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別稱(民俗)

中國古代別稱(民俗)

【時辰令稱】

1、夜半。十二時的第一個時辰,就叫“夜半”。人們最早把“夜半”作為時間名詞來使用的例子,見於《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夜半”所指的時間是前日夜11時~當日凌晨1時(北京時間,24小時制,下同)。這個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子時。

孔穎達在為《春秋·莊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一句作疏雲:“夜者,自昏至旦之總名。”天色由黑到亮的這段,都稱為夜。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這一自然現象變化的中間時段,而人們平素所說的“半夜”則是籠統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時間,其時間往往超出夜半的那兩個小時。

一年之始為正;一月之始為朔。我國現在的農曆是以十一月為正,以夜半為朔的起點的。儘管古代典籍中對於“朔之始”還有以“平旦”或“雞鳴”等為起點的多種不同說法,但是,人們總是用夜半子時合朔作為起始點來計算曆法的。

“夜半”一詞常被文人用於詩詞之中。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不勝枚舉。

2、雞鳴。“雞鳴”《辭源》注為:“兵器名。”《辭海》則注道:“《詩經·齊風》篇名。樂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別稱。”這兩部工具書都缺注了十二時中的“雞鳴”的詞義。

從字面上來看,“雞鳴”確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即深夜過後的1~3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

雞被古人褒稱作“知時畜也”。《韓詩外傳》中讚頌雞雲:“守夜不失時,信也。”曙光初現,雄雞啼鳴,拂曉來臨,人們起身。

“雞鳴”一詞,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早於此例的句子裡,即或有“雞鳴”,也均非特指時間,而僅僅是表示“雞叫了”這種情況。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風雨》)等。

3、平旦。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矇矇亮的一段時候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用地支表示這個時段則為寅時,即每天清晨的3~5時。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氣”,是我們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這句裡的“氣”,係指“天空的雲氣”。後來的《史記·李將軍傳》一文也用了“平旦”這個詞。如:“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至於後來的詩詞中就用得更多了。

4、日出。這個詞最初見於《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用地支命名,為卯時。這個時段指每天清早的5~7時。

此時,旭日東昇,光耀大地,給人以勃勃生機之感。在古代詩文中,人們使用“日出”這個時間名詞的例子很多。

例如:《史記·封禪書》載:“以遞日出。”再如晉代皇甫謐《高士傳》捲上:“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而擊壤於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哉!”

5、食時。食時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飯)之時,即每天的7~9時。以地支命名,稱之為辰時。

“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就出現了。例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禮記·坊記》)另外,《管子· 弟子職》裡也有運用“食時”的句子。

如:“至於食時,先生將食。”還有,《文選》中任昉的《齊竟陵文宣王行狀》一文說:“淮南取貴於食時。”劉良注:“漢淮南王安好書,天子為使《離騷傳》,朝受詔,至食時進之。”

6、隅中。臨近中午的時候為隅中,即上午的9~11時,用地支表示為巳時。《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日出於暘谷…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角為隅”,那麼這個隅(即斜角)與時間有什麼聯繫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等人的著書之地長安(今陝西西安)為觀測點,人們在巳時觀察,衡陽、昆吾兩山皆在南方,當太陽運行到衡陽上方,還沒有運轉到昆吾上空時,長安觀測點與衡陽上方的太陽的連線,同觀測點與昆吾上空的太陽的連線形成一個夾角。這個夾角就是以長安為基準測位測得的巳時與午時這兩個時辰形成的交角。這個交角就是太陽在隅中初臨時與其在正中時所形成的東傾斜角,因此,人們稱這個時段為“隅中”。

中國古代別稱(民俗)

《春秋左傳·昭公五年》載:“‘日之數十,故有十時。”(西晉杜預)注:‘日昳為臺,隅中日出,闕不在弟。’”這條註釋也可作運用“隅中”一詞的古文例證。

7、日中。太陽已經運行到中天,即為正午的時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時。這一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午時。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這樣的商品交換的初期活動,就在日中時辰進行。

有例為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繫辭下》)《列子·湯問》:“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於軍門。”“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當頻繁。

8、日昳。“昳”《說文》釋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時,指每日的13~15時。

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於《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又《漢書·遊俠傳》:“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

“日昳”的意義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

9、晡時。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餐之時”。這一時段以地支命名為申時,它指每天的15~17時。古時“晡”與“餺”相通。

