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 | 這些讓人撓頭的地名,看得我有點暈,正確答案居然在《史記》裡

中國歷史 吳淞江 史記 劉濞 上海觀察 2017-04-06

吳淞江=蘇州河?

蘇州河有一段流過閔行的北邊,也有人說這條河應該叫吳淞江,小編前不久剛剛給大家介紹過閔行要建10公里蘇州河生態廊道 ,那麼它究竟該叫什麼名字?

原來,蘇州河是吳淞江進入上海市區段的俗稱。在任何正規文件中,蘇州河的大名還是叫吳淞江。據上海市檔案館的說明,蘇州河屬於太湖水系,上海開埠前,蘇州河一直叫吳淞江,只是上海開埠後,由於外國人發現可以乘船從這條河到蘇州,所以叫它為蘇州河。

但是,中國官方資料一直叫這條河為吳淞江,所以吳淞江這個大名一直沒有改變。不過根據習慣,以北新涇為界,吳淞江上游稱為吳淞江,當地百姓也是這麼稱呼的,而北新涇以東為吳淞江下游,進入上海市區,上海人稱之蘇州河。

所以說,這段河流叫蘇州河或吳淞江都沒有錯,只是習慣問題。

閔行 | 這些讓人撓頭的地名,看得我有點暈,正確答案居然在《史記》裡

放鶴路跟西晉文人有關

放鶴路,是否因為有人曾經在此放生白鶴而得名?

可以說是。放鶴路位於北橋地區,北橋原名叫放鶴橋,與西晉陸機有關。陸機和弟弟陸雲,文才好,名氣不小。因為老家在松江府天馬山,而松江又叫雲間,所以人稱“雲間兩陸”。

閔行 | 這些讓人撓頭的地名,看得我有點暈,正確答案居然在《史記》裡

陸機在家除讀書外,最喜歡養些白鶴。秋日的某一天,陸機帶了鶴,來到天馬山東鄉(今北橋一帶)。他在秦皇道的俞塘河木橋上放鶴,鶴一出籠,就長鳴三聲,凌空飛去。陸機養鶴已有多年,但從來勿曾聽得過鶴叫,因此開心地連聲叫好,彷彿自己到了仙境。興致一起,他籌資把這座俞塘木橋擴建為五馬並行的環龍石橋。

閔行 | 這些讓人撓頭的地名,看得我有點暈,正確答案居然在《史記》裡

為了紀念在此初聞鶴鳴,遂將橋改名為鳴鶴橋。後人感到“鳴鶴”叫起來不順口,又改叫放鶴橋。陸機臨終時,還對弟弟陸雲講:“華亭鶴吠,尚可得聞乎!”時至今日,路以橋為名,才有放鶴路的名稱。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是真還是假,全憑您信或不信。

湯更浪、何家浪真的浪花一朵朵嗎?

74路公交車有兩站路,分別叫做湯更浪和何家浪,“浪”是什麼意思?

打開一幅稍大稍詳細點的上海地圖,看看上海中部或偏西部,城鄉接合的地方,特別是閔行、長寧等地,會發現不少叫“浪”的地方,如湯更浪、潘更浪等等。

閔行 | 這些讓人撓頭的地名,看得我有點暈,正確答案居然在《史記》裡

“浪”怎麼理解?要請教當地老人後才明白,何家浪的“浪”,只是用來記音,沒有意義。這一帶口語裡“浪”表方位的“上”字,意思為“那兒”。何家浪的意思,就是姓何人家那兒,而湯更浪,以前應該寫為“湯埂浪”,意思是湯姓人家田界那兒。

北翟路兩側還有二三十個地名,皆如此構成,如沈家浪、陸家浪、錢更浪、沙更浪、管更浪等等。據老人說,以前這一片帶“浪”的地名還要多,隨著城區的不斷擴展,有些就漸漸不用了。過去,附近還有些帶“頭”的地名。“頭”在上海話裡可以表方位,“邊、處”的意思。現在這樣的地名,附近現存的只有“謝江頭”了。

閔行 | 這些讓人撓頭的地名,看得我有點暈,正確答案居然在《史記》裡

究竟是莘譚路?還是莘潭路?

莘譚路?莘潭路?究竟是“言字旁”還是“三點水”?

