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又到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又到了人們團圓賞月的日子。月亮一直是那個月亮,卻被人們看了幾千年。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又到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又到了人們團圓賞月的日子。月亮一直是那個月亮,卻被人們看了幾千年。

那千年我們一起賞過的中秋月

很久很久以前,那個射日猛男后羿的漂亮媳婦嫦娥吃了后羿收藏的長生藥,飄飄然來到了月亮上,變成了一隻癩蛤蟆。嫦娥往上飄的時候,隨手一抓,扯上了自己那隻寵物兔的耳朵,把它帶到了天上,一起做個伴。

后羿回家一看,媳婦不見了。再抬頭一瞧,月亮上那個影子有點眼熟。后羿趕緊擺上貢品,讓月亮上的媳婦知道自己在想她。從此每到八月十五,后羿就想老婆,看月亮。老百姓一看,月亮上有美女,也都開始跑出來看月亮。

周朝建立了禮儀制度之後,當官的覺得老百姓中秋節不能老想著看美女,要乾點正事,例如尊老愛幼啥的。於是就有了《禮記 月令》的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至於盯著月亮找美女這種事情,應該屬於祭祀工作,最好還是交給天子來做。所以《禮記》裡還有記載說:“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雖然制度有所規定,但是月亮畢竟是所有人的,無論貴賤,也不論美醜。齊宣王的醜娘娘鍾離無鹽,雖然長相不咋地,對月亮卻是一片誠心。在一個八月十五月圓之夜,月光讓她變的美如嫦娥,也俘獲了齊宣王的芳心,使她成了一代明後,並留下“無鹽拜月”的傳說。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又到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又到了人們團圓賞月的日子。月亮一直是那個月亮,卻被人們看了幾千年。

那千年我們一起賞過的中秋月

很久很久以前,那個射日猛男后羿的漂亮媳婦嫦娥吃了后羿收藏的長生藥,飄飄然來到了月亮上,變成了一隻癩蛤蟆。嫦娥往上飄的時候,隨手一抓,扯上了自己那隻寵物兔的耳朵,把它帶到了天上,一起做個伴。

后羿回家一看,媳婦不見了。再抬頭一瞧,月亮上那個影子有點眼熟。后羿趕緊擺上貢品,讓月亮上的媳婦知道自己在想她。從此每到八月十五,后羿就想老婆,看月亮。老百姓一看,月亮上有美女,也都開始跑出來看月亮。

周朝建立了禮儀制度之後,當官的覺得老百姓中秋節不能老想著看美女,要乾點正事,例如尊老愛幼啥的。於是就有了《禮記 月令》的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至於盯著月亮找美女這種事情,應該屬於祭祀工作,最好還是交給天子來做。所以《禮記》裡還有記載說:“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雖然制度有所規定,但是月亮畢竟是所有人的,無論貴賤,也不論美醜。齊宣王的醜娘娘鍾離無鹽,雖然長相不咋地,對月亮卻是一片誠心。在一個八月十五月圓之夜,月光讓她變的美如嫦娥,也俘獲了齊宣王的芳心,使她成了一代明後,並留下“無鹽拜月”的傳說。

那千年我們一起賞過的中秋月

中秋賞月這種高雅的活動,當然少不了魏晉那群只會清談的士大夫。至於他們如何在圓月之下喝酒扯淡我不得而知,但是魏晉的樂府詩還是留下了“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這樣的詩句。

在唐朝以前,大家看月亮,也就是想找找嫦娥,順便祭拜一下月亮。八月十五既不是什麼重要的節日,也沒有啥標準的儀式。到了隋朝末年,後來的大唐第一任丞相裴寂,在隋末起義時行軍打仗軍糧不濟的情況下,藉助月亮的靈感發明瞭一種食物,名字叫月餅。從此,人們有了祭月的標準貢品,後來也就成了賞月的標準食品。

到了大唐的盛世,老百姓終於過上了好日子,又有了月餅這種好吃的,是需要給八月十五一個名分了。於是有人提出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從皇上到百姓就在這一天開始各種浪,把這個中秋節過的紅紅火火。

