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7 期

作者簡介

"

第 27 期

作者簡介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1945年生,哲學博士,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歷史觀和文化觀。著有《人活動的效率》《主體性哲學》《社會的文化程序》等,發表學術論文兩百餘篇。

內容提要

40年前,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開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歷史進程。我們最初主要是學習蘇聯經驗,後來以蘇聯發展的失誤為前車之鑑,立足本國實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歷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曲折和教訓之後,反思和創新中國發展道路,成為當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

"

第 27 期

作者簡介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1945年生,哲學博士,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歷史觀和文化觀。著有《人活動的效率》《主體性哲學》《社會的文化程序》等,發表學術論文兩百餘篇。

內容提要

40年前,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開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歷史進程。我們最初主要是學習蘇聯經驗,後來以蘇聯發展的失誤為前車之鑑,立足本國實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歷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曲折和教訓之後,反思和創新中國發展道路,成為當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第 27 期

作者簡介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1945年生,哲學博士,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歷史觀和文化觀。著有《人活動的效率》《主體性哲學》《社會的文化程序》等,發表學術論文兩百餘篇。

內容提要

40年前,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開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歷史進程。我們最初主要是學習蘇聯經驗,後來以蘇聯發展的失誤為前車之鑑,立足本國實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歷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曲折和教訓之後,反思和創新中國發展道路,成為當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第 27 期

作者簡介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1945年生,哲學博士,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歷史觀和文化觀。著有《人活動的效率》《主體性哲學》《社會的文化程序》等,發表學術論文兩百餘篇。

內容提要

40年前,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開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歷史進程。我們最初主要是學習蘇聯經驗,後來以蘇聯發展的失誤為前車之鑑,立足本國實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歷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曲折和教訓之後,反思和創新中國發展道路,成為當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第 27 期

作者簡介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1945年生,哲學博士,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歷史觀和文化觀。著有《人活動的效率》《主體性哲學》《社會的文化程序》等,發表學術論文兩百餘篇。

內容提要

40年前,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開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歷史進程。我們最初主要是學習蘇聯經驗,後來以蘇聯發展的失誤為前車之鑑,立足本國實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歷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曲折和教訓之後,反思和創新中國發展道路,成為當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教授優秀著作推薦

問題實質:中國道路的選擇或創新

當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觸及的不是一個純粹理論問題,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40年後回顧這場大討論,當時面對問題的實質十分清楚:中國到底應該選擇或創造怎樣的發展道路?確定這樣的發展道路根據何在?我們關於中國道路認識的真理性如何檢驗?歷史反覆告誡我們,中國不應該以某種書本教條或權威意志來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而應該在自己的實踐中選擇或創造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正如歌中所言:“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確定中國發展道路的現實根據,只能是中國自身發展的實踐。我們關於中國道路認識的真理性,必須由中國發展的實踐來檢驗。中國革命道路就是這樣走過來,中國建設道路也應這樣走下去。貫穿在這種實踐和歷史之中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的理論或邏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開闢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是一個艱難曲折的歷史過程。近二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始終在實踐中探索,付出了巨大代價,有失敗也有成功。在40年前,我們走的是以計劃經濟為特徵的社會主義道路。多年的實踐結果表明,單一封閉的計劃經濟模式不符合現實中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規律,導致整體發展緩慢低效。面對市場經濟“姓社姓資”的疑問,鄧小平明確回答:“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給當時的中國帶來的影響是廣泛和深遠的,而最重大的影響,無疑是使我們下決心作出中國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的戰略選擇。

"

第 27 期

作者簡介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1945年生,哲學博士,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歷史觀和文化觀。著有《人活動的效率》《主體性哲學》《社會的文化程序》等,發表學術論文兩百餘篇。

內容提要

40年前,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開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歷史進程。我們最初主要是學習蘇聯經驗,後來以蘇聯發展的失誤為前車之鑑,立足本國實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歷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曲折和教訓之後,反思和創新中國發展道路,成為當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教授優秀著作推薦

