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不能盈利?這個腫瘤一站式服務平臺正在悄悄開啟盈利模式'

"

易加醫的創始人許逸,長著一張娃娃臉。要不是頭上早生的華髮,和他所說的“我是四十歲才開始創業的”,讓人很難聯想到這是一位九十年代就入行,深耕於腫瘤領域的“老前輩”。

"

易加醫的創始人許逸,長著一張娃娃臉。要不是頭上早生的華髮,和他所說的“我是四十歲才開始創業的”,讓人很難聯想到這是一位九十年代就入行,深耕於腫瘤領域的“老前輩”。

移動醫療不能盈利?這個腫瘤一站式服務平臺正在悄悄開啟盈利模式

易加醫創始人許逸

“我們是腫瘤服務的一站式超市”“就像迪卡儂,是一個體育用品專業超市,只不過我們提供的是腫瘤相關的產品與服務”

“我們和迪卡儂其實有接近的地方,那就是齊全、專業、便宜”“腫瘤患者的各種需求,只要能表達出來,我們大多能為他們實現”……

說起易加醫,許逸的神采飛揚,滔滔不絕。此時,離他走出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下海創業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個年頭,隨著互聯網醫療從熱到冷的起起伏伏,巨大的機會成本讓不少相似背景的創業者又迴流到了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崗位,而眼前許逸的熱情似乎並未消減。

“我從未後悔創業。所有的一切,基本都是創業之前所想到過的,甚至比預想中的還好一些”許逸說,“確實近兩年也還有藥企來邀請,但我沒想過要回去,我喜歡現在做的事業,也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看好易加醫。”

許逸喜歡把易加醫稱之為“事業”。如他所說,即可以幫到腫瘤患者,又可以幫到醫生,還可以助力合作企業,又有機會成就自己和團隊等等。“我想不到還有什麼樣的工作,能將幫助別人和成就自己如此緊密結合,這不正是一個值得奮鬥的事業麼?”他說道。

您對互聯網醫療怎麼看?你覺得這個領域是否還有機會?

不瞞您說,對於互聯網醫療,我一直持比較悲觀的態度。不是現在,而是在最火爆的2014年、2015年我就持這個觀點。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許多項目所針對的需求並不剛性,甚至就是偽需求。比如許多項目的創立基於的是“看病難”這三個字,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在中國手機4G信號通暢的城市裡,輕病、慢病的就醫,只要患者比較理性,不苛求最好的醫院、頂尖的專家,看病並不難。走到了就能掛號,掛了號就能看到醫生,看完了就能檢查、治療,甚至都不用預約。這在美國、加拿大是難以想象的。

所以,基於“看病難”做出一個APP,讓患者不用去醫院,而是自費花錢在線問診,缺少血項檢測就得出治療方案,隨後再花錢買藥送到家裡等等,這些設想實際落地的可操作性有待商榷。

其次,缺少盈利模式。絕大部分的疾病,主要費用可以獲得醫保報銷,患者沒什麼機會在平臺上花錢。當互聯網醫院開放時,移動醫療終於迎來了盈利模式,可以通過APP在互聯網上賣藥,各大公司趨之若鶩。

但隨著帶量採購的推進,公立醫院的藥品價格狂降,醫保實現廣覆蓋,患者不再選擇自費在網上購買昂貴的藥物。即便有一天醫保覆蓋了互聯網醫院,但公立醫院的零差價,移動醫療的利潤又從何而來?

第三,沒有壁壘。千篇一律的APP產品,沒有壁壘的商業模式,即便開始能賺錢,也會因後來者的競爭讓利潤趨向到零。

不過,互聯網醫療也並非完全沒有機會。一方面,接近於消費領域的醫療服務如牙科、醫美肯定具有巨大的潛力,因為有大量的自費付費機會;另一方面,在真正的醫療領域,同樣具有大量自費付費機會的重疾領域,也許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機,比如說腫瘤。總之,自費需求越多,才越有創業者的機會。

易加醫為什麼能從互聯網醫療中生存下來?現狀如何?