唐朝的皇帝很多都會玩,但把自己完成一代祖師的,首當其衝當屬梨園始祖唐玄宗李隆基了。相傳大音樂家李隆基同志曾經在中秋節夢遊月宮,憑藉夢中依稀記憶的絲絃,愣是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唐玄宗的爺爺唐高宗也在一個八月十五辦了一件大事,把唐玄宗的奶奶武則天封為天后,自己為天皇,開始了二聖並尊的日子,為武則天后來當上皇帝打下了基礎。

皇上們玩的嗨,大臣們也沒閒著。眾所周知,唐朝是詩歌最為盛行的時期,於是各大文豪詩人一點都不吝惜筆墨,寫下自己中秋賞月的感受。

張若虛用一首《春江花月夜》將賞月和思念寫成了一幅畫:“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李白表現的很實在,直接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一代名相張九齡則在罷官後留下了流傳千古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由盛轉衰。杜甫在賞月的時候便憂愁的寫道:“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露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白居易則比較惆悵,無奈的寫下:“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又到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又到了人們團圓賞月的日子。月亮一直是那個月亮,卻被人們看了幾千年。

那千年我們一起賞過的中秋月

很久很久以前,那個射日猛男后羿的漂亮媳婦嫦娥吃了后羿收藏的長生藥,飄飄然來到了月亮上,變成了一隻癩蛤蟆。嫦娥往上飄的時候,隨手一抓,扯上了自己那隻寵物兔的耳朵,把它帶到了天上,一起做個伴。

后羿回家一看,媳婦不見了。再抬頭一瞧,月亮上那個影子有點眼熟。后羿趕緊擺上貢品,讓月亮上的媳婦知道自己在想她。從此每到八月十五,后羿就想老婆,看月亮。老百姓一看,月亮上有美女,也都開始跑出來看月亮。

周朝建立了禮儀制度之後,當官的覺得老百姓中秋節不能老想著看美女,要乾點正事,例如尊老愛幼啥的。於是就有了《禮記 月令》的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至於盯著月亮找美女這種事情,應該屬於祭祀工作,最好還是交給天子來做。所以《禮記》裡還有記載說:“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雖然制度有所規定,但是月亮畢竟是所有人的,無論貴賤,也不論美醜。齊宣王的醜娘娘鍾離無鹽,雖然長相不咋地,對月亮卻是一片誠心。在一個八月十五月圓之夜,月光讓她變的美如嫦娥,也俘獲了齊宣王的芳心,使她成了一代明後,並留下“無鹽拜月”的傳說。

那千年我們一起賞過的中秋月

中秋賞月這種高雅的活動,當然少不了魏晉那群只會清談的士大夫。至於他們如何在圓月之下喝酒扯淡我不得而知,但是魏晉的樂府詩還是留下了“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這樣的詩句。

在唐朝以前,大家看月亮,也就是想找找嫦娥,順便祭拜一下月亮。八月十五既不是什麼重要的節日,也沒有啥標準的儀式。到了隋朝末年,後來的大唐第一任丞相裴寂,在隋末起義時行軍打仗軍糧不濟的情況下,藉助月亮的靈感發明瞭一種食物,名字叫月餅。從此,人們有了祭月的標準貢品,後來也就成了賞月的標準食品。

到了大唐的盛世,老百姓終於過上了好日子,又有了月餅這種好吃的,是需要給八月十五一個名分了。於是有人提出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從皇上到百姓就在這一天開始各種浪,把這個中秋節過的紅紅火火。

唐朝的皇帝很多都會玩,但把自己完成一代祖師的,首當其衝當屬梨園始祖唐玄宗李隆基了。相傳大音樂家李隆基同志曾經在中秋節夢遊月宮,憑藉夢中依稀記憶的絲絃,愣是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唐玄宗的爺爺唐高宗也在一個八月十五辦了一件大事,把唐玄宗的奶奶武則天封為天后,自己為天皇,開始了二聖並尊的日子,為武則天后來當上皇帝打下了基礎。

