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加快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每年最高可獲3000萬研發支持

重慶是製造業基地,汽車產業是重慶產業的重要支柱。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重慶相關部門及行業也正在尋找自己的“高質量發展轉型之路”。

長安汽車投資43億元建設佔地1000畝的全球研發中心建成投用、比亞迪在重慶璧山區投資150億元建設20Gwh/年鋰離子電池生產線……

作為重慶工業的第一支柱,重慶汽車產業正由追求高速增長向注重高質量發展轉型。

來自市經信委的消息稱,到2022年,重慶智能網聯汽車產量將達到120萬輛

行動提速:國內率先開展自動駕駛道路測試

目前,全市整車企業已達21家,零部件企業超過1000家,70%以上零部件實現本地配套,汽車產量曾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一,最高時佔到全國汽車產量的近八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汽車城”。

為汽車產業轉型發展提供支持的平臺建設,重慶市走在了前列。

2018年3月,重慶市出臺了《重慶市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試行)》,並據此啟動了自動駕駛道路測試工作,成為國內率先開展自動駕駛道路測試工作的城市之一,目前參與測試的企業和車型數量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去年4月18日,重慶向七家自動駕駛汽車企業發放牌照,並開放位於禮嘉環線的開放道路進行自動駕駛行駛實測。

政策支持:

每年最高可獲3000萬配套研發支持

在各類政策中,《重慶市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2018—2022年)》(以下簡稱《政策措施》)詳細羅列了對車企研發投入的支持力度。

按照《應用政策》規定,將對車企和研發平臺進行支持。其中,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自獲得認定當年起至2022年每年不高於3000萬元的配套研發支持;市級製造業創新中心,自獲得認定當年起至2022年每年500萬元的研發支持,支持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支持企業新建或升級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平臺,對投資500萬元以上的項目(包括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硬件、軟件等投入),給予投資額20%的補助,對單個項目補助金額不超過500萬元。

同時,對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通過認定的新建新型高端研發機構,原則上給予1000萬元的高端平臺培育資助。並支持企業建設國內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給予相應測試設備投入金額20%的補助,對單個企業的補助金額不超過2000萬元。對利用測試場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的企業,可給予每款測試車型不超過測試費用30%的補助,對單個企業年度補助總額不超過300萬元。

未來可期:

2022年智能網聯汽車產量達120萬輛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關鍵點,在充電樁方面,《重慶市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政策措施(2018—2022年)》裡明確,到2022年,全市建成公用快充樁超過4000個,公用快充樁單槍功率不低於60千瓦。

2018年12月出臺《關於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顯示,到2022年,全市年產汽車約320萬輛,佔全國汽車年產量的10%,實現產值約6500億元,單車價值量實現大幅提升。其中,年產新能源汽車約40萬輛、智能網聯汽車約120萬輛,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研發製造基地。

來自市經信委的消息稱,未來幾年,重慶將進一步加大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力度,到2020年乘用車產品中駕駛輔助系統(L2)新車裝配率將達到40%,有條件自動駕駛(L3)車型實現量產;到2022年燃料電池車型實現量產,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領跑者”。

參考閱讀: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經歷哪些升級?

在這個更加開放的變革時代,市場從增量走向存量,低質低價的狂飆、粗放增長模式終結。但,危與機同在,市場“轉陰”也是企業重塑良機。從高速增長走向高質量發展,在供給端提供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是中國汽車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如何升級?從哪些方面升級?中國車企不斷摸索,探尋著轉型突圍的正確路徑。在去年的中國企業家博鰲論壇上,眾多車企的掌門人和專家學者結合自身經驗,為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描繪未來的方向。

1.品牌升級,突破天花板要有真本事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汽車企業新技術和新產品不斷出現,但與此同時,核心技術相對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本土品牌亟待“從大到強”。在全球一線品牌中,我國汽車企業難覓身影。

“從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來看,提升品牌是我國汽車企業的當務之急。”北汽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蔣自力說,過去幾十年來,中國汽車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目前最大的差距在品牌。

業內普遍認為,中國部分汽車產品在技術和服務上已經能和合資品牌一較高低,但消費者不太買賬,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企業沒有突破打價格戰的傳統品牌形象。

著力提升自主品牌形象正當其時。品牌背後,凝聚著質量、創新、文化、服務等多個現代市場經濟的價值。打造中國汽車品牌,既需找準市場定位,不能一窩蜂豪華化、高端化,又需著眼價值創造,用質量和技術作為支撐。

經過多年的市場打磨,變化正在發生。支持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發展的消費氛圍日漸濃厚,本土汽車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愈來愈強。眾多原創車型和設計理念密集出現,不斷突破價格“天花板”。

