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本製造”神話,還是“媒體制造”神話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廖可】

本月8日,日本大企業神戶制鋼所曝出一個讓全天下都震驚的醜聞,他們在超過10年的時間裡篡改、偽造了大量數據,以次充好以迎合訂單客戶對產品的要求。被偽裝合格的製品被售向了日本國內甚至全球的許多公司。

神戶制鋼所(以下簡稱神鋼)這個公司歷史可是非常悠久了,1905年初創時以制鋼業和鍛造業為主營,20世紀初已受日本海軍委託生產軍工製品,及至20世紀中葉已是一個大型上市公司,進入機械、新材料、房地產等諸多領域,現如今是世界500強之一的大型公司,也是日本第三大鋼鐵聯合企業。要說它是日本製造業的代表實不為過。

那麼這件事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在12日的記者問答會上,神戶制鋼所社長川崎博也自己這麼說道:“我認為神鋼的可信度已經跌落到零了。”他這麼說是沒有錯的。

是“日本製造”神話,還是“媒體制造”神話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下同

神鋼的這批有問題的產品來自4個部門和一些子公司,涉及銷售範圍上至飛機、新幹線用的零件,下到易拉罐用的材料。因此,這次事件中,它把全球超過200家企業拉下水,這些企業在10年中都不同程度地購買和使用了神鋼所製造的問題產品,甚至全球知名企業都使用了問題產品。

是“日本製造”神話,還是“媒體制造”神話

日本《讀賣新聞》將這些知名公司列了出來,日本國內就有包括豐田、本田、馬自達、三菱汽車、東海新幹線、JR西日本等企業捲入,國外更是有美國波音、大韓航空、歐洲airbus、英國勞斯萊斯等企業捲入。連日本新近發射的引以為傲的“路標”GPS衛星搭載火箭都使用了問題製品。

可以說,神鋼的問題已經把全日本拖入泥潭。從這個問題上,日本輿論已經由神鋼進而引發對全體制造業的反思。日本《產經新聞》刊發了題為《神鋼鋁製品的不當行為:技術者的良心消失了嗎》的社評,稱“神鋼的行為已經動搖了日本製造業的基底”。《東京新聞》刊發了題為《製造業真的沒問題嗎》的社評,列舉了近年來從東洋橡膠公司到東芝再到三菱汽車接連篡改數據、製造問題產品的醜聞,並寫道“令人擔心的是,日本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高品質,被(這一系列醜聞事件)動搖了。日本製造業是否就此開始劣質化這一點值得關注。”

日本製造業=高品質?媒體所創造的虛擬環境

日本的製造業並不意味著高品質,近幾年來日本時不時就會發生製造業醜聞,就在前幾日媒體還曝出題為《日產汽車無資格人員橫行:對消費者的嚴重背棄》這一醜聞,說的是日產汽車在對製成車輛檢查時,用的檢查員是無證上崗的無資格人員。

是“日本製造”神話,還是“媒體制造”神話

我認為,這次事件中更令人值得關注的是,為什麼許多人會對日本製造業產生這種高品質的印象。很長一段時間來,日本製造業被與高品質捆綁在一起,尤其是近幾年頻頻有媒體報道關於馬桶蓋和電飯鍋的爭論,使得許多並不關心中日兩國製造產品比拼結果的消費者形成了對“日本產品就是好”的刻板印象。這一點從許多社交媒體上也可以得到印證,很多人提及日本產品就一定會誇質量好。

其實,這種情況的產生,原因就在於媒體所營造的虛擬環境。從事實而論,部分日本產品的確品質高,日本媒體也習慣將此標籤化,直接拋出“日本製造業=高品質”這樣的論調。但是當國內媒體鋪天蓋地般報道和介紹日本產品時,有意無意地直接引用了這種論調,人們就會逐漸脫離真實,而生活在一個由媒體搭造的世界裡。

即使媒體在創造這樣一個虛擬環境時,日本產品沒有都被冠以高品質,但只要它在電視和報紙中的曝光率增加,它在觀眾心中的存在感就會增加。

有朝一日,當一位看了許多關於日本產品的報道、決定試一試某個日本產品的觀眾,使用了某個日本產品(比如電飯鍋和馬桶蓋),覺得確實十分好用,他極有可能因為主觀印象而將一件事物推向全部事物,進而認為日本的商品都品質很好。因此,藉著這次事件,是時候從這些“神話”中清醒了。

順便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天日本媒體也抓住這個熱點瘋狂趨附,報紙電視鋪天蓋地都是這個醜聞,事實難免也有被放大的嫌疑。根據官方調查,這批有問題的產品只佔了神鋼銅、鋁等產品全銷售額的4%。相關專家研究的結果是,神鋼的問題產品質量僅比合格產品劣質10%,仍然在日本工業製造標準JIS的承受範圍內,因此“距離引發問題還有相當的餘地,實際使用中並不會產生問題”。

所以說,神鋼事件對有些人而言,是重新審視日本製造,打破迷信的機會,也是反思日本製造業衰退,從中汲取經驗教訓的機會;但如果簡單斷言“日本製造業完蛋了”,或者認為完全落在中國後面、一無是處,則是過於情緒化的反應。

長期服務不等於就有“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這個詞近幾年來被經常提及,尤其是在製造業中,要想做好東西雖然機械化流水線很重要,但對一件產品的精益求精更重要,好比前者是方法後者是方向,不好的模具放入流水線中,造出來的也是次品。

只要別為“匠人”而“匠人”,脫離技術和需求的實際,總體而言,匠人精神還是必要的。

馬克思所說,大工廠裡當勞動者因為機械的工作而感覺不到自己是在製造產品,而只是流水線上的螺絲釘時,他不會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產品的生產者,他會對勞動產生疏離感。按日本的說法來說,你就只是一個工薪職員而已,拿著一份工資做一份工作。

這種情況既是神戶制鋼所的寫照,也是整個日本製造業的寫照。在論壇上,一位神戶制鋼所的員工談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醜聞,其中一個原因就與此相關。他說,作為下級部門和子公司的老闆只會聽從上級的指示操作,每天埋頭於一模一樣的工作而從來不管自己生產的東西到底好還是不好;同時老闆們只關心盈利多少,也不關心產品的好壞,大不了就引咎辭職一走了之。

日本《每日新聞》也指出:“這些子公司人員流動率低,有些人可以20年呆在同一個崗位,每日只幹同一件事而不會多問。”因此在這次事件中,才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幾個部門和子公司發生同樣問題的情況。也就是說,這家公司沒有了匠人精神。

另一個有趣的情況是,上文提及的《東京新聞》社評指出,新興國家對日本的產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也是導致神鋼事件的一個原因。這是什麼意思呢?瞭望智庫在今年6月刊發了《2017年,日本工業製造水平相對中國而言還是望塵莫及嗎?》的評論,對2016年財富雜誌刊發的世界500強中日企業情況進行了對比,得出的其中兩個結論分別是:“中國崛起的產業日本都很難賺錢”、“日本賺錢的產業中國還沒崛起”。可以從其中略窺一二的是,中國迎頭追趕讓日本壓力山大。

放棄了匠人精神的日本企業為了在全球戰略中扛住中國等新興國家帶來的壓力,只在乎利益從而鋌而走險,這也許是個原因。不管如何,神鋼事件的責任人尚未公佈,一切對於引發事件的原因的說法也都還只是推測的程度,但匠人精神的逐漸缺失是全球化背景下普遍的大企業病,中國自身也需警惕。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