《說文段注》:“餺,申時食也…‘餺’,一作‘晡’引申之義。凡食,皆曰餺。又以食食人謂之晡。”“晡”(餺)時”,始見於《淮南子·天文訓》篇:“(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資治通鑑·唐紀》裡有使用“晡時”的例子:“晡時,門壞。無濟於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

古人還常常以“晡”這個字來代替“晡時”而寫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10、日入。顧名思義,“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古人用地支稱這一時段為酉時。它指每日的17~19時。

“日入”一詞似始見於《春秋左傳正義》:“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在《莊子·讓王》中有這樣一段話:“善卷曰:‘餘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

古時,人們又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元史·日曆志》雲:“日出為晝,日入為夜。”當時人們生產勞動、休養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

11、黃昏。指太陽落去,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即19~21時。用地支表示為戌時。人們為什麼要用“黃昏”來表示這一時辰呢?《說文》曰:“黃,地之色也。”又說:“昏,日冥也。”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黃昏”一詞的是大詩人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黃昏”這個詞,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裡經常出現。

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詞人在這詞句中把“黃昏”作為青年男女幽會的美好時刻來使用,是極確切的。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則流露了作者李商隱對自己年華遲暮的慨嘆。

12、人定。這是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它指當夜的21~23時,地支命名是亥時。“人定”的意思為:夜已很深,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

“人定”最早見於《後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我國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L雀東南飛》有“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有這樣一句話:“熙寧二年十一月,京師每夕有赤氣,見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滅。”瞭解了“人定”的時間概念,就可以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

王充《論衡》卷23《 時篇》說:“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初,十二支名與十二時名已配合運用,排定次序。之後,在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十二時》歌。在莫高窟發現的敦煌遺書中,大量地保存了這類作品,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翻翻最近出版的《敦煌歌辭總編》。

中國古代別稱(民俗)

【附】各個時辰的部分別稱

夜半: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

雞鳴:荒雞

平旦: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旦時

日出:日上 日生 日始 日晞 旭日 破曉

食時:早食 宴食 蚤食

隅中:日禺 禺中 日禺

日中: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當午

日昳:日昃 日仄 日側 日跌 日斜

晡時:餺時 日餺 日稷 日夕 夕食

日入:日沒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旴 日晦 傍晚

黃昏: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闇 日墮 日曛 曛黃

人定:定昏 夤夜

旦日

【計時來歷】

【時辰命名】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子時】——(晚上11時至凌晨1時)鼠:鼠在這時間最躍。

【丑時】——(凌晨1時至3時)牛: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耕田。

【寅時】——(凌晨3時至早上5時)虎:老虎在此時最猛。

【卯時】——(早上5時正至7時正)兔:月亮又稱玉兔,在這段時間還在天上。

【辰時】——(早上7時至上午9時)龍:相傳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

【巳時】——(上午9時至11時)蛇:在這時候隱蔽在草叢中。

【午時】——(上午11時正至下午1時正)馬: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未時】——(下午1時至3時)羊:羊在這段時間吃草。

【申時】——(下午3時至5時)猴:猴子喜歡在這時候啼叫。

【酉時】——(下午5時至晚上7時)雞:雞於傍晚開始歸巢。

【戌時】——(晚上7時至9時)狗:狗開始守門口。

【亥時】——(晚上9時至11時)豬:夜深時分豬正在熟睡。

中國古代別稱(民俗)

【農曆月份別稱】

農曆一月也叫正月,吳自牧在《夢樑錄·正月》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唐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詩中描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正月又稱端月,那是秦朝為避始皇之忌諱,正與嬴政的“政”諧音,故而把正月改為端月。《後漢書·馮衍傳》中說:“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這裡的“開歲”也是指農曆一月。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宋人葉紹翁的詩句中的紅杏,花開二月故稱杏月。又因二月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爾雅·釋天》說:“二月為如。”又據郝懿行義疏雲: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陰曆二月因而又稱如月。

春夏秋冬四季,三個月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唐人張旭描寫的景緻為暮春季節,落英繽紛,好似溪水流霞,於是三月的別稱又為桃月。此外三月還有晚春、暮春、蠶月等別稱。