吉利、長城推出了Lynk&Co(領克)、WEY(魏) ,上探到合資車企的價格區間,而上汽榮威和廣汽傳祺甫一上市,就比傳統自主品牌價格高出一截。

如今,這些產品的銷量均不俗,不斷搶佔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以廣汽傳祺為例,今年1-10月累計銷量超44萬輛,在乘用車銷量下降的背景下逆勢漲4.5%。

如何樹立中國汽車品牌?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王國強認為,要用“全球先發、嶄新首創”的技術,“夢幻魅力、愉悅體驗”的產品,“極致標準、極致品質”的製造,觸達心靈、感動用戶”的服務和“開放共享、隨心合意”的生態為強大紅旗品牌賦能。

中國一汽作為共和國汽車工業的誕生地,始終以強大中國汽車產業為己任。“紅旗”是中國最具歷史文化底蘊的汽車品牌,對於一汽而言,要提升品牌形象,就繞不開紅旗品牌的復興。王國強說,要堅定把“紅旗”打造成“中國第一、世界著名”新高尚品牌,使紅旗品牌到2020年或更早的時間實現10萬輛規模,爭取到2023年實現35萬輛、2025年50萬輛規模。

理念升級,換道超車應腳踏實地

本土汽車品牌升級之難,根上難在技術。變速器、發動機等燃油汽車的核心技術,中國企業與國際一流仍有較大差距。

而電動化已經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標誌和公認的發展方向,再加上技術壁壘相對較低,新能源汽車成為中國自主汽車品牌“換道超車”的良好機遇。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王東生表示,當新的技術革命到來時,出現“彎道”超越的機會,“換道”則是讓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關鍵在於需要更好把握未來技術的趨勢。“對於跨界的認知,已經由過去‘誰顛覆誰’的爭論,被今天的‘深度融合’理念取代。”

新能源車承擔了中國汽車產業奪取全球戰略制高點的期待,大量資金、人力、技術投入這股熱潮,諸多企業瞅準機遇,甚至背水一戰。

北汽和長安的自主品牌準備放棄燃油車,前者已經將新能源拆分上市,2020年在北京停售燃油車,2025年範圍推至全國;後者推出“香格里拉計劃”,傳統燃油車的全面停售時間亦為2025年。

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分別為87.9萬輛和8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0%和75.6%,增速依然迅猛。

不過,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仍呈現出明顯的政策拉動的特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充電和配套服務還不完善,整車可靠性有較大提升空間,品牌溢價能力不強等問題突出。

協同創新、國際合作能助推突破產業瓶頸。江淮汽車與大眾、西雅特近日簽署備忘錄,三方將基於各自的技術實力和產品儲備,共同開發一款面向全球市場的電動汽車平臺。

“合作讓我們對升級有更深的理解,要在品質、技術和商業模式上推動升級。各方在優勢互補、共同開發、合作共贏的原則下,相信定能推動中國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進一步促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的跨越。”王東生說。

機制升級,改革不是改進而是變革

2018年11月18日,重慶小康集團(下稱“小康股份”)發佈公告稱,公司擬作價48.3億元向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東風汽車”)定向增發股票來收購其所持有的50%東風小康股權。

東風小康由東風汽車和小康股份合資成立,雙方各佔50%的股權。交易完成後,小康股份將全資控股東風小康,東風汽車則持有小康股份26.01%的股權。

混改是國企改革大趨勢。在車市遇冷和政策的雙重推動下,通過引入民間資本和技術,強強聯合,探索新的治理和發展路徑,成為汽車行業國企改革的突破口。

2018年5月25日,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中指出,支持國有汽車企業與民營汽車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強強聯手,組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汽車企業集團。這被汽車企業視為混改提速的重要信號。

新華網副總裁、董事會祕書楊慶兵認為,隨著我國汽車業不斷對外開放,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外部競爭,中國汽車產業將由產品經營進入品牌經營階段。深化改革將中國汽車產業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高峰。

近來,多個國有汽車企業動作頻頻,混改熱度一路走高。奇瑞、福田先後掛牌出售股權,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者,哈飛股份也擬出讓38%的股權。廣汽、北汽等或是通過交換持股、管理層持股,或是吸引各種所有制的資本進入等,進一步擴展了發展的動能。

混改不是為“混”而“混”,“改”要動真格、向縱深,在混合各類資本的基礎上,激活體制機制,改善公司治理,提升經營效率。

在王東生看來,變革與改進的內涵與要求完全不同。“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改進是一個持續性進步的過程,而變革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這就需要在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決觀念突破的問題,從而使得中國汽車工業在下一輪的競爭中更有機會由大國邁向強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