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磊去了一次西班牙,看了巴薩比賽,和歐洲球隊打了熱身賽,回來感覺水平漲了一大塊。”

2013年1月,拿到上港集團贊助的徐根寶帶著武磊和他的隊友,來到了西班牙參加拉練。

足球深度丨被比賽拖累的中國足球小將

參觀巴塞羅那俱樂部的時候,去年(2012年)帶著隊友衝超成功的武磊化身小粉絲,拍照的小手一路都沒停下。接受採訪時他說,近距離接觸金球獎獎盃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正是在這次拉練的過程中,武磊被當時還是莫爾德主教練的索爾斯克亞相中,球隊還和西班牙人打了一場熱身賽,武磊和西班牙人的緣分在那時就被聯繫在了一起。

雖然上港(東亞)20多天的拉練成績不佳,但是在武磊看來,這次西班牙之旅收穫很大。多年之後,徐根寶回想起這次拉練,也深有感悟:“如果他們小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機會,那水平肯定要比現在更高。”

可惜的是,他們很難“有這樣的機會”。

2018年的秋天,坊間流傳著裡皮在亞洲盃後不會和足協續約的消息,媒體們在想盡辦法從裡皮的嘴裡套出一點乾貨的時候,也不忘了讓這位在中國待了6年的老爺子評價一下現在的中國足協和青訓現狀。

從裡皮的視角看過去,哪怕已經過了6年,中國青訓面臨的問題其實沒有多大變化:

“和歐洲最大的差距就是缺乏國際視野,歐洲年輕球員很早就登上大舞臺,積攢了豐富的比賽經驗,這十分有利於他們的成長。而中國年輕球員這方面接觸就很少,比賽經驗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足球深度丨被比賽拖累的中國足球小將

缺乏比賽,尤其是缺乏高質量的比賽,一直都是國內球員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的最大困境。

讓武磊的“水平漲了一大塊”的這次西班牙拉練,發生在他22歲的時候。如果他在10多歲的時候就能夠有這樣的環境,今時今日的他該是什麼樣的水平?如果中國足球能夠提供這樣的環境,今時今日我們會擁有多少個“武磊”?

足球世界從沒有如果,從一開始,我們就已經落於人後。

1

2017年之前,中國足協組織的青少年比賽,全都是盃賽。

或者應該這麼說,名義上是有聯賽的,但實際上是盃賽的形式。

2017年之前,中國足協組織的正式比賽有四項:U系列錦標賽、U系列聯賽、U系列足協盃賽和U系列冠軍盃賽。

後兩項賽事淺顯易懂,一看就知道是盃賽,而前兩項(U系列錦標賽和U系列聯賽)則是全年最為重要的賽事,直接決定著一支球隊全年的比賽數量和質量。

如果你是一名青年隊的主教練,首先你要帶隊參加從前一年年末就開始的U系列錦標賽,只有帶隊進入前16名,才能進入第二年開始的U系列聯賽的上半區。

上半區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對手的實力足夠強大,比賽質量可以保證;意味著場邊會坐著更多的教練,更多的球探;意味著俱樂部對這支青訓對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會有所增加;或許還意味著,孩子通往職業足球道路的可能性稍微增加。

如果沒能衝進上半區,那這一切就都沒有了。

足球深度丨被比賽拖累的中國足球小將

然而,即便是進入到了U系列聯賽的上半區,整個賽制和其他三項盃賽一樣,複雜而密集。

說是聯賽,其實是把比賽拆分成了四個階段。由於參加的隊伍來自天南海北,這個年齡段的球隊又不具備坐著飛機到處打比賽的條件,所以每個階段大家集中在一起,或是梧州、或是昆明,短時間內把比賽都打完。

於是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一支球隊要打7、8場比賽。

時任魯能U17梯隊的教練,作為魯能從葡萄牙聘請而來的青訓專家西蒙,就對這種賽制極為困惑:“在中國,青少年的比賽是每兩天一場的。如果說青少年的培養需要土壤和陽光的話,那麼每天都澆水,球員是會壞掉的。”