皇上們玩的嗨,大臣們也沒閒著。眾所周知,唐朝是詩歌最為盛行的時期,於是各大文豪詩人一點都不吝惜筆墨,寫下自己中秋賞月的感受。

張若虛用一首《春江花月夜》將賞月和思念寫成了一幅畫:“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李白表現的很實在,直接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一代名相張九齡則在罷官後留下了流傳千古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由盛轉衰。杜甫在賞月的時候便憂愁的寫道:“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露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白居易則比較惆悵,無奈的寫下:“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那千年我們一起賞過的中秋月

中華大地又折騰了上百年,老百姓終於在宋朝再一次過上了好日子,北宋政府則正式的將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從這時起,中秋節得以興盛,賞月再也不止是官貴人家的特權。《東京夢華錄》中詳細記錄了朝野上下慶祝中秋節的熱鬧景象:“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宋朝的詩人詞人當然也不是吃素的,在中秋賞月的時候總要寫點什麼紀念一下。宰相詩人晏殊最直接,寫了一首《中秋月》:“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最著名的詩詞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真心是從宋代火到現代,被當今翻唱並唱到了春晚的舞臺上。

再後來到了明清兩朝,中秋之夜的賞月活動更是興盛不衰,中秋節成為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祭月再也不是周天子的特權,而是每家每戶都要設立“月光位”,並且向月而拜。不過在窮苦百姓家意思意思就可以了,拜過頭了弄不好真的會變成“月光族”。同時,各種中秋活動也開始興盛,除了在家吃月餅和團圓飯,放天燈,舞火龍等民間活動也逐漸興起。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過好中秋節,皇帝也不例外,例如倒黴的明英宗朱祁鎮同學。明正統十四年,明英宗被太監王振忽悠御駕親征瓦剌,由於指揮失誤,明軍在那個中秋節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事變”。雖然明英宗逃過一死,後來走狗屎運復辟成功,但大明帝國卻由盛轉衰。不過,也許明英宗可以回答一個許多人在問的問題: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嗎?

到了現代,人們對中秋的熱情不減。雖然在幾十年前,能夠吃上月餅曾經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為你不但要有條件,還要有“月餅票”啊,但是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一直給我們帶來光明。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又到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又到了人們團圓賞月的日子。月亮一直是那個月亮,卻被人們看了幾千年。

那千年我們一起賞過的中秋月

很久很久以前,那個射日猛男后羿的漂亮媳婦嫦娥吃了后羿收藏的長生藥,飄飄然來到了月亮上,變成了一隻癩蛤蟆。嫦娥往上飄的時候,隨手一抓,扯上了自己那隻寵物兔的耳朵,把它帶到了天上,一起做個伴。

后羿回家一看,媳婦不見了。再抬頭一瞧,月亮上那個影子有點眼熟。后羿趕緊擺上貢品,讓月亮上的媳婦知道自己在想她。從此每到八月十五,后羿就想老婆,看月亮。老百姓一看,月亮上有美女,也都開始跑出來看月亮。

周朝建立了禮儀制度之後,當官的覺得老百姓中秋節不能老想著看美女,要乾點正事,例如尊老愛幼啥的。於是就有了《禮記 月令》的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至於盯著月亮找美女這種事情,應該屬於祭祀工作,最好還是交給天子來做。所以《禮記》裡還有記載說:“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雖然制度有所規定,但是月亮畢竟是所有人的,無論貴賤,也不論美醜。齊宣王的醜娘娘鍾離無鹽,雖然長相不咋地,對月亮卻是一片誠心。在一個八月十五月圓之夜,月光讓她變的美如嫦娥,也俘獲了齊宣王的芳心,使她成了一代明後,並留下“無鹽拜月”的傳說。

那千年我們一起賞過的中秋月

中秋賞月這種高雅的活動,當然少不了魏晉那群只會清談的士大夫。至於他們如何在圓月之下喝酒扯淡我不得而知,但是魏晉的樂府詩還是留下了“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這樣的詩句。

在唐朝以前,大家看月亮,也就是想找找嫦娥,順便祭拜一下月亮。八月十五既不是什麼重要的節日,也沒有啥標準的儀式。到了隋朝末年,後來的大唐第一任丞相裴寂,在隋末起義時行軍打仗軍糧不濟的情況下,藉助月亮的靈感發明瞭一種食物,名字叫月餅。從此,人們有了祭月的標準貢品,後來也就成了賞月的標準食品。