問題實質:中國道路的選擇或創新

當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觸及的不是一個純粹理論問題,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40年後回顧這場大討論,當時面對問題的實質十分清楚:中國到底應該選擇或創造怎樣的發展道路?確定這樣的發展道路根據何在?我們關於中國道路認識的真理性如何檢驗?歷史反覆告誡我們,中國不應該以某種書本教條或權威意志來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而應該在自己的實踐中選擇或創造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正如歌中所言:“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確定中國發展道路的現實根據,只能是中國自身發展的實踐。我們關於中國道路認識的真理性,必須由中國發展的實踐來檢驗。中國革命道路就是這樣走過來,中國建設道路也應這樣走下去。貫穿在這種實踐和歷史之中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的理論或邏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開闢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是一個艱難曲折的歷史過程。近二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始終在實踐中探索,付出了巨大代價,有失敗也有成功。在40年前,我們走的是以計劃經濟為特徵的社會主義道路。多年的實踐結果表明,單一封閉的計劃經濟模式不符合現實中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規律,導致整體發展緩慢低效。面對市場經濟“姓社姓資”的疑問,鄧小平明確回答:“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給當時的中國帶來的影響是廣泛和深遠的,而最重大的影響,無疑是使我們下決心作出中國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的戰略選擇。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市場只有在開放中才能存在和發展,要從封閉轉向開放,必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首先體現在經濟上,就是改革原有的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世界市場經濟開放,在經濟全球化中,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融入世界市場經濟體系過程中,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首要任務是學習和掌握商品生產、市場交換的方式和方法。市場經濟確實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我們就是在市場經濟實踐中學會市場經濟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勇敢地接受全球市場經濟浪潮的考驗,發展迅速,已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中堅力量。

中國是後發經濟體,需要學習和借鑑先發國家走過的道路,吸取已有的經驗和教訓。現代經濟的運行是一個合乎規律的過程,我國要參與這種經濟運動,就必須瞭解和遵循現代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說明我們由於認識並符合經濟必然性,才取得成功即獲得這一領域的自由。但是,經濟運動規律不同於自然運動規律,它是通過人的活動體現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類物質生產和交換活動中的必然性。在不同的發展道路面前,我們根據自身的需求、條件和可能,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

第 27 期

作者簡介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1945年生,哲學博士,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歷史觀和文化觀。著有《人活動的效率》《主體性哲學》《社會的文化程序》等,發表學術論文兩百餘篇。

內容提要

40年前,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開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歷史進程。我們最初主要是學習蘇聯經驗,後來以蘇聯發展的失誤為前車之鑑,立足本國實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歷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曲折和教訓之後,反思和創新中國發展道路,成為當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教授優秀著作推薦

問題實質:中國道路的選擇或創新

當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觸及的不是一個純粹理論問題,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40年後回顧這場大討論,當時面對問題的實質十分清楚:中國到底應該選擇或創造怎樣的發展道路?確定這樣的發展道路根據何在?我們關於中國道路認識的真理性如何檢驗?歷史反覆告誡我們,中國不應該以某種書本教條或權威意志來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而應該在自己的實踐中選擇或創造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正如歌中所言:“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確定中國發展道路的現實根據,只能是中國自身發展的實踐。我們關於中國道路認識的真理性,必須由中國發展的實踐來檢驗。中國革命道路就是這樣走過來,中國建設道路也應這樣走下去。貫穿在這種實踐和歷史之中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的理論或邏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開闢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是一個艱難曲折的歷史過程。近二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始終在實踐中探索,付出了巨大代價,有失敗也有成功。在40年前,我們走的是以計劃經濟為特徵的社會主義道路。多年的實踐結果表明,單一封閉的計劃經濟模式不符合現實中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規律,導致整體發展緩慢低效。面對市場經濟“姓社姓資”的疑問,鄧小平明確回答:“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給當時的中國帶來的影響是廣泛和深遠的,而最重大的影響,無疑是使我們下決心作出中國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的戰略選擇。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市場只有在開放中才能存在和發展,要從封閉轉向開放,必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首先體現在經濟上,就是改革原有的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世界市場經濟開放,在經濟全球化中,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融入世界市場經濟體系過程中,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首要任務是學習和掌握商品生產、市場交換的方式和方法。市場經濟確實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我們就是在市場經濟實踐中學會市場經濟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勇敢地接受全球市場經濟浪潮的考驗,發展迅速,已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中堅力量。

中國是後發經濟體,需要學習和借鑑先發國家走過的道路,吸取已有的經驗和教訓。現代經濟的運行是一個合乎規律的過程,我國要參與這種經濟運動,就必須瞭解和遵循現代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說明我們由於認識並符合經濟必然性,才取得成功即獲得這一領域的自由。但是,經濟運動規律不同於自然運動規律,它是通過人的活動體現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類物質生產和交換活動中的必然性。在不同的發展道路面前,我們根據自身的需求、條件和可能,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40年實踐檢驗中國道路的正確性

