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半島最富裕的泰國

面積為51.3萬平方千米的泰國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西北與緬甸、東北與老撾、東南與柬埔寨相鄰,南邊通過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的西半部分相鄰。中南半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與印度和菲律賓氣候類似,全年分為旱季和雨季,也有熱、雨、涼三季的說法,是熱帶氣候中最適宜種植業生產的氣候類型,因此,人口密度較大。

全國共有30多個民族,泰族為主要民族,占人口總數的40%,其餘為老撾族、華族、馬來族、高棉族,以及苗、瑤、桂、汶、克倫、撣、塞芒、沙蓋等山地民族。95%的民眾信仰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

根據泰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委員會數據,1960年的泰國人均名義GDP為101美元(同年新加坡為428美元,菲律賓為200美元)。此後泰國物價情況良好,這與印尼的情況明顯不同,從物價上漲情況看,泰國確實不是拉美化國家,而印尼卻有些類似拉美國家(印尼物價上漲幅度較大,常常兩位數的通貨膨脹速度,類似於拉美國家物價上漲速度)。

1965年人均名義GDP達到138美元(同年新加坡為516美元,菲律賓為202美元)。1965年人均實際GDP1829美元(同年菲律賓為3065美元)。

1966年到1996年,泰國實現連續31年的人均實際GDP增長,這種長期的持續增長情況世界少見,拉美國家更是罕見,這也顯示泰國不是一個類拉美國家。期間的兩次石油危機只是拉低了人均實際GDP增速,並沒有帶來人均實際GDP增速停滯,這顯示泰國總體經濟增速是較高的。1988年人均實際GDP增速達到11.3%,1989年為10.4%,1990年為9.7%,連續3年如此高的經濟增速,這與東亞國家有些類似了。這31年人均實際GDP增長444%,年均5.62%,這是同期世界中上經濟增速水平,明顯比同期的成熟發達國家快(同期美國人均實際GDP增長了91.3%,增速2.12%,同期英國人均實際GDP增長了109.1%,增速為2.4%)。

1996年人均名義GDP達到3032美元(同年菲律賓為1296美元),人均實際GDP9942美元(同年菲律賓為4265美元)。

1997年人均實際GDP負增長2.3%,1998年負增長11.4%,這就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人均名義GDP從1996年的3032美元跌落到1998年的1824美元,兩年跌幅達到40%,而同期的實際GDP跌幅只是13.5%,這顯示名義GDP的波動幅度常常是誇張的,而實際GDP的波動幅度總是要相對小許多。而日常的名義GDP波動對實際GDP影響就更小了,實際GDP相對名義GDP要夯實一些。不過,這次經濟負增長,確實主要是匯率貶值帶來商品進口能力下降或外來投資減少,帶來的人均實際GDP下降所致。泰國是佛教國家,同樣的經濟惡化程度,社會動盪的概率要相對低一些,這與印尼這類穆斯林國家不同。

1999年到2008年是持續10年的經濟增長週期,人均實際GDP增長46%,年均3.87%,增速明顯低於上一個週期。依然高於同期成熟發達國家(同期美國人均實際GDP增長了16.83%,增速為1.57%,同期英國人均實際GDP增長了24.9%,增速為2.25%)。

2008年人均名義GDP達到4091美元(同年菲律賓為1921美元),人均實際GDP12571美元(菲律賓為5503美元)。2009年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人均實際GDP下降2.9%,相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要小的多。2010年人均實際GDP增長7.2%,增幅確實明顯,而2011年人均實際GDP負增長0.3%,這也許是上一年快速增長的代價吧!2012年達到6%的人均實際GDP增速,2013年為2.4%,總體不算低。高於同期成熟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具有與發達國家縮小差距的趨勢,這顯示了泰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可以明顯縮小,究竟縮小到何種幅度,似乎難以判斷,不過這種狀況是讓人欣慰的。

2013年人均名義GDP達到5676美元(同年菲律賓為2790美元),人均實際GDP14136美元(同年菲律賓為6597美元)。

1966年到2013年這48年時間,泰國人均實際GDP增長了673%,年均增速4.35%,增速處於世界中上水平。同期美國增長了144%,英國增長了168%,泰國明顯高於成熟發達國家增幅。也高於同期增長300%的日本,但明顯低於增長1154%的新加坡。

從1965年人均實際GDP相當於菲律賓的59.7%,到1996年相當於菲律賓的233.3%,這是泰國經濟增速明顯大於菲律賓經濟增速的時期。

2008年泰國人均實際GDP相當於菲律賓的228.4%,2013年相當於菲律賓的214.3%,兩國的富裕程度差異在縮小,期間菲律賓人均實際GDP增速略快於泰國,這主要應該是菲律賓相對落後的後發優勢所致。考慮到菲律賓此時快速的人口增速,菲律賓總體經濟增速明顯快於這個時期的泰國。

"

