》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