易加醫之所以得以倖存至今,並處於長足發展中,主要是這個項目的定位和模式,避免了上述提及的醫療網醫療行業的主要問題。

一、剛需。易加醫所面對的用戶是腫瘤患者和他們的家屬,對於這個客戶群,需求的剛性已經無需再贅述。國人常說的“看病難”,往往指的也是這類罹患重大疾病的患者。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陌生城市、進入從未涉足的大醫院、各種眼花繚亂的檢查診斷、性命攸關的治療……患者和家屬都太需要有人可以幫助。

二、收入。腫瘤領域自費付費機會很多。尋醫問藥、海外醫療、名醫點刀、私人醫生這樣的高端就醫服務;腫瘤營養、康復產品、基因檢測、家屬早篩等產品,許多都是自費的範疇。而且這個付費往往不是單次的,而往往在同一位用戶身上會有多次消費的機會。當建立起患者和平臺間的信任,用戶不但願意付費,而且對價格往往並不計較,客單價也比較可觀。

三、壁壘。腫瘤創業項目需要創業團隊具有深入的行業理解、充足的專業知識、豐富的資源人脈才有可能得以開展運營。具有高企的壁壘。

正因為以上原因,易加醫目前運營狀況比較健康,處於穩步發展當中。實際上,2018年我們已經實現了賬面的盈虧平衡。2019年我們預計將會實現贏利,並且獲得正的經營現金流。

易加醫的主要盈利模式是什麼?和創業之初是否有所差異?

在創業之初,易加醫的定位是為腫瘤患者對接匹配醫生的就醫平臺。平臺運營起來以後,發現醫生資源如期而至,而獲取患者的難度遠超預期。主要是因為腫瘤患者並不是普通網民,以常規互聯網運營手段很難獲客,且成本極其高昂;其次是網上獲取的患者往往已經在治療之中,或者已經完成治療,對接醫生的需求並不強列;此外,網絡上獲得的患者對於平臺的信任的建立,也需要相當長的過程。

易加醫後來將模式從醫患對接改為搭建腫瘤服務平臺,逐步開始有了收入。但是要一步走成以C端用戶付費為主的商業模式,還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們在診前積極開展與保險、體檢、互聯網籌款平臺等B端客戶的合作,為他們的用戶提供腫瘤相關的服務;診後和藥企、營養、檢測等廠家開展各類合作,在增加B端企業客戶價值的同時,也為患者打通了更多的資源。

這個戰略使得我們在資本寒冬中站穩了腳跟。現在易加醫的營收構成,B端C端兼而有之。隨著平臺的發展,To B還是To C的業務都會蓬勃發展,相信後期C端的業務佔比會逐步加大。

易加醫下一步有何打算?是否會考慮開設互聯網醫院?

我們暫時沒有設立互聯網醫院的打算。前面提到過,開設互聯網醫院的主要目的大多是為了在線賣藥,問題是開互聯網醫院要花很多錢,賣藥卻並不掙錢,所以我們對此還需要繼續觀察。

其次,互聯網醫院解決的主要是輕病、慢病的複診;腫瘤診斷比較複雜、治療手段多樣,患者必須要去到線下就醫,而非互聯網上可以解決。此外,治療腫瘤的化療藥、靶向藥副反應較大,也不是互聯網醫院的理想處方藥物。

易加醫的落地解決方案是,開設線下腫瘤診所。雖說開線下診所比較複雜,週期較長,但是其面對面的模式更適合為腫瘤患者提供服務,並能成為公立醫院的輔助與補充。對於易加醫平臺來說,有機會將尋求線上服務的患者導流到線下診所就醫、配藥;同時,也有機會將線下診所的患者導流到易加醫平臺長期管理,挖掘後續消費。

"

易加醫的創始人許逸,長著一張娃娃臉。要不是頭上早生的華髮,和他所說的“我是四十歲才開始創業的”,讓人很難聯想到這是一位九十年代就入行,深耕於腫瘤領域的“老前輩”。

