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會:死於亂箭

鍾會 司馬昭 嵇康 三國演義 檸檬樹下 2017-04-26

《三國演義》的結尾,鍾會的形象尤為突出,他被亂箭射死的畫面可謂慘烈悲壯,在億萬觀眾的心間永存。

鍾會:死於亂箭

早年的鐘會是神童,才冠絕倫,在方圓數百里擁有赫赫大名。鍾家出生在名門世界家門,一門父子三俊傑——鍾繇、鍾毓、鍾會,正如班彪、班固、班超乃至蘇洵、蘇軾、蘇轍一樣,他們的家族流傳千古。鍾會自小頗負才氣,青年時博學而多智,聰明有大略。學而優則仕,他選擇了入仕這一道路,實現自己的理想。後來他果真不負眾望,在政治上平步青雲,到魏元帝曹奐時,已官拜鎮西大將軍,可謂功成名就,位極人臣。然而,他卻不能韜光養晦,鋒芒畢露而過於自負,剛愎自用。鄧艾滅蜀後,鍾會居功自傲,漸生悖離司馬昭之心。姜維詐降後,鍾會輕易步入圈套竟中反間計,他圖謀割據西蜀,終引司馬昭猜忌,死於亂箭之中。

鍾會有才,然他的智慧與政治之才卻遠不及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不僅如此,他的一生也有很多事為後世不恥,成為不可消磨的汙點。早些時候,鍾會曾構陷“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致使嵇康被司馬昭處死,也因而被扣上了不折不扣的小人帽子。但是,細細的梳理一下鍾會的成長曆程,就能洞知,他骨子裡是挺幼稚的,是一個滿懷抱負和理想主義的野心家。鍾會的父親是鍾繇,著名的書法家、政治家,服務於曹魏帝國。小時候父親帶他與哥哥去見曹丕,他哥嚇得汗如雨下,鍾會卻鎮定自若,好像沒啥感覺,曹丕就很奇怪,問他:“你哥哥那樣,你卻這樣,這是為什麼?” 鍾會說:“我哥哥嚇得汗如雨下;我呢,則是嚇得連汗都不敢流出來了。” 可見鍾會才思敏捷、善辯,才學非常人能及。

歷史上,早年的鐘會其實是很崇拜大文豪嵇康的,他曾將自己的詩集扔入嵇康家的院子內,希望嵇康能看看給以評價,然後快速的逃跑,感覺就好像是暗戀嵇康似的。鍾會做大官之後特意去找嵇康,嵇康看都不看他一眼,問了句:“你來幹什麼?” 鍾會的回答同樣經典,“見所見而來。” 此後,他因愛生恨,在司馬昭耳邊不斷說嵇康的壞話,最終導致嵇康死於非命。平心而論,鍾會無論怎樣也是位極人臣,嵇康雖然博學遠見,品貌出眾,但在眾目睽睽之下藐視對他敬仰已久的鐘會,這給鍾會的自尊心帶來了極大的傷害;更何況嵇康代表的是反司馬昭集團的那群人,鍾會也有充足的理由殺他。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仇富、仇權心理,若輕易的認為鍾會這樣做就形同小人,實乃無稽之談。考慮到這點,後人尚且還可以給他些許的同情。

鍾會害死鄧艾也是飽受非議,鄧艾七十歲了還攀越險山惡水,冒巨大的風險,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與魄力確值得我等後來人好好學習,但鄧艾本人卻是一個粗人,對於政治那些事狗屁不通,他其實跟鍾會的想法一樣,居功自傲,不僅存在與鍾會爭功的嫌疑,更是得罪了上級boss司馬昭。對於權力有同樣渴望的鐘會肯定不能放任自己的競爭對手挑戰自己,將戰功搶了去。鍾會遂設計構陷之,這在政治上也是合情合理的。政治上的很多事屬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事,鍾會興許有他的難言之隱,在腥風血雨的名利場,你死我活的爭鬥屢見不鮮。

然而,比起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鍾會耍弄政治手腕的能力就顯得稚嫩無比了。在官拜司徒的情形下,在擁軍數倍於鄧艾的情形下,竟受不住姜維的煽動蠱惑,圖謀割據西蜀自立,用他的話說:“勝之可得天下,敗之退守成都,亦不失為劉備也。”姜維暗示他,鄧艾就是前車之鑑,司馬昭生性多疑,在鍾會佔據絕對優勢,勝局毫無懸念的情形下,派衛瓘監軍,實屬反常,可見司馬昭已開始提防鍾會了,他已然踏上了一條不歸路。鍾會確實有遠大的志向抱負,但是在軍事、政治方面的研究造詣確實趕不上司馬昭來的老練,常將文人那種傲慢的氣質帶在身上,最終引來了殺身之禍。姜維就是看著他謀略不及鄧艾,才肆意挑唆利用他割據一方,對抗司馬昭的。鍾會:死於亂箭

或許,有人會說鍾會自命不凡,志大才疏,但是他敢想敢做、敢闖敢為,還是有大男子氣概的,這一點不可否認。鍾會曾是神童,他後來人生所企及的高度完全不負於幼時神童的身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確有割據一方的可能性(倘若眾將軍聽命的話)。千百年後,再議鍾會,腦中所浮現的,還是那個談笑晏晏,無論何事都對答如流的翩翩貴公子,還是那個懷揣著《四本論》在樹下遇見嵇康,受到冷遇後從容來去的鐘會鍾士季。即便白首相知猶按劍,即便傾蓋如故,他到底沒有抵過權勢名利場,所有的種種,都掩蓋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下,再也看不分明。

《三國演義》中的鐘會,敦厚朴實,面容屬上乘,看起來更似人中龍鳳、一代豪傑,鍾會和姜維一同赴死,可悲可嘆。事敗後,姜維慨嘆:“我計不成,乃天命也!”姜將軍留下了為國殉難的美譽,而鍾會卻揹負了背主不忠的罵名,兩相權衡,孰輕孰重,大可細緻體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