這種賽制,看似很有效率,但對於青少年階段的球員和球隊來說,這並不合理。

足球深度丨被比賽拖累的中國足球小將

“今天如果90分鐘大量,達到這個強度,明天就練不了了,乳酸的積累程度往上走到往下,需要兩到三天。籃球可以一週四場,足球為什麼不行,是跟這個項目的特點有關的。”

這句話是謝暉在2014年訪問德國時說的,而那時的中國小球員,正在這種變態般的節奏中接受無盡的折磨。

2017年的U16聯賽第二階段,執教廣州足協隊的譚德超教練在兩場比賽裡使用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戰術,接受採訪時,他透露了更改戰術的實情:“不是不想進攻。我們昨天打完,今天又打,兩場比賽相隔還不到24小時,但這是對手的第一場比賽。我們體能根本恢復不過來,只能打防守反擊。”

這種奇怪的賽制帶來了很多問題,不僅僅體現在球隊戰術層面。

分階段進行的比賽,意味著球隊在每年的大部分時間是處於沒有正式比賽可踢的狀態,在這些時間當中,球隊只能進行訓練,或者跟周邊的球隊打質量不高的交流賽、熱身賽,而有了正式比賽的時候,短時間內密集進行,競賽質量無法保證,隊伍根本來不及總結和提高,而且球隊趕赴外地,一去就是半個多月,還會影響到球員的文化課學習。

作為教練,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出差,“對家庭有很多虧欠”;作為家長,每次都要提心吊膽,唯恐孩子在密集賽事中受傷;作為球員,比賽比賽不合理,學習學習跟不上,一旦沒能走上職業道路,未來前景就會更加灰暗…

作為足協,這種賽制其實並沒有在培養苗子,反而會有很多優秀的孩子因為這種賽制被淘汰。

整個機制,變得對每個人都不合理了。

2

2017年年末,河北華夏幸福把自己的U13梯隊拉到了日本拉練。

拉練結果自然符合我們的想象,1平3負,不過俱樂部的宣傳部門在川崎前鋒梯隊中做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也算符合我們的想象,但依舊讓人頭皮發麻。

調查問卷總共有9個問題,差距最大的兩個問題集中在何時開始踢球和每年踢多少場比賽上。

前一個問題,華夏幸福小球員開始踢球的平均年齡是8.28歲,川崎前鋒則是4.4歲。華夏幸福梯隊內最早的一位小球員從4歲開始踢球,而在川崎前鋒這裡,三人從2歲就開始踢球,八人從3歲開始踢球。

後一個問題,華夏幸福小球員每年比賽的平均場次是27場,川崎前鋒則是84場。35份問卷,其中21張上赫然寫著100場。(中日孩子比賽數量比為1:3)

足球深度丨被比賽拖累的中國足球小將

根據統計,2017年各個年齡段所進行的聯賽總共只有1171場,而如果我們把視線放到一支球隊的身上,由於U系列聯賽的半區內只有16支球隊(部分年數、部分年齡段只有12支),所以U系列聯賽的四個階段,再加上年初的錦標賽,一支球隊每年只能打到30場正式比賽左右。

而根據吳金貴指導在日本的調研結果顯示,日本的青少年隊伍在2017年參賽場次就增加到了90場,在歐洲,則是110場。

“青少年足球看上去轟轟烈烈,但有些虎頭蛇尾,表面數據很龐大,實際上每個球隊和球員能夠打的比賽少的不足幾場,多的就是二三十場,這就造成了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會比賽。”

數據上的顯性差距之大,讓人不敢想象背後的隱性差距。

如果按照這個速度差距,等到20歲左右開始進入一線隊的時候,日本球員已經有了超過1000場比賽的實戰經驗,早已成為了比賽場上的“老油條”,而我們還只是什麼都要重新學習的“生瓜蛋子”。

而且在其他國家的青訓體系中,早早就會進入一週一賽、一週雙賽的聯賽模式,便於他們未來無縫銜接職業隊的訓練-比賽節奏。國奧隊中鋒單歡歡在接受採訪時就透露,葡萄牙的小球員從七、八歲就開始了一週一賽。