正確的寫法應該是“莘譚路”。

閔行 | 這些讓人撓頭的地名,看得我有點暈,正確答案居然在《史記》裡

過去這兩種寫法經常混淆,甚至不少交通標識上,也會誤將“譚”字寫作“潭”字。根據區地名辦解釋,1991年,“莘譚路”獲市地名辦批准,因這條路是莘莊鎮至譚家塘而命名為“莘譚路”。針對這一情況,早在1994年,當時區地名委員會就統一發文告知全區:為避免混淆和儘量減少善後費用,擬統一使用莘譚路一名為宜,並儘快消除“潭”字痕跡。

“水上新村”可不是建在水上喲!

據說閔行曾有個“水上新村”,難道是建在水上的小區嗎?現在為什麼聽不到這個名字了?

水上新村並非建造在水上,而是由過去上海縣內河運輸公司建造,用於改善水上職工及其家屬的居住條件而得名。

閔行 | 這些讓人撓頭的地名,看得我有點暈,正確答案居然在《史記》裡

水上新村分佈於閔東路南側、新閔路501號和522弄三處。1958年,當時的閔行鎮人民政府劃撥閔東路南側公地5畝,供建造磚木結構平房21間,1959年在此增建2層樓房、平房;同年,又在新閔路522弄原普安堂的空地上建造了3層樓房和平房。1973年至1984年,這幾處房屋幾經翻建,至此原來水上新村的名稱也不再使用。

徐家灣真與徐家彙有關嗎?

過去坐徐閔線時,在春申橋下一站,售票員都會報:“徐家彙橋到了!”徐家彙在徐彙區,為何徐家彙橋會在閔行呢?

這裡可能有個方言裡的誤會。徐閔線在春申橋(春申路輕軌站)和滬閔路貴都路之間的那一站,並非徐家彙橋,而是徐家灣橋。而過去賣票員用上海話報站,滬語裡“灣”和“匯”二字讀音相仿,才會造成這樣的誤會。

閔行 | 這些讓人撓頭的地名,看得我有點暈,正確答案居然在《史記》裡

雖說是個誤會,但此徐家灣或許真與徐家彙有幾分關聯。我們知道,徐家彙因徐光啟而得名,徐光啟的孫子徐爾默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上海縣庠生,因處明末清初,終身未仕,從事農政,建“徐家灣農莊別業”(地處今徐家彙)。清康熙八年(1669)徐爾默去世後,徐爾默幼子徐以仲奉母金氏遷居青浦縣蟠龍鎮,其他子孫留在故地。相傳,不遲於道光年間(1821-1850),徐爾默有一支子孫由“徐家灣農莊別業”遷居顓橋六磊塘北、橫涇河東,購田農耕,自建村宅,人稱“徐家牆裡”(今顓橋鎮光輝村十四隊)。

據《顓橋志》稱:道光年間起,當地有天主教傳播。光緒年間,由教徒捐客堂擴建“獻母堂”,人稱“徐家牆天主堂”。徐氏家族後人在這裡繁衍不絕,而徐家灣的地名或許也因此流傳。

鹽鐵塘產鹽和鐵嗎?

浦江鎮有一條河叫鹽鐵塘,附近有一條鹽鐵路,然而此地既不產鹽,也不產鐵礦,為何會有這樣的名字?

小編沒有找到這個名字的來源,卻發現了另外一條“鹽鐵塘”!這條鹽鐵塘東起上海吳淞江,穿越今嘉定、太倉、常熟、張家港四個地區,全長102公里。這個鹽鐵塘的名字並非由出產鹽和鐵而來,而是指這條河流曾用於運輸鹽和鐵。

相傳,漢初,嘉定是漢高祖劉邦侄子劉濞的封地。吳國地處東海之濱非常富庶,“東有海鹽之繞,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吳王濞的稱霸時期,江浙一帶的煮鹽業是吳國主要的經濟來源,東海的煮鹽是散鹽,晶瑩剔透,質量上乘,可直接食用。

閔行 | 這些讓人撓頭的地名,看得我有點暈,正確答案居然在《史記》裡

據《史記·劉濞傳》載: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煮鹽業吸引四處流民紛至沓來。吳王濞為了充分利用婁縣一帶的水陸交通,運送鹽鐵,即在現在的嘉定岡身帶上,開鑿了一條與岡身平行的鹽鐵塘,俗稱鹽鐵河。

既然在不同地區有這麼多與“鹽鐵”有關的地名,小編猜測,同樣是在江南水鄉的浦江鎮,區域內的鹽鐵塘或許也是因為運輸鹽鐵而得名呢!

本文作者:方雨斌 於麗麗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編輯:雍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