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筆下的鄉愁

你知道鄉愁是什麼嗎?鄉愁就是湧動在我們血脈裡的、對故鄉生生不息的惦念。這是一種無法拋卻的,如同落葉歸根的情愫,更是一種文化表達,從古至今,橫鬲千年,歷久彌堅。今天,就帶領大家一同走進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筆下的鄉愁。納蘭性德筆下的鄉愁

《長相思·山一程》

納蘭性德(清)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納蘭性德,滿族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他的詞以“真”取勝,風格清麗,格高韻遠,獨具特色,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

納蘭性德筆下的鄉愁

納蘭性德的詩詞中,有不少是因扈駕遊歷時所作的。這些地方至今幾乎都有跡可尋,有史可查。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雲南平定,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納蘭性德隨從。塞上風雪悽迷,苦寒的天氣引發了納蘭對北京什剎海後海家的思念,《長相思》這首詞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完成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納蘭性德筆下的鄉愁

上闕在“一程”又“一程”的復疊吟詠中,寫出旅程的艱難曲折,遙遠漫長。詞人翻山越嶺,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離家鄉愈遠。“身向榆關那畔行”,點明瞭行旅的方向。榆關就是山海關。“身”向榆關,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師,它使我們聯想到詞人留戀家園,頻頻回首,步履蹣跚的情況。“夜深千帳燈”是指入夜了,漆黑的曠野上,一座座營房,燈火熠熠,看似壯偉景觀,實乃詞人心情苦痛之寫。為什麼呢?詞人白日行軍,跋涉山水,到夜深時仍燈火通明,說明難入夢鄉,是因思鄉而失眠啊。這一句既是上闕感情醞釀的高潮,也是上、下闕之間的自然轉換,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納蘭性德筆下的鄉愁

下闕開頭“風一更,雪一更”,突出了塞外風狂雪驟的荒寒景象。與“山一程,水一程”兩相映照。“更”是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更”字的反覆出現,描繪出了塞外席地狂風、鋪天暴雪,雜錯交替撲打著帳篷的情況。也從側面寫出了天寒地凍之夜,詞人輾轉難眠的狀態。這怎不使人發出悽婉的怨言:“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故鄉是沒有這樣連綿不絕的風雪聒噪聲的,當然可以酣然入夢;而這邊塞苦寒之地,怎比鍾靈毓秀的京都,況且又是暴風雪肆虐的露營之夜,加之鄉愁的重重裹挾,“聒碎鄉心夢不成”可謂是水到渠成。

思鄉,自古以來就是詩歌表現的主題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極不發達的古代,一旦離鄉,前路漫漫,何日是歸年;關山重重,鄉書誰人傳遞?於是,遠在他鄉異地的人們,遇到逆旅夜雨、明月高懸、夕陽西下、塞外蘆笛等等,常常不禁悲從中來,美麗而憂傷的詩句便汩汩而出,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佳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