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英主趙武靈王為何會選擇退位?

作為一代英主的趙武靈王,在胡服騎射改革之後,在趙國擁有當時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的情況下,可以說是國家前景一片大好,但是武靈王卻做出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退位的舉動。

趙武靈王,嬴姓,趙氏,名雍,趙肅侯之子,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政治家、改革家。趙武靈王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君主。在剛即位的時候,就能在肥義的幫助下,鎮定地退走五國之兵。趙武靈王從趙國遊牧文化重於農耕文化的實際出發,通過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對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趙國消除了分裂的內在隱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優化配置。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消滅了長期為趙國心腹大患的中山國,消除了趙國分裂的外在威脅,使趙國從外型到精神真正統一起來。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消化了樓煩,奪得它們的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趙武靈王親自立了秦昭王與燕昭王兩位國王,在國際政治中是舉足輕重的一代霸主。趙武靈王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權體制,牢固地保衛了王權。

在國家前景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武靈王卻做出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退位的舉動。

一代英主趙武靈王為何會選擇退位?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傳位於太子何,是為趙惠文王。他則自稱為主父。趙武靈王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與自己分別負責國內的政治和軍事,自己可以全心專注於趙國激烈的對外軍事鬥爭。趙武靈王的本意是在趙國構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兒子都是國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稱號,而是使用有著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稱號。趙武靈王讓趙王何提前即位的另一個考慮是,自己經常親自帶兵打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遭到不測,到時候,趙國必定會大亂。

趙國自建國後,每次面對王位繼承上都不免發生一次爭鬥。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剛剛即位,其族弟公子朝發生政變,但失敗了,於是逃到魏國。

公元前374年,趙敬侯死,子趙成侯即位,其弟公子勝又發動內亂,敗,又逃。

公元349年,趙成侯死,公子趙緤和太子趙語爭奪君位,趙緤失敗,逃奔韓國。於是太子趙語即位,是為趙肅侯。就是趙武靈王的父親。

先前幾代國君都是在政變中或者在反政變中即位的殘酷事例,讓趙武靈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權平穩的交給自己的接班人,而且還要送上一程。

一代英主趙武靈王為何會選擇退位?

在肥義的教導扶助下,天賦聰敏的趙惠文王很快就進入了王的角色。經過三年的聽政,趙王何已經很懂得治國的道理了。但是,相貌秉性更像自己的公子章在朝見弟弟趙王何時的萎靡頹廢讓趙武靈王十分痛心。公子章比趙王何年長十歲,性格強悍,體魄健壯,大有趙武靈王之型,本來最為趙武靈王喜愛,公子章多次隨從趙武靈王出征,屢立戰功,為國人所稱頌。趙武靈王封公子章為安陽君,派田不禮相公子章。田不禮相公子章,時常表示對公子章的遭遇很同情。田不禮本是齊國的失勢貴族,一直希望能夠東山再起。公子章被廢后,經過田不禮不斷煽風點火,奪位之心死灰復燃。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打算把代郡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這個想法的背後是趙武靈王要收回趙王何的實權,重新親掌朝政。趙武靈王本以為自己代公子章討封必成,不想被肥義拒絕。肥義拒絕則趙王何更會拒絕。於是,趙武靈王將討封不成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意在激公子章與趙王何爭鬥,自己好以調和的身份,重新執掌朝政。公子章與田不禮果然十分怨恨趙王何與肥義,對於父親的默許,公子章決定採取行動。由於趙豹對邯鄲的防衛很嚴密,趙王何也只是聽政時才得一見,公子章與田不禮無法下手。趙王何對趙武靈王的調兵也控制得很嚴,趙武靈王知道趙王何已對自己有所防範。這激起了趙武靈王更大的鬥志。此時,趙武靈王已經不把趙王何看作自己的兒子了,而是作為自己最大的對手。

一代英主趙武靈王為何會選擇退位?

趙武靈王以在沙丘選看墓地為名,讓公子章與趙王何隨行。趙王何沒有辦法,只得在肥義和信期的陪同下隨行。到沙丘後,趙王何居一宮,趙武靈王與公子章居一宮。田不禮勸公子章形成殺趙王何的事實,再控制趙武靈王,既而以奉趙武靈王之命的名義稱王。於是公子章借用趙武靈王的令符請趙王何到主父宮議事。肥義感覺不對,要趙王何與信期加強防衛,自己不歸即為事變。命令準備使者,如果一旦發生變亂,立即通知公子成與李兌勤王。

肥義入主父宮後,果然覺得氣氛不對。沒有見到趙武靈王,卻見到了公子章和田不禮,知道自己肯定回不去了,意料中的事情果然發生了。公子章與田不禮見以主父的名義都調不動趙王何,知道趙王何已有所準備。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以快制勝。在殺了肥義後,公子章與田不禮決定再遣使者調趙惠文王,如其不來,則立即進攻。李兌與信期派兵攻入主父宮,誅殺公子章及其黨羽,主父不能制止。公子成盡出主父宮人,不許主父出宮。主父欲拼一死,但公子成等人只圍不戰,無人敢擔刺殺主父的罪名。主父被圍在內宮裡,內宮本無存糧,公子成對主父斷糧斷水前後達三個月之久,主父被活活餓死。公子成在確定主父必死之後,才打開內宮,為主父收屍。趙王何對主父之事一直不問,直到公子成來報主父餓死,才痛哭一場,命令厚葬,全國舉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