這樣的中國道路是否正確?中國40年來發展的實踐,前後四個10年,給出了越來越明確的回答。我想結合自己的經歷,選取幾十年間幾個具有標誌性的事件,透過歷史過程的幾個截面,簡要印證一下這個判斷的可靠性。

1988年,是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改革開放10週年。我應《教學與研究》雜誌一位老編輯之約,命題作文,寫作並發表了論文《解放·探索·實踐》,《新華文摘》隨後全文轉載了。我在文中以“實踐——解放——探索——實踐”的辯證循環,概括這第一個10年呈現出的中國開創發展道路的規律性現象。其內核正是在實踐中解放思想,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又在實踐中檢驗中國道路的正確性。

中國改革開放第二個10年,1998年,最令人難忘的是長江流域特大洪水。大自然的力量與中國人的力量的較量,既考驗了中國經濟發展在自然災害面前的承受能力,又考驗了中國政治和社會在艱難環境下的應對能力。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說明,面對突發的自然災害,中國的反應迅速、有力且有效,從整體上證明了社會主義性質的中國道路的正確性。中國的發展是全方位的整體發展,中國商品生產、市場經濟的基礎,與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是相得益彰的。

中國改革開放第三個10年,即10年前的2008年,遇上席捲西方世界的國際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經濟一片低迷。這場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給予中國的衝擊是巨大的,這對於走向市場經濟30年的中國是嚴峻的考驗。事實表明,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中國已經成熟,在世界經濟的風波中應對自如,巍然屹立,始終保持較穩定的增長。這正應了孔子的一句話:“三十而立”。當然,中國經濟發展中結構和功能上的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促使我們通過進一步的改革、調整和創新來改善中國發展道路。

"

第 27 期

作者簡介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1945年生,哲學博士,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歷史觀和文化觀。著有《人活動的效率》《主體性哲學》《社會的文化程序》等,發表學術論文兩百餘篇。

內容提要

40年前,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開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歷史進程。我們最初主要是學習蘇聯經驗,後來以蘇聯發展的失誤為前車之鑑,立足本國實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歷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曲折和教訓之後,反思和創新中國發展道路,成為當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教授優秀著作推薦

問題實質:中國道路的選擇或創新

當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觸及的不是一個純粹理論問題,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40年後回顧這場大討論,當時面對問題的實質十分清楚:中國到底應該選擇或創造怎樣的發展道路?確定這樣的發展道路根據何在?我們關於中國道路認識的真理性如何檢驗?歷史反覆告誡我們,中國不應該以某種書本教條或權威意志來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而應該在自己的實踐中選擇或創造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正如歌中所言:“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確定中國發展道路的現實根據,只能是中國自身發展的實踐。我們關於中國道路認識的真理性,必須由中國發展的實踐來檢驗。中國革命道路就是這樣走過來,中國建設道路也應這樣走下去。貫穿在這種實踐和歷史之中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的理論或邏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開闢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是一個艱難曲折的歷史過程。近二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始終在實踐中探索,付出了巨大代價,有失敗也有成功。在40年前,我們走的是以計劃經濟為特徵的社會主義道路。多年的實踐結果表明,單一封閉的計劃經濟模式不符合現實中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規律,導致整體發展緩慢低效。面對市場經濟“姓社姓資”的疑問,鄧小平明確回答:“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給當時的中國帶來的影響是廣泛和深遠的,而最重大的影響,無疑是使我們下決心作出中國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的戰略選擇。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市場只有在開放中才能存在和發展,要從封閉轉向開放,必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首先體現在經濟上,就是改革原有的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世界市場經濟開放,在經濟全球化中,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融入世界市場經濟體系過程中,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首要任務是學習和掌握商品生產、市場交換的方式和方法。市場經濟確實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我們就是在市場經濟實踐中學會市場經濟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勇敢地接受全球市場經濟浪潮的考驗,發展迅速,已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中堅力量。

中國是後發經濟體,需要學習和借鑑先發國家走過的道路,吸取已有的經驗和教訓。現代經濟的運行是一個合乎規律的過程,我國要參與這種經濟運動,就必須瞭解和遵循現代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說明我們由於認識並符合經濟必然性,才取得成功即獲得這一領域的自由。但是,經濟運動規律不同於自然運動規律,它是通過人的活動體現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類物質生產和交換活動中的必然性。在不同的發展道路面前,我們根據自身的需求、條件和可能,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40年實踐檢驗中國道路的正確性

