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高新區:一座現代化產業新城的蛻變'

"

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中山火炬高新區)成立於1990年,歷經近30年的建設和創新發展,目前已成為全國排名第37位的國家級高新區。2018年雙創升級獲國家三部委認定為“專業資本集聚型”特色載體,獲得首批專項扶持資金2500萬元,現擁有國家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4家,總孵化面積達55.8萬平方米。作為最早建立的高新區之一,中山火炬高新區一直在實踐中探索,開闢出了一條適合園區發展的道路,一躍成為各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的佼佼者。

1990年,國家科委、廣東省政府、中山市政府簽署了共同創辦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協議,掀開了中山火炬高新區建設的篇章。今年是中山火炬高新區建設的第29個年頭,近30年來,中山火炬高新區高揚敢為人先的精神旗幟,歷經轉型“陣痛期”,不斷深化改革。憑藉極具創新的“管委會—公有公司—企業”三級管理模式,中山火炬高新區找到了發展的突破口,不斷深化園區內部的機制體制改革,在化解矛盾中加快調整,在善於破解難題中擴大開放,探索出了一條在一片灘塗上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中山火炬道路,實現了由小漁村到現代化產業新城的歷史變遷。

發展高科技 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中山火炬高新區是目前中山市唯一的國家級開發區,成立之初的批覆面積為17.1平方公里,1995年經國家科技部批覆體制改革,所轄面積擴至70平方公里。2011年,中山火炬高新區被列入國家創新型園區梯隊,2016年年底更被納入“1+1+7”的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中山火炬高新區按照“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指引,歷經最初的鄉鎮企業、“三來一補”,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外商投資、央企投資,目前進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小巨人”、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山火炬高新區的產業經濟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強到優。從成立至今,中山火炬高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良好,地區人均收入水平持續提高, 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達481.8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1296.11億元,一躍成為中山市經濟發展的龍頭。中山火炬高新區是全市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和珠江西岸特色新興產業高地,重點發展健康醫藥、先進裝備製造、光電產業,其中健康基地榮獲2018年國家級孵化器考評優秀。

在開發區的發展過程中,中山火炬高新區逐步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中山火炬高新區創新創業中心於2005年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新創業服務中心,2017年被認定為國家級和省級“雙創”示範基地,創業中心也獲批國家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示範基地。近年來,中山火炬高新區緊密結合最新發展動態,不斷完善《中山火炬高新區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建設與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修訂)》和《中山火炬高新區健康科技產業專項發展資金管理辦法》等文件,研究制定適應新形勢的政策措施,注重質量優先,效益優先,充分發揮財政、稅收、土地、金融等要素對經濟發展的共同調節機制,創新制度供給,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孵化育成鏈條,提升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和國家級孵化器品牌形象。今年8月,中山火炬高新區成為全省首個舉辦“中國創新挑戰賽”這一國家級品牌賽事的區域。

