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傳說!大破匈奴最後一役的紀功石刻、班固所書《燕然山銘》在蒙古國找到了!

中國歷史 杭愛山 蒙古 班固 上海觀察 上海觀察 2017-08-27

東漢時期,漢朝大將軍竇憲奉旨遠征大破匈奴,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內的杭愛山),命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為大破匈奴所書著名的《燕然山銘》。

近年來,俄羅斯、蒙古、中國的專家學者一直在尋找《燕然山銘的蹤影,如今終於找到了!

不是傳說!大破匈奴最後一役的紀功石刻、班固所書《燕然山銘》在蒙古國找到了!

內蒙古大學發佈消息稱:“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國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與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合作實地踏察,解讀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率大軍大破北匈奴後所立摩崖石刻。經過認真辯識,初步確認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書《燕然山銘》。這是中蒙合作所獲重大考古發現,詳細的經過、內容以及資料整理和解讀正在進行中。”

此前,北京大學教授朱玉麒曾表示,永元元年的這一戰役使匈奴脫離了漠北高原,往西遠遁,不過史書上所記的《燕然山銘》一直沒有找到,“杭愛山如今現已歸於蒙古國了,俄羅斯、蒙古國包含我國的專家從阿爾泰山往北找,都沒有蹤影。”

不是傳說!大破匈奴最後一役的紀功石刻、班固所書《燕然山銘》在蒙古國找到了!

考古現場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將軍竇憲奉旨遠征匈奴,班固被任為中護軍隨行,參預謀議。竇憲大敗北單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內的杭愛山),命班固撰寫了著名的燕然山銘文。

燕然山銘被認為是我國有史記載的“邊塞紀功碑”的源頭。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的朱玉麒早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介紹說:“如今蒙古高原上的杭愛山,史書上稱燕然山。東漢時期發作在漢與匈奴之間的許屢次戰役中,永元元年(公元89年)在這個本地有過一場決議性的戰役,使匈奴脫離了漠北高原,往西遠遁。作為漢軍統帥的車騎將軍竇憲為了留念這一場首要的戰役,把記載成功的文字刻在了杭愛山的摩崖上,史稱《封燕然山銘》。”

不是傳說!大破匈奴最後一役的紀功石刻、班固所書《燕然山銘》在蒙古國找到了!不是傳說!大破匈奴最後一役的紀功石刻、班固所書《燕然山銘》在蒙古國找到了!

《封燕然山銘》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於大麓,維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於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于、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屍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殫,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其辭曰:鑠王師兮徵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譯文

大漢永元元年(漢和帝年號,西元89年)秋七月,國舅、車騎將軍竇憲,恭敬天子、輔佐王室,理國事,高潔光明。就和執金吾耿秉,述職巡視,出兵朔方。軍校們像雄鷹般威武,將士們似龍虎般勇猛,這就是天子的王師。六軍俱備,及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等人,猛騎三萬。戰車疾馳,兵車四奔,輜重滿路,一萬三千多輛。統以八陣,臨以威神,鐵甲耀日,紅旗蔽空。於是登高闕,下雞鹿,經荒野,過沙漠,斬殺“溫禺鞮王”,用其血塗鼓行祭;用“屍逐骨都侯”的血來塗刀劍之刃。然後四方將校橫行,流星閃電,萬里寂靜,野無遺寇。於是統一區宇,舉旗凱旋,查考害傳圖籍,遍觀當地山河。終於越過“涿邪山”,跨過“安侯河”,登燕然山。踐踏冒頓的部落,焚燒老上的龍庭。上以洩高帝、文帝的宿憤,光耀祖宗的神靈;下以穩固後代,拓寬疆域,振揚大漢的聲威。此所渭一次勞神而長期安逸,暫時費事而永久安寧。於是封山刻石,銘記至德。銘辭曰:威武王師,征伐四方;剿減凶殘,統一海外;萬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豐碑;廣揚帝事,振奮萬代。

(本文轉載自澎湃新聞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