這樣的中國道路是否正確?中國40年來發展的實踐,前後四個10年,給出了越來越明確的回答。我想結合自己的經歷,選取幾十年間幾個具有標誌性的事件,透過歷史過程的幾個截面,簡要印證一下這個判斷的可靠性。

1988年,是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改革開放10週年。我應《教學與研究》雜誌一位老編輯之約,命題作文,寫作並發表了論文《解放·探索·實踐》,《新華文摘》隨後全文轉載了。我在文中以“實踐——解放——探索——實踐”的辯證循環,概括這第一個10年呈現出的中國開創發展道路的規律性現象。其內核正是在實踐中解放思想,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又在實踐中檢驗中國道路的正確性。

中國改革開放第二個10年,1998年,最令人難忘的是長江流域特大洪水。大自然的力量與中國人的力量的較量,既考驗了中國經濟發展在自然災害面前的承受能力,又考驗了中國政治和社會在艱難環境下的應對能力。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說明,面對突發的自然災害,中國的反應迅速、有力且有效,從整體上證明了社會主義性質的中國道路的正確性。中國的發展是全方位的整體發展,中國商品生產、市場經濟的基礎,與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是相得益彰的。

中國改革開放第三個10年,即10年前的2008年,遇上席捲西方世界的國際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經濟一片低迷。這場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給予中國的衝擊是巨大的,這對於走向市場經濟30年的中國是嚴峻的考驗。事實表明,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中國已經成熟,在世界經濟的風波中應對自如,巍然屹立,始終保持較穩定的增長。這正應了孔子的一句話:“三十而立”。當然,中國經濟發展中結構和功能上的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促使我們通過進一步的改革、調整和創新來改善中國發展道路。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於是,再經歷自覺認識和實踐的十年,在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改革開放40年,中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要求我們繼續推動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40年來,我們對於中國發展所開創的道路,堅信不疑。這又應了孔子的一句話:“四十而不惑”。已到改革開放“不惑之年”,我們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有信心。這種道路自信是經過40年實踐檢驗的,是實踐鑄就的中國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與理論、制度、文化自信

4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使我們在堅定道路自信的同時,也堅定了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

我們的道路自信與理論自信是直接相關的。自信以自覺為前提。沒有自覺的理論,就沒有自覺的行動,而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中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嘗試過各種各樣的理論主張和救國方案。一百年前俄國發生的十月革命,幫助我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並在實踐中將它中國化。正是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反覆探索併成功走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檢驗了道路的正確性,也檢驗了理論的正確性。我們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自信,是以在其指導下的道路的實踐為現實依據的。

"

第 27 期

作者簡介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1945年生,哲學博士,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歷史觀和文化觀。著有《人活動的效率》《主體性哲學》《社會的文化程序》等,發表學術論文兩百餘篇。

內容提要

40年前,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開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歷史進程。我們最初主要是學習蘇聯經驗,後來以蘇聯發展的失誤為前車之鑑,立足本國實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歷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曲折和教訓之後,反思和創新中國發展道路,成為當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教授優秀著作推薦

問題實質:中國道路的選擇或創新

當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觸及的不是一個純粹理論問題,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40年後回顧這場大討論,當時面對問題的實質十分清楚:中國到底應該選擇或創造怎樣的發展道路?確定這樣的發展道路根據何在?我們關於中國道路認識的真理性如何檢驗?歷史反覆告誡我們,中國不應該以某種書本教條或權威意志來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而應該在自己的實踐中選擇或創造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正如歌中所言:“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確定中國發展道路的現實根據,只能是中國自身發展的實踐。我們關於中國道路認識的真理性,必須由中國發展的實踐來檢驗。中國革命道路就是這樣走過來,中國建設道路也應這樣走下去。貫穿在這種實踐和歷史之中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的理論或邏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開闢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是一個艱難曲折的歷史過程。近二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始終在實踐中探索,付出了巨大代價,有失敗也有成功。在40年前,我們走的是以計劃經濟為特徵的社會主義道路。多年的實踐結果表明,單一封閉的計劃經濟模式不符合現實中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規律,導致整體發展緩慢低效。面對市場經濟“姓社姓資”的疑問,鄧小平明確回答:“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給當時的中國帶來的影響是廣泛和深遠的,而最重大的影響,無疑是使我們下決心作出中國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的戰略選擇。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市場只有在開放中才能存在和發展,要從封閉轉向開放,必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首先體現在經濟上,就是改革原有的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世界市場經濟開放,在經濟全球化中,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融入世界市場經濟體系過程中,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首要任務是學習和掌握商品生產、市場交換的方式和方法。市場經濟確實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我們就是在市場經濟實踐中學會市場經濟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勇敢地接受全球市場經濟浪潮的考驗,發展迅速,已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中堅力量。