足球深度丨被比賽拖累的中國足球小將

在謝暉看來,訓練不僅是用來提高單項技術水平的,更是用來解決實戰中出現的問題的。在球員技術達標之後,只有多打比賽,把問題暴露出來,然後儘快把問題解決掉,在此基礎上累積大量的比賽經驗,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球員。

這也是很多外籍國家隊主帥和外籍青訓教練一直在說的事情:中國球員的技術其實不差,但到了場上,就無法發揮出同等高度的技術水平。他們很奇怪,球迷也很奇怪。

現在謎底揭曉了:比賽數量不夠,實戰經驗不足。

3

之所以一直在強調2017年這個時間節點,因為2017年,全國青少年足球超級聯賽(簡稱青超聯賽)這項新賽事開打了。

首先,全國被分為華東、華北、華中、華南、東北、西部六個大區,參賽球隊在各自的大區內進行主客場循環制比賽,大區內的優勝者則在年末參加全國總決賽,最終決出冠軍。

最讓人可喜的地方在於,按照“兩小時高鐵圈”的原則進行分區,球隊就有了前往客場的條件和環境,不僅在經濟成本上可以接受,而且在時間成本上也可以保證小球員的週中學習和訓練,形成一週一賽的合理節奏,一舉解決了賽制不合理、比賽數量少和影響文化課這三大難題。

2017賽季的青超聯賽還只是試運行的階段,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和良好的反饋之後,中國足協在去年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首先,直接用青超聯賽代替了過去的U系列聯賽。其次,從U14、U15、U16三個年齡段擴大到了U13、U14、U15、U17、U19五個年齡段,並且要求中超、中甲俱樂部必須參加U17、U19年齡段的比賽,中乙俱樂部必須參加U15年齡段比賽。

於是,2018賽季的參賽球隊從2017年賽季的87支增加到了259支,參賽場次更是從564場增加到了2213場。

雖然這依然是一個慘淡的數字,但相較於以往的U系列聯賽,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

2017賽季,U系列聯賽全年齡段也不過1171場。

足球深度丨被比賽拖累的中國足球小將

2019賽季,中國足協再進一步,要求中超、中甲俱樂部必須參加全年齡段的青超聯賽,並且在U19年齡段設置了A、B兩組,設計了升降級制度。在足協的設想中,第一目標是保證球隊在青超聯賽能夠打40場比賽,第二目標是50場,第三目標則是國際通行的60場。

對於青超聯賽,輿論場上叫好聲不絕於耳,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其中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出現,認為取消掉U系列聯賽是十足的倒退。

“青超取代聯賽,讓專業隊去陪學校隊伍‘玩’,有點資源浪費。“

實際上,這種觀點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目前,困擾青超聯賽的最大難題就是比賽質量不高。由於全國有實力的青訓梯隊數量不多,拆分成六個大區之後,這些強隊便散落在各個大區,在大區賽階段,便出現了強弱分明的問題。而且在過去兩年,足協為了在各個年齡段湊足參賽球隊的數量,在准入標準上,尤其是對校園球隊有所放鬆,另外在足協的要求下,一些中小俱樂部採取臨時掛靠的方式,東拼西湊了自己的梯隊,實力不敢恭維,種種原因都使得比賽質量始終無法提高。

3到9月份的大區賽階段對這些強隊來說,確實形不成鍛鍊價值,而且足協要求必須參加,於是就出現了一些不滿。

另外,就是一些圍繞比賽的配套問題。

過往的賽會制和階段制比賽,都是10多支隊伍集中在某地,足協可以直接組織,賽事的配套服務還可以有所保證。如今拆分為大區之後,就出現了場地沒有觀眾席、周邊沒有衛生間、草皮質量不佳等問題。

2017年,和廣州足協隊一起打比賽的河北華夏幸福U16主教練柳田申明就點出了一個問題,如今他已經是U19的主教練,球隊也開始打起了青超聯賽,然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日本青少年的正式比賽,都有球童的。這裡還要自己撿球。”

