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會一戰成名,東吳損失慘重,一代名將含冤而死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二回,發生在諸葛誕叛亂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鍾會,司馬昭、朱據和孫綝。原文如下:


鍾會一戰成名,東吳損失慘重,一代名將含冤而死


鍾會曰:“今諸葛誕雖敗,壽春城中糧草尚多,更有吳兵屯安豐以為掎角之勢;今吾兵四面攻圍,彼緩則堅守,急則死戰;吳兵或乘勢夾攻:吾軍無益。不如三面攻之,留南門大路,容賊自走;走而擊之,可全勝也。吳兵遠來,糧必不繼;我引輕騎抄在其後,可不戰而自破矣。”昭撫會背曰:“君真吾之子房也!”遂令王基撤退南門之兵。卻說吳兵屯於安豐,孫綝喚朱異責之曰:“量一壽春城不能救,安可併吞中原?如再不勝必斬!”朱異乃回本寨商議。


鍾會一戰成名,東吳損失慘重,一代名將含冤而死


於詮曰:“今壽春南門不圍,某願領一軍從南門入去,助諸葛誕守城。將軍與魏兵挑戰,我卻從城中殺出:兩路夾攻,魏兵可破矣。”異然其言。於是全懌、全端、文欽等,皆願入城。遂同於詮引兵一萬,從南門而入城……(司馬昭)乃召王基、陳騫分付曰:“汝可引五千兵截斷朱異來路,從背後擊之。”二人領命而去。朱異正引兵來,忽背後喊聲大震:左有王基,右有陳騫,兩路軍殺來。吳兵大敗。朱異回見孫綝,綝大怒曰:“累敗之將,要汝何用!”叱武士推出斬之。


鍾會一戰成名,東吳損失慘重,一代名將含冤而死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誕在淮南發動叛亂,被司馬昭圍困在壽春城中,東吳權臣孫綝率七萬之眾前來支援。司馬昭接受鍾會的建議,故意放棄對壽春南門的圍困,暗中部署鍾會率部埋伏,誘使吳軍中計。東吳將領朱異果然上當,在進入壽春南門時遭到魏軍重創,損失慘重,只得退回東吳大本營。孫綝大怒,將朱異推出斬首,東吳的支援也因此宣告結束。沒過多久,壽春城告破,諸葛誕死於非命。


鍾會一戰成名,東吳損失慘重,一代名將含冤而死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鍾會口中的“掎角之勢”, 意為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戰爭中互相配合、夾擊敵人的態勢,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牽制敵人。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樑朝文》中的“皆侯景叛戾,虛相陷誘,指成提挈之舉,終無掎角之勢。”


鍾會一戰成名,東吳損失慘重,一代名將含冤而死


小說中提到的此次諸葛誕叛亂及朱異被殺,都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諸葛誕傳》載:“二年五月,徵為司空。誕被詔書,愈恐,遂反……大將軍司馬文王督中外諸軍二十六萬眾,臨淮討之。大將軍屯丘頭。使基及安東將軍陳騫等四面合圍,表裡再重,塹壘甚峻。又使監軍石苞、兗州刺史州泰等,簡銳卒為遊軍,備外寇。欽等數出犯圍,逆擊走之。吳將朱異再以大眾來迎誕等,渡黎漿水,泰等逆與戰,每摧其鋒。孫綝以異戰不進,怒而殺之。”《三國志·三嗣主傳》亦稱:“六月,使文欽、唐諮、全端等步騎三萬救誕。朱異自虎林率眾襲夏口,夏口督孫壹奔魏。秋七月,綝率眾救壽春,次於鑊裡,朱異至自夏口,綝使異為前部督,與丁奉等將介士五萬解圍……朱異以軍士乏食引還,綝大怒,九月朔己巳,殺異於鑊裡。”


鍾會一戰成名,東吳損失慘重,一代名將含冤而死


在這場總兵力合計超過五十萬的決戰中,在魏國嶄露頭角的青年才俊鍾會發揮了關鍵作用。據《三國志·鍾會傳》載:“會建策,密為輝、儀作書,使輝、儀所親信齎入城告懌等,說吳中怒懌等不能拔壽春,欲盡誅諸將家,故逃來歸命。懌等恐懼,遂將所領開東城門出降,皆蒙封寵,城中由是乖離。壽春之破,會謀居多,親待日隆,時人謂之子房。”鍾會也因此受到司馬昭的器重,從此在曹魏帝國平步青雲。


鍾會一戰成名,東吳損失慘重,一代名將含冤而死


至於前來援救諸葛誕的東吳,不僅在這場戰爭中傷亡巨大,同時還損失了一位戰績卓著的將領——朱異。據《三國志·朱桓傳》載,朱異是東吳名將朱桓之子,早年已經名揚江東,被孫權所器重,併成為東吳中期的重要將領。在此次諸葛誕之亂中,朱異奉命率部解救被圍的諸葛誕,但卻因為戰事不利被權臣孫綝所殺。對於朱異之死,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朱桓傳》中用了一個關鍵詞:“枉害。”朱異的死,不僅令東吳痛失一員名將,不久後也引發了東吳政壇的一場巨大混亂,令東吳帝國更加衰落。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