三級管理模式打造開發區服務優勢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和行業的領軍行業紛紛進駐中山火炬高新區,正因為中山火炬高新區具有無可比擬的發展優勢,才能吸引眾多優秀企業。一是地理位置優越。中山處於深中通道中的西側,且位於珠江西岸的中心地帶,正在努力打造成為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支撐點、沿海經濟帶的重要樞紐城市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極。二是產業基礎雄厚。中山火炬高新區的產業呈“4+2+2”發展格局,4是指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裝備製造、高端新型電子信息、健康科技、新能源;2是指傳統優勢產業:汽車配件及包裝印刷;2是指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先進裝備製造、光電和光成像、健康醫藥3個主打產業。目前擁有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中國電子(中山)基地等九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工業企業近2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35家,成為中山市經濟發展增長極,引領中山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三是發展思路明晰。中山火炬高新區的重點產業包括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健康醫藥、海洋裝備製造等,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兩會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到的廣東七大重點發展產業基本相符。中山火炬高新區還建成了先進裝備製造、健康醫藥等領域的500億級產業集群,為中山火炬高新區進一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夯實科技實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四是經濟實力雄厚,科技金融的快速發展為企業提供金融保障。目前,中山火炬高新區引導設立12家科技支行,引進私募股權基金企業27家,基金管理企業11家,資金規模65億元,集聚各類上市掛牌企業47家,成為全市私募股權投資類企業集聚區。五是創新能力突出。中山火炬高新區擁有廣東省金融服務中心的分中心,為園區企業提供上市培育、融資等服務,目前設立了市區聯合科技信貸風險準備金池;設立了現代產業工程技術研究院,對創新平臺進行扶持,為企業提供線上、線下全方位服務。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山火炬高新區創新機制體制改革,推動“放管服”進程,提高行政辦事效率。大力推行“管委會—公有公司—企業”的管理模式,為企業提供便利、優質、高效的招商和服務。此外,中山火炬高新區還擁有一支優秀的科研和幹部隊伍,具有人才智力支撐。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山火炬高新區逐步形成“管委會—公有公司—區內企業”三級管理架構體系,形成了政府服務、產業服務、專業服務相結合的特色,成功打造了中山火炬高新區的服務優勢。下屬5個全資的工業總公司為區管委會服務職能的延伸,具備園區開發管理、企業招商服務、投資經營、產業共性技術平臺搭建等功能。各大總公司都配備有項目管理經驗豐富的技術和管理人員,針對產業特點提供審批、建設、融資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為企業提供上下游產業鏈信息,促成企業就近合作,在園區內形成“協同互動效應”,促進產業聚集、上下配套、相輔相成,在管理上也方便中山火炬高新區通過抓龍頭企業從而提升整個園區水平。通過這些總公司與銀行、投資及擔保機構建立的良好關係,支持入園企業進行資本運作,為企業提供信貸擔保,協助企業解決資金困難,使一大批企業如期竣工投產。另外,區屬公司擁有專業知識豐富的園區建設、外商服務、企業經營人才,具備較高的資產經營能力,積累超過300億元的國有集體資產,為中山火炬高新區下一階段的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保障。

直面挑戰 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發展

機遇與挑戰並存,目前中山火炬高新區在發展上仍有需要攻克的瓶頸,經過近30年的銳意進取,中山火炬高新區“五位一體”建設取得長足發展,但是作為最早建立的高新區之一,中山火炬高新區也面臨著許多挑戰。一是國內外資源和人才競爭日趨激烈,中山火炬高新區不進則退;二是土地資源瓶頸問題凸顯,承接優質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空間有限;三是外資企業的佔比較大,產業的根植性”不強,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本土企業較少,尤其是缺乏具有示範帶動效應的創新型、科技型龍頭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四是科技資源配置不足,尤其高端人才匱乏;五是產城融合程度不夠高,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還不能滿足現有產業的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背景下,高新區該為抓住機會更好地發展提出了新的計劃,林細權介紹說,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中山火炬高新區來說是一個絕佳的發展機遇,中山火炬高新區將會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面向高新技術產業,打造生態山清水秀、生活宜居適度、生產集約高效、產城高度融合的現代科技產業新城,計劃從以下四點著手。一是規劃建設產城融合先行區。深化完善整體城市設計及發展單元規劃大綱,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促進東部組團規劃建設一體化,深度融入深港中半小時經濟圈,實現全面的港澳深中產業協作、創業創新協同、區域互惠互利的合作發展格局。二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示範區。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加大道路、綠化、公共設施的建設,推動綜合網格化建設,做到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和專業化,提高社會治理的水平和共建共治共享的質量。三是建設綠色環保生態區。樹立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注重城市生態保護和功能優化,加強節能減排工作,推動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轉變,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四是構築大灣區合作先行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西岸合作新模式、新平臺;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科技、金融資源互動,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區域交流合作網絡,導入與高新區相適應的先進的理念、技術、人才、發展模式。

中山火炬高新區下一步的發展規劃有了更明確的目標,過去近30年,中山火炬高新區先後經歷和正在進行三次創業。一是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招商引資、夯實發展基礎為特徵的第一次創業階段;二是以工業強區、壯大產業規模、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二次創業;三是創新驅動發展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的第三次創業。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由粗效型向質量型、由規模擴張向結構升級、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首先,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放管服”工作,減少審批事項、程序和時限,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重點發展三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集約土地利用,推動低效工業用地和閒置廠房升級改造,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其次,努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重點發展“3+1”產業,對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科技資本三資進行融合創新,促進產業、創新、人才、資金、政策五鏈的融合發展。除此,繼續推進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鼓勵企業走出去,在國外收購研發機構和設立生產基地,收購國外品牌營銷企業,形成“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來源:中山火炬高新區供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