中國是後發經濟體,需要學習和借鑑先發國家走過的道路,吸取已有的經驗和教訓。現代經濟的運行是一個合乎規律的過程,我國要參與這種經濟運動,就必須瞭解和遵循現代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說明我們由於認識並符合經濟必然性,才取得成功即獲得這一領域的自由。但是,經濟運動規律不同於自然運動規律,它是通過人的活動體現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類物質生產和交換活動中的必然性。在不同的發展道路面前,我們根據自身的需求、條件和可能,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40年實踐檢驗中國道路的正確性

這樣的中國道路是否正確?中國40年來發展的實踐,前後四個10年,給出了越來越明確的回答。我想結合自己的經歷,選取幾十年間幾個具有標誌性的事件,透過歷史過程的幾個截面,簡要印證一下這個判斷的可靠性。

1988年,是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改革開放10週年。我應《教學與研究》雜誌一位老編輯之約,命題作文,寫作並發表了論文《解放·探索·實踐》,《新華文摘》隨後全文轉載了。我在文中以“實踐——解放——探索——實踐”的辯證循環,概括這第一個10年呈現出的中國開創發展道路的規律性現象。其內核正是在實踐中解放思想,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又在實踐中檢驗中國道路的正確性。

中國改革開放第二個10年,1998年,最令人難忘的是長江流域特大洪水。大自然的力量與中國人的力量的較量,既考驗了中國經濟發展在自然災害面前的承受能力,又考驗了中國政治和社會在艱難環境下的應對能力。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說明,面對突發的自然災害,中國的反應迅速、有力且有效,從整體上證明了社會主義性質的中國道路的正確性。中國的發展是全方位的整體發展,中國商品生產、市場經濟的基礎,與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是相得益彰的。

中國改革開放第三個10年,即10年前的2008年,遇上席捲西方世界的國際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經濟一片低迷。這場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給予中國的衝擊是巨大的,這對於走向市場經濟30年的中國是嚴峻的考驗。事實表明,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中國已經成熟,在世界經濟的風波中應對自如,巍然屹立,始終保持較穩定的增長。這正應了孔子的一句話:“三十而立”。當然,中國經濟發展中結構和功能上的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促使我們通過進一步的改革、調整和創新來改善中國發展道路。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於是,再經歷自覺認識和實踐的十年,在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改革開放40年,中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要求我們繼續推動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40年來,我們對於中國發展所開創的道路,堅信不疑。這又應了孔子的一句話:“四十而不惑”。已到改革開放“不惑之年”,我們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有信心。這種道路自信是經過40年實踐檢驗的,是實踐鑄就的中國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與理論、制度、文化自信

4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使我們在堅定道路自信的同時,也堅定了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

我們的道路自信與理論自信是直接相關的。自信以自覺為前提。沒有自覺的理論,就沒有自覺的行動,而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中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嘗試過各種各樣的理論主張和救國方案。一百年前俄國發生的十月革命,幫助我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並在實踐中將它中國化。正是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反覆探索併成功走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檢驗了道路的正確性,也檢驗了理論的正確性。我們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自信,是以在其指導下的道路的實踐為現實依據的。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經濟基礎有其制度保障。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推動中國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是整個社會制度系統調整和改革的成功。生產關係要適合生產力,上層建築要適合經濟基礎,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不適合,就需要調整或改革。“故聖人事窮而更為,法弊而改制,非樂變古易常也。將以救敗扶衰,黜淫濟非,以調天地之氣,順萬物之宜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當代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積40年的實踐經驗,我們的制度自信更有底氣,這同西方一些政客的制度焦慮形成鮮明對比。

當今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生產方式是相互競爭而又相互滲透的。共處現代社會條件下,這兩種生產方式可以“不同而和”。西周末年,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孔子則強調“和而不同”。“和”是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承認文化多樣性,尊重不同即特色,可以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對於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同而和”應當是最基本的原則。在這兩大共同體發展中,我們的文化自信會日益增強。

"

第 27 期

作者簡介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1945年生,哲學博士,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歷史觀和文化觀。著有《人活動的效率》《主體性哲學》《社會的文化程序》等,發表學術論文兩百餘篇。