中南半島最富裕的泰國

面積為51.3萬平方千米的泰國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西北與緬甸、東北與老撾、東南與柬埔寨相鄰,南邊通過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的西半部分相鄰。中南半島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與印度和菲律賓氣候類似,全年分為旱季和雨季,也有熱、雨、涼三季的說法,是熱帶氣候中最適宜種植業生產的氣候類型,因此,人口密度較大。

全國共有30多個民族,泰族為主要民族,占人口總數的40%,其餘為老撾族、華族、馬來族、高棉族,以及苗、瑤、桂、汶、克倫、撣、塞芒、沙蓋等山地民族。95%的民眾信仰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

根據泰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委員會數據,1960年的泰國人均名義GDP為101美元(同年新加坡為428美元,菲律賓為200美元)。此後泰國物價情況良好,這與印尼的情況明顯不同,從物價上漲情況看,泰國確實不是拉美化國家,而印尼卻有些類似拉美國家(印尼物價上漲幅度較大,常常兩位數的通貨膨脹速度,類似於拉美國家物價上漲速度)。

1965年人均名義GDP達到138美元(同年新加坡為516美元,菲律賓為202美元)。1965年人均實際GDP1829美元(同年菲律賓為3065美元)。

1966年到1996年,泰國實現連續31年的人均實際GDP增長,這種長期的持續增長情況世界少見,拉美國家更是罕見,這也顯示泰國不是一個類拉美國家。期間的兩次石油危機只是拉低了人均實際GDP增速,並沒有帶來人均實際GDP增速停滯,這顯示泰國總體經濟增速是較高的。1988年人均實際GDP增速達到11.3%,1989年為10.4%,1990年為9.7%,連續3年如此高的經濟增速,這與東亞國家有些類似了。這31年人均實際GDP增長444%,年均5.62%,這是同期世界中上經濟增速水平,明顯比同期的成熟發達國家快(同期美國人均實際GDP增長了91.3%,增速2.12%,同期英國人均實際GDP增長了109.1%,增速為2.4%)。

1996年人均名義GDP達到3032美元(同年菲律賓為1296美元),人均實際GDP9942美元(同年菲律賓為4265美元)。

1997年人均實際GDP負增長2.3%,1998年負增長11.4%,這就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人均名義GDP從1996年的3032美元跌落到1998年的1824美元,兩年跌幅達到40%,而同期的實際GDP跌幅只是13.5%,這顯示名義GDP的波動幅度常常是誇張的,而實際GDP的波動幅度總是要相對小許多。而日常的名義GDP波動對實際GDP影響就更小了,實際GDP相對名義GDP要夯實一些。不過,這次經濟負增長,確實主要是匯率貶值帶來商品進口能力下降或外來投資減少,帶來的人均實際GDP下降所致。泰國是佛教國家,同樣的經濟惡化程度,社會動盪的概率要相對低一些,這與印尼這類穆斯林國家不同。

1999年到2008年是持續10年的經濟增長週期,人均實際GDP增長46%,年均3.87%,增速明顯低於上一個週期。依然高於同期成熟發達國家(同期美國人均實際GDP增長了16.83%,增速為1.57%,同期英國人均實際GDP增長了24.9%,增速為2.25%)。

2008年人均名義GDP達到4091美元(同年菲律賓為1921美元),人均實際GDP12571美元(菲律賓為5503美元)。2009年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人均實際GDP下降2.9%,相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要小的多。2010年人均實際GDP增長7.2%,增幅確實明顯,而2011年人均實際GDP負增長0.3%,這也許是上一年快速增長的代價吧!2012年達到6%的人均實際GDP增速,2013年為2.4%,總體不算低。高於同期成熟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具有與發達國家縮小差距的趨勢,這顯示了泰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可以明顯縮小,究竟縮小到何種幅度,似乎難以判斷,不過這種狀況是讓人欣慰的。

2013年人均名義GDP達到5676美元(同年菲律賓為2790美元),人均實際GDP14136美元(同年菲律賓為6597美元)。

1966年到2013年這48年時間,泰國人均實際GDP增長了673%,年均增速4.35%,增速處於世界中上水平。同期美國增長了144%,英國增長了168%,泰國明顯高於成熟發達國家增幅。也高於同期增長300%的日本,但明顯低於增長1154%的新加坡。

從1965年人均實際GDP相當於菲律賓的59.7%,到1996年相當於菲律賓的233.3%,這是泰國經濟增速明顯大於菲律賓經濟增速的時期。

2008年泰國人均實際GDP相當於菲律賓的228.4%,2013年相當於菲律賓的214.3%,兩國的富裕程度差異在縮小,期間菲律賓人均實際GDP增速略快於泰國,這主要應該是菲律賓相對落後的後發優勢所致。考慮到菲律賓此時快速的人口增速,菲律賓總體經濟增速明顯快於這個時期的泰國。

中南半島最富裕的泰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