到了大唐的盛世,老百姓終於過上了好日子,又有了月餅這種好吃的,是需要給八月十五一個名分了。於是有人提出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從皇上到百姓就在這一天開始各種浪,把這個中秋節過的紅紅火火。

唐朝的皇帝很多都會玩,但把自己完成一代祖師的,首當其衝當屬梨園始祖唐玄宗李隆基了。相傳大音樂家李隆基同志曾經在中秋節夢遊月宮,憑藉夢中依稀記憶的絲絃,愣是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唐玄宗的爺爺唐高宗也在一個八月十五辦了一件大事,把唐玄宗的奶奶武則天封為天后,自己為天皇,開始了二聖並尊的日子,為武則天后來當上皇帝打下了基礎。

皇上們玩的嗨,大臣們也沒閒著。眾所周知,唐朝是詩歌最為盛行的時期,於是各大文豪詩人一點都不吝惜筆墨,寫下自己中秋賞月的感受。

張若虛用一首《春江花月夜》將賞月和思念寫成了一幅畫:“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李白表現的很實在,直接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一代名相張九齡則在罷官後留下了流傳千古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由盛轉衰。杜甫在賞月的時候便憂愁的寫道:“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露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白居易則比較惆悵,無奈的寫下:“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那千年我們一起賞過的中秋月

中華大地又折騰了上百年,老百姓終於在宋朝再一次過上了好日子,北宋政府則正式的將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從這時起,中秋節得以興盛,賞月再也不止是官貴人家的特權。《東京夢華錄》中詳細記錄了朝野上下慶祝中秋節的熱鬧景象:“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宋朝的詩人詞人當然也不是吃素的,在中秋賞月的時候總要寫點什麼紀念一下。宰相詩人晏殊最直接,寫了一首《中秋月》:“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最著名的詩詞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真心是從宋代火到現代,被當今翻唱並唱到了春晚的舞臺上。

再後來到了明清兩朝,中秋之夜的賞月活動更是興盛不衰,中秋節成為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祭月再也不是周天子的特權,而是每家每戶都要設立“月光位”,並且向月而拜。不過在窮苦百姓家意思意思就可以了,拜過頭了弄不好真的會變成“月光族”。同時,各種中秋活動也開始興盛,除了在家吃月餅和團圓飯,放天燈,舞火龍等民間活動也逐漸興起。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過好中秋節,皇帝也不例外,例如倒黴的明英宗朱祁鎮同學。明正統十四年,明英宗被太監王振忽悠御駕親征瓦剌,由於指揮失誤,明軍在那個中秋節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事變”。雖然明英宗逃過一死,後來走狗屎運復辟成功,但大明帝國卻由盛轉衰。不過,也許明英宗可以回答一個許多人在問的問題: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嗎?

到了現代,人們對中秋的熱情不減。雖然在幾十年前,能夠吃上月餅曾經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為你不但要有條件,還要有“月餅票”啊,但是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一直給我們帶來光明。

那千年我們一起賞過的中秋月

回想我們小時候,非常盼望中秋節。到了那一天,可以吃月餅,看花燈,我還曾經爬到屋頂上,聽長輩們講述嫦娥的故事。後來長大了,離家工作了,中秋節也基本上無法團圓,最多打個電話報個平安,也算是聊以完成中秋佳節的習俗。說實話,生活水平高了,物質條件好了,可是祖先們流傳下來的成百上千年的傳統,誰還記得呢?

到了今天,我們又開始賞月,只是更多在朋友圈。那裡的月很漂亮,很美,旁邊還會寫著格式字體的“中秋節快樂”。至於月餅,口味雖然比之前提高了很多,但是那個漂亮的盒子卻是更加值錢。在美麗的大都市裡,再也不需要那明亮的月光。我們甚至也沒有多少時間,會抬頭再去欣賞那美麗的月亮。只有嫦娥仙子,還會在她那住了幾千年的月宮中,微笑著看著人間,思念著她那位曾經射下九個太陽的英雄,后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