內容提要

40年前,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開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歷史進程。我們最初主要是學習蘇聯經驗,後來以蘇聯發展的失誤為前車之鑑,立足本國實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歷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曲折和教訓之後,反思和創新中國發展道路,成為當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教授優秀著作推薦

問題實質:中國道路的選擇或創新

當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觸及的不是一個純粹理論問題,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40年後回顧這場大討論,當時面對問題的實質十分清楚:中國到底應該選擇或創造怎樣的發展道路?確定這樣的發展道路根據何在?我們關於中國道路認識的真理性如何檢驗?歷史反覆告誡我們,中國不應該以某種書本教條或權威意志來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而應該在自己的實踐中選擇或創造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正如歌中所言:“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確定中國發展道路的現實根據,只能是中國自身發展的實踐。我們關於中國道路認識的真理性,必須由中國發展的實踐來檢驗。中國革命道路就是這樣走過來,中國建設道路也應這樣走下去。貫穿在這種實踐和歷史之中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的理論或邏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開闢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是一個艱難曲折的歷史過程。近二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始終在實踐中探索,付出了巨大代價,有失敗也有成功。在40年前,我們走的是以計劃經濟為特徵的社會主義道路。多年的實踐結果表明,單一封閉的計劃經濟模式不符合現實中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規律,導致整體發展緩慢低效。面對市場經濟“姓社姓資”的疑問,鄧小平明確回答:“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給當時的中國帶來的影響是廣泛和深遠的,而最重大的影響,無疑是使我們下決心作出中國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的戰略選擇。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市場只有在開放中才能存在和發展,要從封閉轉向開放,必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首先體現在經濟上,就是改革原有的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世界市場經濟開放,在經濟全球化中,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融入世界市場經濟體系過程中,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首要任務是學習和掌握商品生產、市場交換的方式和方法。市場經濟確實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我們就是在市場經濟實踐中學會市場經濟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勇敢地接受全球市場經濟浪潮的考驗,發展迅速,已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中堅力量。

中國是後發經濟體,需要學習和借鑑先發國家走過的道路,吸取已有的經驗和教訓。現代經濟的運行是一個合乎規律的過程,我國要參與這種經濟運動,就必須瞭解和遵循現代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說明我們由於認識並符合經濟必然性,才取得成功即獲得這一領域的自由。但是,經濟運動規律不同於自然運動規律,它是通過人的活動體現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類物質生產和交換活動中的必然性。在不同的發展道路面前,我們根據自身的需求、條件和可能,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40年實踐檢驗中國道路的正確性

這樣的中國道路是否正確?中國40年來發展的實踐,前後四個10年,給出了越來越明確的回答。我想結合自己的經歷,選取幾十年間幾個具有標誌性的事件,透過歷史過程的幾個截面,簡要印證一下這個判斷的可靠性。

1988年,是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改革開放10週年。我應《教學與研究》雜誌一位老編輯之約,命題作文,寫作並發表了論文《解放·探索·實踐》,《新華文摘》隨後全文轉載了。我在文中以“實踐——解放——探索——實踐”的辯證循環,概括這第一個10年呈現出的中國開創發展道路的規律性現象。其內核正是在實踐中解放思想,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又在實踐中檢驗中國道路的正確性。

中國改革開放第二個10年,1998年,最令人難忘的是長江流域特大洪水。大自然的力量與中國人的力量的較量,既考驗了中國經濟發展在自然災害面前的承受能力,又考驗了中國政治和社會在艱難環境下的應對能力。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說明,面對突發的自然災害,中國的反應迅速、有力且有效,從整體上證明了社會主義性質的中國道路的正確性。中國的發展是全方位的整體發展,中國商品生產、市場經濟的基礎,與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是相得益彰的。

中國改革開放第三個10年,即10年前的2008年,遇上席捲西方世界的國際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經濟一片低迷。這場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給予中國的衝擊是巨大的,這對於走向市場經濟30年的中國是嚴峻的考驗。事實表明,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中國已經成熟,在世界經濟的風波中應對自如,巍然屹立,始終保持較穩定的增長。這正應了孔子的一句話:“三十而立”。當然,中國經濟發展中結構和功能上的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促使我們通過進一步的改革、調整和創新來改善中國發展道路。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於是,再經歷自覺認識和實踐的十年,在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改革開放40年,中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要求我們繼續推動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40年來,我們對於中國發展所開創的道路,堅信不疑。這又應了孔子的一句話:“四十而不惑”。已到改革開放“不惑之年”,我們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有信心。這種道路自信是經過40年實踐檢驗的,是實踐鑄就的中國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與理論、制度、文化自信