移動醫療不能盈利?這個腫瘤一站式服務平臺正在悄悄開啟盈利模式

易加醫創始人許逸

“我們是腫瘤服務的一站式超市”“就像迪卡儂,是一個體育用品專業超市,只不過我們提供的是腫瘤相關的產品與服務”

“我們和迪卡儂其實有接近的地方,那就是齊全、專業、便宜”“腫瘤患者的各種需求,只要能表達出來,我們大多能為他們實現”……

說起易加醫,許逸的神采飛揚,滔滔不絕。此時,離他走出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下海創業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個年頭,隨著互聯網醫療從熱到冷的起起伏伏,巨大的機會成本讓不少相似背景的創業者又迴流到了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崗位,而眼前許逸的熱情似乎並未消減。

“我從未後悔創業。所有的一切,基本都是創業之前所想到過的,甚至比預想中的還好一些”許逸說,“確實近兩年也還有藥企來邀請,但我沒想過要回去,我喜歡現在做的事業,也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看好易加醫。”

許逸喜歡把易加醫稱之為“事業”。如他所說,即可以幫到腫瘤患者,又可以幫到醫生,還可以助力合作企業,又有機會成就自己和團隊等等。“我想不到還有什麼樣的工作,能將幫助別人和成就自己如此緊密結合,這不正是一個值得奮鬥的事業麼?”他說道。

您對互聯網醫療怎麼看?你覺得這個領域是否還有機會?

不瞞您說,對於互聯網醫療,我一直持比較悲觀的態度。不是現在,而是在最火爆的2014年、2015年我就持這個觀點。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許多項目所針對的需求並不剛性,甚至就是偽需求。比如許多項目的創立基於的是“看病難”這三個字,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在中國手機4G信號通暢的城市裡,輕病、慢病的就醫,只要患者比較理性,不苛求最好的醫院、頂尖的專家,看病並不難。走到了就能掛號,掛了號就能看到醫生,看完了就能檢查、治療,甚至都不用預約。這在美國、加拿大是難以想象的。

所以,基於“看病難”做出一個APP,讓患者不用去醫院,而是自費花錢在線問診,缺少血項檢測就得出治療方案,隨後再花錢買藥送到家裡等等,這些設想實際落地的可操作性有待商榷。

其次,缺少盈利模式。絕大部分的疾病,主要費用可以獲得醫保報銷,患者沒什麼機會在平臺上花錢。當互聯網醫院開放時,移動醫療終於迎來了盈利模式,可以通過APP在互聯網上賣藥,各大公司趨之若鶩。

但隨著帶量採購的推進,公立醫院的藥品價格狂降,醫保實現廣覆蓋,患者不再選擇自費在網上購買昂貴的藥物。即便有一天醫保覆蓋了互聯網醫院,但公立醫院的零差價,移動醫療的利潤又從何而來?

第三,沒有壁壘。千篇一律的APP產品,沒有壁壘的商業模式,即便開始能賺錢,也會因後來者的競爭讓利潤趨向到零。

不過,互聯網醫療也並非完全沒有機會。一方面,接近於消費領域的醫療服務如牙科、醫美肯定具有巨大的潛力,因為有大量的自費付費機會;另一方面,在真正的醫療領域,同樣具有大量自費付費機會的重疾領域,也許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機,比如說腫瘤。總之,自費需求越多,才越有創業者的機會。

易加醫為什麼能從互聯網醫療中生存下來?現狀如何?

易加醫之所以得以倖存至今,並處於長足發展中,主要是這個項目的定位和模式,避免了上述提及的醫療網醫療行業的主要問題。

一、剛需。易加醫所面對的用戶是腫瘤患者和他們的家屬,對於這個客戶群,需求的剛性已經無需再贅述。國人常說的“看病難”,往往指的也是這類罹患重大疾病的患者。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陌生城市、進入從未涉足的大醫院、各種眼花繚亂的檢查診斷、性命攸關的治療……患者和家屬都太需要有人可以幫助。

二、收入。腫瘤領域自費付費機會很多。尋醫問藥、海外醫療、名醫點刀、私人醫生這樣的高端就醫服務;腫瘤營養、康復產品、基因檢測、家屬早篩等產品,許多都是自費的範疇。而且這個付費往往不是單次的,而往往在同一位用戶身上會有多次消費的機會。當建立起患者和平臺間的信任,用戶不但願意付費,而且對價格往往並不計較,客單價也比較可觀。

