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影像技術對腫瘤精準治療十分關鍵'

"

每經記者:劉晨光 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魏官紅

精準醫學一直是醫學界的熱門話題,其本質是通過影像組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生物醫學前沿技術,對於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記和特徵的分析與鑑定、驗證與應用,從而精確尋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並進行鍼對性治療。

9月11日,在2019深圳國際BT(生物技術)大會精準醫學影像技術與應用國際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表示,科技創新與學科交叉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的進步,在精準醫學時代,腫瘤治療將迎來新突破,而精準醫學的發展離不開精準影像學,分子影像更將是臨床精準醫學的關鍵技術。

"

每經記者:劉晨光 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魏官紅

精準醫學一直是醫學界的熱門話題,其本質是通過影像組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生物醫學前沿技術,對於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記和特徵的分析與鑑定、驗證與應用,從而精確尋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並進行鍼對性治療。

9月11日,在2019深圳國際BT(生物技術)大會精準醫學影像技術與應用國際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表示,科技創新與學科交叉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的進步,在精準醫學時代,腫瘤治療將迎來新突破,而精準醫學的發展離不開精準影像學,分子影像更將是臨床精準醫學的關鍵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影像技術對腫瘤精準治療十分關鍵

精準醫學要有“整體觀”

在詹啟敏看來,精準醫學總體上服務於大健康,不僅是臨床診療,也包括疾病預防。他認為腫瘤方面的研究是精準醫學目前最有進展的、有突破點的方面。

根據詹啟敏提供的數據,腫瘤是世界醫學難題。在世界範圍內,腫瘤每年的新發病例是1500萬個左右,到2020年腫瘤導致的死亡人數可能要超過1000萬人。

我國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與國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詹啟敏表示,我國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剛剛過40%,歐洲有些國家達到80%以上。實際上,一旦相關疾病的5年生存率超過85%~90%,基本上就是慢性病。

詹啟敏稱,腫瘤在我國有自身的發病特點,“解決食管癌的問題,解決胃癌的問題,就是要靠我國的科學家,要靠我國的醫學界,主要是因為西方這些病症發病率較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現今的腫瘤治療前沿領域,主要包括比較火熱的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從本質上來說都是精準治療的範疇。

詹啟敏表示,精準就是醫學發展的必然需求,必須要精準瞭解,“我們談精準是在一個整體觀的基礎上,不是把人變成一個單分子,或者變成一個組織,變成一個器官,既要有整體的觀念,這是中醫強調的,同時又要從分子層面上,強調精準的角度。”

"

每經記者:劉晨光 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魏官紅

精準醫學一直是醫學界的熱門話題,其本質是通過影像組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生物醫學前沿技術,對於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記和特徵的分析與鑑定、驗證與應用,從而精確尋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並進行鍼對性治療。

9月11日,在2019深圳國際BT(生物技術)大會精準醫學影像技術與應用國際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詹啟敏表示,科技創新與學科交叉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的進步,在精準醫學時代,腫瘤治療將迎來新突破,而精準醫學的發展離不開精準影像學,分子影像更將是臨床精準醫學的關鍵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影像技術對腫瘤精準治療十分關鍵

精準醫學要有“整體觀”

在詹啟敏看來,精準醫學總體上服務於大健康,不僅是臨床診療,也包括疾病預防。他認為腫瘤方面的研究是精準醫學目前最有進展的、有突破點的方面。

根據詹啟敏提供的數據,腫瘤是世界醫學難題。在世界範圍內,腫瘤每年的新發病例是1500萬個左右,到2020年腫瘤導致的死亡人數可能要超過1000萬人。

我國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與國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詹啟敏表示,我國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剛剛過40%,歐洲有些國家達到80%以上。實際上,一旦相關疾病的5年生存率超過85%~90%,基本上就是慢性病。

詹啟敏稱,腫瘤在我國有自身的發病特點,“解決食管癌的問題,解決胃癌的問題,就是要靠我國的科學家,要靠我國的醫學界,主要是因為西方這些病症發病率較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現今的腫瘤治療前沿領域,主要包括比較火熱的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從本質上來說都是精準治療的範疇。

詹啟敏表示,精準就是醫學發展的必然需求,必須要精準瞭解,“我們談精準是在一個整體觀的基礎上,不是把人變成一個單分子,或者變成一個組織,變成一個器官,既要有整體的觀念,這是中醫強調的,同時又要從分子層面上,強調精準的角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影像技術對腫瘤精準治療十分關鍵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他進一步強調,精準一直都在不斷進步,之前很精準,定了很多的標準,之後又可能變成粗線條,“所以精準的觀念不僅僅在臨床治療,它貫穿於整個大健康,從得病前的預防、風險的精準預測,一直到疾病的診斷、藥物的應用、療效的判斷、愈後的預測等多個方面。”

影像技術發展是關鍵

事實上,以精準定位、精準定量、精準定性等為指標的精準醫學的發展離不開先進影像技術的支撐。現階段主流醫學影像包括超聲成像、X射線成像、磁共振成像、核醫學成像等成像手段。

詹啟敏介紹稱,影像學的發展在醫學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將很多疾病可視化,這對相應疾病的治療方案非常關鍵,如核磁、彩超、B超等。

眾所周知,醫學本身有著較長的發展史。詹啟敏認為,從近100多年醫學較快的發展進程上看,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科技創新,二是學科交叉。“(上世紀)30年代出現了X光,非常粗線條的可以看見一些嚴重的炎性病變,70年代出現CT,80年代出現核磁,讓人類對很多疾病看得比較早期、清晰、準確,如果今天沒有影像學,即不用CT和核磁,很多治療方案都沒法進行,相應的,對腫瘤的精準治療會造成很大的影響。”詹啟敏說。

不過與會專家表示,目前我國很多大型醫療設備類如影像設備都是從外國進口,實現關鍵設備國產化依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值得注意的是,在關鍵的影像技術上,我國科學界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深圳市與北京大學已於2017年6月28日簽署了啟動建設“深圳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的框架協議,其中包括探索建設14T超高場磁共振成像系統。事實上,與目前醫院裡常見的1.5T、3T、7T磁共振系統相比,14T超高場磁共振成像系統具有很大的優勢,可以觀察過去無法分辨的細微組織結構,足以使科學家瞭解大腦神經元和軸突的結構和通信方式。

據北京大學信息與工程科學部副主任任秋實教授介紹,該設施的建設有望帶動國內外相關醫學影像技術和超導磁體技術的研發以及產業化進程,改變我國年銷售額達數十億元的高場(3T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統大部分依賴於進口的被動局面。

每日經濟新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