4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使我們在堅定道路自信的同時,也堅定了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

我們的道路自信與理論自信是直接相關的。自信以自覺為前提。沒有自覺的理論,就沒有自覺的行動,而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中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嘗試過各種各樣的理論主張和救國方案。一百年前俄國發生的十月革命,幫助我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並在實踐中將它中國化。正是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反覆探索併成功走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檢驗了道路的正確性,也檢驗了理論的正確性。我們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自信,是以在其指導下的道路的實踐為現實依據的。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經濟基礎有其制度保障。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推動中國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是整個社會制度系統調整和改革的成功。生產關係要適合生產力,上層建築要適合經濟基礎,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不適合,就需要調整或改革。“故聖人事窮而更為,法弊而改制,非樂變古易常也。將以救敗扶衰,黜淫濟非,以調天地之氣,順萬物之宜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當代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積40年的實踐經驗,我們的制度自信更有底氣,這同西方一些政客的制度焦慮形成鮮明對比。

當今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生產方式是相互競爭而又相互滲透的。共處現代社會條件下,這兩種生產方式可以“不同而和”。西周末年,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孔子則強調“和而不同”。“和”是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承認文化多樣性,尊重不同即特色,可以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對於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同而和”應當是最基本的原則。在這兩大共同體發展中,我們的文化自信會日益增強。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我們所說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都是對於中國發展現實和前途的自信。馬克思說:“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回顧我們經歷的40年時間,不能不由衷地讚歎它為我們帶來的巨大發展空間。它使我們不僅完全改變了中國大地廣袤的空間,而且把我們帶向了全世界,甚至藍天之上的太空。展望未來一個又一個10年,這些時間又會成為怎樣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相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一定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和世界的空間景觀。

文章 |《光明日報》2018年5月7日

圖文排版 | 思想先聲編輯部

風景圖 | 轉自“大有公社”微信公眾號

"

第 27 期

作者簡介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1945年生,哲學博士,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歷史觀和文化觀。著有《人活動的效率》《主體性哲學》《社會的文化程序》等,發表學術論文兩百餘篇。

內容提要

40年前,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開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逐步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是前無古人的歷史進程。我們最初主要是學習蘇聯經驗,後來以蘇聯發展的失誤為前車之鑑,立足本國實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歷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曲折和教訓之後,反思和創新中國發展道路,成為當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郭湛教授優秀著作推薦

問題實質:中國道路的選擇或創新

當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觸及的不是一個純粹理論問題,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40年後回顧這場大討論,當時面對問題的實質十分清楚:中國到底應該選擇或創造怎樣的發展道路?確定這樣的發展道路根據何在?我們關於中國道路認識的真理性如何檢驗?歷史反覆告誡我們,中國不應該以某種書本教條或權威意志來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而應該在自己的實踐中選擇或創造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正如歌中所言:“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確定中國發展道路的現實根據,只能是中國自身發展的實踐。我們關於中國道路認識的真理性,必須由中國發展的實踐來檢驗。中國革命道路就是這樣走過來,中國建設道路也應這樣走下去。貫穿在這種實踐和歷史之中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的理論或邏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開闢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是一個艱難曲折的歷史過程。近二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始終在實踐中探索,付出了巨大代價,有失敗也有成功。在40年前,我們走的是以計劃經濟為特徵的社會主義道路。多年的實踐結果表明,單一封閉的計劃經濟模式不符合現實中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規律,導致整體發展緩慢低效。面對市場經濟“姓社姓資”的疑問,鄧小平明確回答:“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給當時的中國帶來的影響是廣泛和深遠的,而最重大的影響,無疑是使我們下決心作出中國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的戰略選擇。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市場只有在開放中才能存在和發展,要從封閉轉向開放,必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改革開放首先體現在經濟上,就是改革原有的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世界市場經濟開放,在經濟全球化中,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融入世界市場經濟體系過程中,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首要任務是學習和掌握商品生產、市場交換的方式和方法。市場經濟確實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我們就是在市場經濟實踐中學會市場經濟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勇敢地接受全球市場經濟浪潮的考驗,發展迅速,已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中堅力量。