三、壁壘。腫瘤創業項目需要創業團隊具有深入的行業理解、充足的專業知識、豐富的資源人脈才有可能得以開展運營。具有高企的壁壘。

正因為以上原因,易加醫目前運營狀況比較健康,處於穩步發展當中。實際上,2018年我們已經實現了賬面的盈虧平衡。2019年我們預計將會實現贏利,並且獲得正的經營現金流。

易加醫的主要盈利模式是什麼?和創業之初是否有所差異?

在創業之初,易加醫的定位是為腫瘤患者對接匹配醫生的就醫平臺。平臺運營起來以後,發現醫生資源如期而至,而獲取患者的難度遠超預期。主要是因為腫瘤患者並不是普通網民,以常規互聯網運營手段很難獲客,且成本極其高昂;其次是網上獲取的患者往往已經在治療之中,或者已經完成治療,對接醫生的需求並不強列;此外,網絡上獲得的患者對於平臺的信任的建立,也需要相當長的過程。

易加醫後來將模式從醫患對接改為搭建腫瘤服務平臺,逐步開始有了收入。但是要一步走成以C端用戶付費為主的商業模式,還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們在診前積極開展與保險、體檢、互聯網籌款平臺等B端客戶的合作,為他們的用戶提供腫瘤相關的服務;診後和藥企、營養、檢測等廠家開展各類合作,在增加B端企業客戶價值的同時,也為患者打通了更多的資源。

這個戰略使得我們在資本寒冬中站穩了腳跟。現在易加醫的營收構成,B端C端兼而有之。隨著平臺的發展,To B還是To C的業務都會蓬勃發展,相信後期C端的業務佔比會逐步加大。

易加醫下一步有何打算?是否會考慮開設互聯網醫院?

我們暫時沒有設立互聯網醫院的打算。前面提到過,開設互聯網醫院的主要目的大多是為了在線賣藥,問題是開互聯網醫院要花很多錢,賣藥卻並不掙錢,所以我們對此還需要繼續觀察。

其次,互聯網醫院解決的主要是輕病、慢病的複診;腫瘤診斷比較複雜、治療手段多樣,患者必須要去到線下就醫,而非互聯網上可以解決。此外,治療腫瘤的化療藥、靶向藥副反應較大,也不是互聯網醫院的理想處方藥物。

易加醫的落地解決方案是,開設線下腫瘤診所。雖說開線下診所比較複雜,週期較長,但是其面對面的模式更適合為腫瘤患者提供服務,並能成為公立醫院的輔助與補充。對於易加醫平臺來說,有機會將尋求線上服務的患者導流到線下診所就醫、配藥;同時,也有機會將線下診所的患者導流到易加醫平臺長期管理,挖掘後續消費。

移動醫療不能盈利?這個腫瘤一站式服務平臺正在悄悄開啟盈利模式

易加醫康愛診所(圖片由企業提供)

當前,第一家易加醫康愛診所已經開張,位於杭州的浙醫一院、二院附近。

經過幾年的創業經歷,您有何感悟與我們分享?

第一,少提“創業”,多談“生意”。前者讓人聯想到的是融資、路演、圈用戶等;後者讓人想到的是收入、利潤、成本控制、量入為出迎合風投,不如把自己打造成盈利的業務模式。我相信越不缺錢的公司,資本越感興趣。

第二,迴歸商業的本質。無數案例證明,用互聯網思維先圈用戶,再找盈利模式的做法並不適合醫療領域;先建立模板,在小範圍走通後,再規模化複製。這又迴歸到了傳統的“做生意”的路子,也許更加有用。

第三,保持獨立思考。前面提到有很多的“常識”,其實未必正確。大家都趨之若鶩的東西,對個體來說,未必是適合的選擇。我們需要清楚地知道要去向哪裡,設計從那條路走是趨利避害的最佳選擇,然後堅定的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