農曆四月為麥子成熟的時候,《禮記·月令》說:“ 孟夏之月 麥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釋為:“百穀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四月便稱麥月。從季節氣候而言,四月為梅雨季,時值梅子黃熟,陰雨時間較長,唐柳宗元所作《梅雨》雲:“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

四月的別稱還有叫余月。《爾雅·釋天》說:“四月為餘。”郝懿行義疏雲:“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餘。餘,舒也。”

農曆五月最常用的別稱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本月五日為端午節,舊時農家用菖蒲葉與艾葉等扎懸於門首,用以驅邪,因稱五月為蒲月。《爾雅·釋天》說:“五月為皋。”郝懿行義疏解釋為,“皋者, 同高也 高者上也,五月陰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結實,…。”故五月又稱為皋月。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唐代王昌齡的《採蓮曲》 這出汙泥而不染的蓮篷,在暑月為人們帶來陣陣涼意,故把六月稱為荷月。在《易·繫辭上》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說。此外,還把六月稱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禮記·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秋季的頭一個月謂新秋。古時,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穀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一種蘭花在初秋開放,故又把七月稱為蘭秋和秋月。

秋季的八月居中,謂之仲秋。《爾雅·釋天》中雲:“八月為壯。”郝懿行義疏解釋說,“壯者,大也。八月陰大盛,《易》之大壯,言陽大盛也。”故稱八月為壯月。“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唐人宋之問把月中的桂花飄香都吹落人間了,何況鄉間山歌裡唱道:“八月裡來桂花香”,民間又把八月稱為桂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李商隱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綽約仙姿描寫得美妙絕倫,其攝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經得起嚴寒考驗的特性。九月的別稱除了霜月外,還有季秋、菊月、朽月等。黃巢的《菊花》詩歌吟:“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陳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而把九月稱為朽月,雖無處考證,或許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後衰老、枯落之故。

農曆十月的別稱有:初冬、開冬、露月、良月等。《爾雅·釋天》中說:“十月為陽。”郭璞的註解為:“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玄。”《後漢書·馬融傳》說:“至於陽月,陰慝害作,百草畢落。”鄉間開冬之後,舊時娶親嫁女等操辦喜事便選在入冬,此時收成已畢,正值農閒,良辰美景多可入選。

《禮記·月令》:“ 仲冬之月 命之曰暢月。”鄭玄的註解為“暢,猶充也。”因此農曆十一月的別稱為暢月。孔穎達還註解為:“言名此月為充實之月,當使萬物充實不發動也。”而孫希旦的集解是,“暢,達也。時當閉藏而暢達之,故命之曰暢月,言其逆天時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還有幸月、葭月、龍潛月之說,無可考。

“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宋王安石的詠梅詩,已把寒冬梅花倔強的風骨和報道春之將至的信息描寫得恰到妙處。從周代開始,古人把陰曆十二月作為臘祭的日子,以狩獵禽獸祭先祖。據《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杜甫《臘日》詩云: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到了秦朝時將十二月定為臘月,以後沿襲之。自古以來,農曆十二月為冰天雪地的代名詞,故又稱之為冰月、嚴月。

【季月令稱】

【農曆季令別稱傳統版】

(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季〗—— 陽春、豔陽、淑節、青春、陽節、青陽、陽中、芳春、三春、九春。

〖夏季〗 —— 三夏、九夏、炎夏、朱明、朱律、朱夏、清夏。

〖秋季〗—— 悽辰、金天、三秋、九秋、商節、金秋、素節、素秋、白藏、高商。

〖冬季〗—— 安寧、冬辰、歲餘、九冬、無序、嚴節、寒冬、三冬。

【農曆歷月令別稱花名版】

〖正月〗—— 柳月: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 杏月: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 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四月〗—— 槐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 榴月: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 荷月: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 巧月: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

〖八月〗—— 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九月〗—— 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 陽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 葭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 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農曆月份別稱傳統版】

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陽、獻歲、早春、元月、端月、華月、夏正、冠月、新正

二月:建卯、夾仲、麗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壯、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鶯時、末春、蠶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麥春、乾月、除月、麥候、建巳、中呂、朱明、正陽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鬱蒸、小刑、鳴蜩

六月:季夏、林鐘、徵暑、荷月、遁月、精陽

七月:早秋、蘭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仲商、中秋、壯月、桂月、仲秋、南宮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無射、詠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建字、葭月、暢月、復月、黃鐘、寒月