中國是後發經濟體,需要學習和借鑑先發國家走過的道路,吸取已有的經驗和教訓。現代經濟的運行是一個合乎規律的過程,我國要參與這種經濟運動,就必須瞭解和遵循現代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說明我們由於認識並符合經濟必然性,才取得成功即獲得這一領域的自由。但是,經濟運動規律不同於自然運動規律,它是通過人的活動體現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類物質生產和交換活動中的必然性。在不同的發展道路面前,我們根據自身的需求、條件和可能,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40年實踐檢驗中國道路的正確性

這樣的中國道路是否正確?中國40年來發展的實踐,前後四個10年,給出了越來越明確的回答。我想結合自己的經歷,選取幾十年間幾個具有標誌性的事件,透過歷史過程的幾個截面,簡要印證一下這個判斷的可靠性。

1988年,是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改革開放10週年。我應《教學與研究》雜誌一位老編輯之約,命題作文,寫作並發表了論文《解放·探索·實踐》,《新華文摘》隨後全文轉載了。我在文中以“實踐——解放——探索——實踐”的辯證循環,概括這第一個10年呈現出的中國開創發展道路的規律性現象。其內核正是在實踐中解放思想,探索適合中國發展的道路,又在實踐中檢驗中國道路的正確性。

中國改革開放第二個10年,1998年,最令人難忘的是長江流域特大洪水。大自然的力量與中國人的力量的較量,既考驗了中國經濟發展在自然災害面前的承受能力,又考驗了中國政治和社會在艱難環境下的應對能力。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說明,面對突發的自然災害,中國的反應迅速、有力且有效,從整體上證明了社會主義性質的中國道路的正確性。中國的發展是全方位的整體發展,中國商品生產、市場經濟的基礎,與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是相得益彰的。

中國改革開放第三個10年,即10年前的2008年,遇上席捲西方世界的國際金融危機,整個世界經濟一片低迷。這場突如其來的金融風暴,給予中國的衝擊是巨大的,這對於走向市場經濟30年的中國是嚴峻的考驗。事實表明,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中國已經成熟,在世界經濟的風波中應對自如,巍然屹立,始終保持較穩定的增長。這正應了孔子的一句話:“三十而立”。當然,中國經濟發展中結構和功能上的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促使我們通過進一步的改革、調整和創新來改善中國發展道路。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於是,再經歷自覺認識和實踐的十年,在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改革開放40年,中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要求我們繼續推動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40年來,我們對於中國發展所開創的道路,堅信不疑。這又應了孔子的一句話:“四十而不惑”。已到改革開放“不惑之年”,我們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有信心。這種道路自信是經過40年實踐檢驗的,是實踐鑄就的中國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與理論、制度、文化自信

4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使我們在堅定道路自信的同時,也堅定了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

我們的道路自信與理論自信是直接相關的。自信以自覺為前提。沒有自覺的理論,就沒有自覺的行動,而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中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嘗試過各種各樣的理論主張和救國方案。一百年前俄國發生的十月革命,幫助我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並在實踐中將它中國化。正是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反覆探索併成功走出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檢驗了道路的正確性,也檢驗了理論的正確性。我們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自信,是以在其指導下的道路的實踐為現實依據的。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經濟基礎有其制度保障。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推動中國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是整個社會制度系統調整和改革的成功。生產關係要適合生產力,上層建築要適合經濟基礎,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不適合,就需要調整或改革。“故聖人事窮而更為,法弊而改制,非樂變古易常也。將以救敗扶衰,黜淫濟非,以調天地之氣,順萬物之宜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當代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積40年的實踐經驗,我們的制度自信更有底氣,這同西方一些政客的制度焦慮形成鮮明對比。

當今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生產方式是相互競爭而又相互滲透的。共處現代社會條件下,這兩種生產方式可以“不同而和”。西周末年,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孔子則強調“和而不同”。“和”是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承認文化多樣性,尊重不同即特色,可以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對於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同而和”應當是最基本的原則。在這兩大共同體發展中,我們的文化自信會日益增強。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中央黨校景緻

我們所說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都是對於中國發展現實和前途的自信。馬克思說:“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回顧我們經歷的40年時間,不能不由衷地讚歎它為我們帶來的巨大發展空間。它使我們不僅完全改變了中國大地廣袤的空間,而且把我們帶向了全世界,甚至藍天之上的太空。展望未來一個又一個10年,這些時間又會成為怎樣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相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一定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和世界的空間景觀。

文章 |《光明日報》2018年5月7日

圖文排版 | 思想先聲編輯部

風景圖 | 轉自“大有公社”微信公眾號

實踐鑄就中國道路自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