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諸城劉氏

中國歷史 劉喜海 清朝 中國古代史 五金工具天天看 2017-05-15
山東諸城劉氏

歷史進入清朝之後,劉氏族姓在中國政治文化舞臺上仍有許多精彩的表現。而山東諸城劉氏宗族,無疑是這個時期中國歷史舞臺上最優秀、最傑出的家族。

諸誠劉氏原來是一個很平常、很普通的家族,但在清代卻突然崛起於世,而且連續3代顯貴不衰,近年來,隨著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在中國各地的上演,來自山東諸城劉氏宗族的劉墉成了一位在中國婦孺皆知的英雄,成了中國人心目中正義、忠誠和智慧的化身。諸城劉氏也因此更進一步聞名全世界。

看過電視《宰相劉羅鍋》的人都知道,劉墉的家鄉在諸城。更具體來說,是在清代的渚城縣北鄉70裡的逄戈莊,但這裡現已不屬諸城,而屬於山東高密縣注溝鄉逄戈莊村。

劉墉的一世祖劉思源,原籍江南徐州府碭山縣大劉家村人。明成化年間遷居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黃墩鎮草澗村,娶本村張氏,生福、祿、壽、禧、詩、書、忠、厚八個兒子,因家庭變故,福、祿二公同遷三莊劉家溝,壽公遷劉家莊,詩公遷大朱洲,書公遷莒縣,忠公遷臨沂,厚公遷沂水,禧公和父母仍住故里。明宏治年間,福公(劉墉的二世祖)因避匪,率三子恆公(劉恆是劉墉的三世祖,劉墉為十世)遷居諸城逢哥莊,將長子老幹、次子老貞託付於祿公(以劉氏家譜為記)。

據劉墉家鄉逄戈莊《東武劉氏族譜》所載由劉統勳撰的《東武劉氏族譜凡例》記載說:"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間,始祖諱福公,自江南碭山縣遷山東諸城縣。至二世恆公,家譜遭兵燼,中間世次莫考,幫列恆公為二世。"

在清代以前,諸城劉氏是一個很不起眼的普通劉氏宗族,這個家族當時基本上沒有產生過什麼比較優秀的人物,因而在中國正史上找不到他們的足跡。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家族太普通、太微小了,以至於到清朝時期,族人連他們的遠祖來源於哪裡,都已記不起來了。

依據成書於清代後期的《東武劉氏族譜》的記載,我們只大略地知道,諸城東武劉氏約形成於明朝,以劉福為本支開基始祖。劉福,生一子:劉恆。

第2世劉恆時,由於戰亂兵災,劉家族譜被燒燬。從此,族人對諸城以上劉氏家族的情況就不得而知。劉恆生三子:劉玳、劉瑁、劉瑚。

第3代劉玳,生一子 :劉思智。

第4代劉思智,生二子:劉通、劉遠。

第5代劉通,生三子:劉必顯、劉必前、劉必大。其中劉必前早死,劉必大生子劉子香。

第6代劉必顯,生四子:劉楨、劉果、劉棨、劉棐。諸城劉氏自始祖劉福到第6世劉必顯一代,都默默無聞。大概就是因為擔心族姓不興,希望後人發達的緣故,諸城劉氏分別給第6代取名叫"必顯","必大"。而歷史的發展卻正好印證了這一瑞兆,諸城劉氏傳到第7代劉榮和第8代劉統勳父子時,果然崛起於世,迅速顯赫起來。

劉棨,少有文才,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考取進士,成為諸城劉氏最早在科舉上取得成功的人。後又學書法,博涉子史。初任長沙知縣。後因政績突出,不斷得到提升,歷任山西平陽知府、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去世於四川布政使任上,終年62歲。

劉棨為人溫和純厚,為政以廉明著稱。任地方官多年,治理有方,愛民如子,關心疾苦。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朝廷在全國評選"操守清廉,才具優長"的知府,僅劉棨與湘潭人陳鵬年二人中選。他的卓越政績,不但受到朝廷的多次表彰,更受到各地百姓的交口稱讚。當年他上任四川布政使路過平陽時,"南羌父老夾道歡迎,聲震山谷"。正是因為他的良好吏治,《清史稿》才將他列入《循吏列傳》。

劉統勳是劉棨的兒子,他的一生主要是在中央政府任職。早年曾任庶吉士和翰林院編修。後來又歷任直南書房、上書房。雍正四年(1726年)升詹事,成為與皇帝比較接近的官員。