足球深度丨被比賽拖累的中國足球小將

首先,我們必須要建立一個共識:創辦青超聯賽是一大進步,雖然輿論場上有一些不同的聲音,但是毫無疑問,青超聯賽的前景勢必比U系列聯賽更加光明。

或許有一些強隊覺得自己的梯隊正在被“強行混日子”,或許有一些強隊覺得征戰青超聯賽會影響到自己的招生效果,進而影響到自己俱樂部的利益,但中國足球的未來,不能僅僅維繫在幾支強隊上。我們當然要創辦一個能夠點燃整個足球環境的青訓賽事,以此來推動中國足球的未來。

青超聯賽,能夠做到這一點。

不過,這些俱樂部的擔憂也可以理解,作為中國足球的管理者,足協也應該考慮到他們的利益。

為了解決比賽質量不高的問題,足協也在進行著一些舉措,比如2019賽季在大區內舉行選拔排位賽,按成績劃分組別,形成大區升降級制,還有在重點城市推出U12以上的週末聯賽,逐年遞增,形成大區-省級-城市的三級體系。

而對於俱樂部來說,過去在U系列聯賽一旦無法進入有競爭力的上半區,有些實力雄厚的俱樂部就會放棄參加餘下的U系列聯賽,將球隊拉到海外參加拉練,到了青超聯賽時代,再想如此便有了一些難度。

足球深度丨被比賽拖累的中國足球小將

所以:

1.?足協可以要求俱樂部必須參加青超聯賽,但不必要求球員的具體名單,只要符合年齡限制即可。俱樂部可以自主選擇去海外拉練或者參加青超聯賽的球員,這樣俱樂部也可以擴大招生,在球隊內部形成競爭機制。

2.?足協可以創辦一項賽制合理、規模較大的杯賽,邀請國外優秀青訓球隊前來參賽,規定青超聯賽的優勝者可以與這些國外球隊同臺競技,以此增加青超聯賽的競爭程度。

3.?足協需要加大規模推廣青超聯賽的品牌知名度,讓賽事愈發正規,創造出讓青訓強隊的球探可以繼續發掘好苗子的環境,以此補償他們在比賽質量上的損失。

單純批評的文章只是一味的情緒發洩,既然點出了問題,終歸要給出一些建議。

但是,這篇文章寫到這裡,筆者的心中卻感覺十分悲涼。教練的問題,可以設計一條培養教練的流水線;裁判的問題,可以削減講師推薦這些隱形條件,但是關於比賽,這就真的不是三言兩語便能說清的了。

之所以悲涼,原因就在於上述方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想要提高青超聯賽的比賽質量,唯一的有效方法就是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足球運動中來。

但是,這關乎著我們如何看待孩子的興趣,如何看待體育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

在日本,U18年齡段有高元宮杯全國U18足球錦標賽、日本U18聯賽、全國俱樂部錦標賽、全國高中錦標賽、高中綜合體育大會、國民體育大會這些賽事,U15年齡段有高元宮杯全國U15足球錦標賽、日本U15錦標賽、全國俱樂部錦標賽、全國初中錦標賽、初中綜合體育大會、國民體育大會、全國俱樂部東西對抗戰、U14J聯賽、U13J聯賽、J聯盟U14強化訓練等各種賽事。

僅僅在高中階段,日本就會有多達4000多支球隊參加各種各樣的足球賽事,這樣的規模是我們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想象的,而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規模,是因為日本的孩子可以去踢球。

我們可以嗎?

足球深度丨被比賽拖累的中國足球小將

在如今的社會壓力之下,我們沒有權力讓每一位家長放孩子去踢球,也沒什麼資格疾呼中國足球需要你們的犧牲,因為我們誰都承擔不起孩子踢不出來的後果,我們只能在這裡對每一位願意讓孩子去踢球的家長說一聲謝謝。

如果在未來,中國家長還是需要在踢球和學業中艱難地二選一,那足球市場的繁榮壯大就無從談起。

謝謝你們,也理解你們,需要改變的,是我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