十二月:建醜、嚴月、臘月、嘉平、殘月、冰月

【農曆月份別稱之通俗版】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

〖二月〗:麗月、杏月、花月、仲月、仲春、酣月、如月

〖三月〗:桃月、綢月、季月、鶯月、晚春、暮春

〖四月〗:陽月、麥月、純月、清和、初夏、余月

〖五月〗:蒲月、榴月、鬱月、嗚蜩、天中、仲夏、皋月

〖六月〗:荷月、焦月、署月、精陽、溽暑、季暑、且月

〖七月〗:瓜月、巧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

〖八月〗:桂月、仲商、竹春、正秋、仲秋、壯月

〖九月〗:菊月、暮商、霜序、朽月、季秋、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十月〗:良月、露月、初冬、開冬、陽月 冬、飛陰月

〖十一月〗:暢月、葭月、仲冬、幸月、龍潛月

〖十二月〗:冰月、臘月、嚴月、除月、季冬、殘冬、末冬、嘉平、窮節、星迴節

【農曆月份別稱之傳統版】

〖一月〗: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陽、獻歲、早春、元月、端月、華月、夏正、冠月

〖二月〗:建卯、夾仲、麗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壯、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鶯時、末春、蠶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麥春、乾月、除月、麥候、建巳、中呂、朱明、正陽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鬱蒸、小刑、鳴蜩

〖六月〗:季夏、林鐘、徵暑、荷月、遁月、精陽

〖七月〗:早秋、蘭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仲商、中秋、壯月、桂月、仲秋、南宮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無射、詠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建字、葭月、暢月、復月、黃鐘、寒月

〖十二月〗:建醜、嚴月、臘月、嘉平、殘月、冰月

【農曆月份別稱之民俗版】

〖一月〗:正月、元月、端月、孟月、徵月、初月、嘉月、三微月、陬(zou)月、孟春、開歲、發歲、獻歲、芳歲、華歲、早春、春王、孟陽、孟陬、首陽、新正、夏正、三之日、青陽、三陽、初春、始春、元春、大簇、首春、元陽、正陽、寅月、泰月

〖二月〗:杏月、麗月、花月、令月、如月、仲春、酣春、仲陽、竹秋、四之日、中和、花朝、夾鍾、大壯、卯月

〖三月〗:桃月、桐月、蠶月、季春、末春、暮春、晚春、杪(miao)春、鶯時、桃浪、雩(yu)風、櫻筍時、上已、寒食、三春、陽春、故洗、央月、辰月

〖四月〗:麥月、仲月、陰月、乏月、麥秋月、清和月、余月、槐月、孟夏、初夏、維夏、槐夏、麥候、麥序、純陽、正陽、朱明、麥秋、仲呂、乾月、槐序、已月

〖五月〗:榴月、蒲月、惡月、皋月、午月、仲夏、天中、鬱蒸、小刑、鳴蜩(tiao)、滿月、端陽、端月、蕤(rui)賓

〖六月〗:荷月、季月、焦月、暑月、溽月、且月、伏月、季夏、精陽、徂(cu)署、荔月、天貺(kuang)、林鐘、遁月、未月

〖七月〗:蘭月、瓜月、涼月、巧月、相月、桐月、霜月、孟秋、初秋、上秋、首秋、早秋、新秋、瓜時、蘭秋、肇秋、中元、夷則、否月、申月

〖八月〗:桂月、壯月、仲秋、仲商、正秋、中秋、桂秋、竹小春、南呂、酉月

〖九月〗:菊月、朽月、玄月、亥月、青女月、季秋、涼秋、三秋、杪秋、窮秋、暮秋、晚秋、季商、暮商、霜序、重陽、菊秋、無射、菊序、元月、剝月、戍月

〖十月〗:良月、小春月、陽月、孟冬、開冬、上冬、初冬、小陽春、梅月、陽春、應鐘、坤月、亥月

〖十一月〗:葭(jia)月、龍潛月、暢月、辜月、子月、復月、仲冬、一之日、霞月、冬月、長至、黃鐘

〖十二月〗:冰月、除月、臘月、蜡月、嚴月、涂月、嘉平月、季冬、末冬、暮冬、杪冬、殘冬、窮節、星迴節、二之日、清祀、寒冬、大呂、嚴冬、臨月、歲杪、丑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