乾隆稱帝繼位後,劉統勳地位進一步上升,先後升為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後曾隨大學士稽曾筠到浙江學習治理海塘工程,學有所成後又多次負責黃河、運河的治理工程,因辦事得力漸漸受到乾隆賞識重用。乾隆十三年(1748年),升任工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此後,劉統勳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先任刑部尚書,乾隆十七年(1752年)出任軍機大臣,十九年(1754年) 加太子太傅,成為乾隆身邊的主要輔佐大臣之一。

此後,劉統勳因在協助陝甘總督征討準噶爾叛亂時犯過被革職,但不久復出,任刑部尚書。後又再升為太子太保、吏部尚書,二十四年(1759年)為協辦大學士,二十六年(1761年)任東閣大學士兼管禮部、兵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兼管刑部,成為位極人臣的朝廷宰相。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去世,諡為"文正"。

劉統勳雖位極人臣,一生為官清廉正直,敢於直諫,深受乾隆器重。多次參預主持黃河、運河治理,往往都能革除積弊,加速工程進度,提高質量。又榮任《四庫全書》正總裁,並曾4次任會試(進土考試)正考官。

劉統勳當年與另一位來自江蘇武進的劉綸同朝輔政,因此有"南劉東劉"的美稱。他去世後,乾隆親自前來參加喪禮,流淚嘆息自己"失一股肱",並稱贊說:"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

劉統勳的顯赫地位和傑出成就,標誌著諸城劉氏家族的發展已經進入極盛時期。

劉統勳生了2個兒子:劉墉,劉堪。

"天地之間有桿秤,而你劉墉就是那定盤的星。"這位因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的上演而在華人世界耳熟能詳的劉羅鍋,正是將山東諸城劉氏家族的事業發展推到輝煌頂點的劉墉。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高密縣逢哥莊(原屬諸城)人,是清乾、嘉兩朝宰相。康熙九年(1720)七月出生,乾隆十六年(1751)中進士。累官知府、工部、吏部、禮部尚書,還兼兵部尚書,任過學政、巡撫,並充任《四庫全書》副總裁,三通館總裁及尚書房總師傅,併為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少保等職。

劉墉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辨,文章書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書法最佳,擅長小楷,劉墉的書法用墨厚重,筆健神藏,別具一格。

嘉慶九年(1804)十二月,劉墉病故於京,享年85歲,晉贈太子太保,入祀賢祠,諭祭葬,賜溢文清。

劉墉之後,諸城劉氏仍然維持了較長時期的興旺繁榮,並再次產生了一位朝廷大臣--劉墉的侄兒劉鈈之。

譜載劉墉沒有生子,以侄兒劉錫朋為子。劉錫朋生劉光海與劉耀海。

劉墉的弟弟劉堪有一個兒子,就是諸城劉氏的最後一位朝廷大臣劉鐶之。

劉鐶之(?--1821年)早年喪父,由伯父劉墉教養成人,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取進士,是諸城劉氏中連續第4代通過科舉考試步入清代政壇的成員。

大概是因為家族3代在朝廷任職,勢力強大的關係,劉鈈之考取進士後也一路官運亨通,先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後出任兵部尚書,嘉慶十八年(1813年)又兼順天府尹(相當於今北京市市長)。後因治理有功升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成為諸城劉氏又一位地位顯赫的朝廷大臣。

但是,劉鈈之的才能顯然遠比叔叔劉墉、祖父劉統勳遜色,當時他所治理的北京地區天地會、白蓮教等祕密教會起事不斷,而他卻束手無策,不能平息。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劉鈈之晉見嘉慶皇帝時,嘉慶責怪他上奏很少、治理不得力,"鈈之不能對",卻將原因歸結為當時鬧旱災。嘉慶又問他具體的受災情況和賑濟措施,劉鈈之"仍不能對"。於是,嘉慶將他罷免,降職侍郎候補。

嘉慶晚年,劉鐶之復出,任都察院右都自制史仍兼順天府尹,後升任兵部尚書,改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道光元年(1821年)去世,被朝廷賜諡為"文恭"。

劉鐶之,生二子:劉喜海、劉華海。其中,劉喜海是清代著名的學者和藏書家。

劉喜海(1793-1853年),字吉甫,號燕庭,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考取舉人。道光十二年(1836年)任福建臨汀太守,後歷任職福建興泉水道貌岸然、陝西按察使等職。後因受人彈劾,被貶官回鄉。

劉喜海雖然是一位官員,但他對學術和古籍、金石卻有更大的喜好。他當官二十多年,從不貪婪,每到一地,卻盡力於搜求收集古籍珍本和金石文字。他的"味經書屋",是清代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他收藏的珍籍,有蜀本《張說之文集》30卷等數十種宋版精刊善本唐人文集和百衲本《史記》。他彙編出版的《金石苑》61冊,是中國金石文字學上的一部非常有價值的著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劉喜海還留意朝鮮等海外金石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為促進清末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受到中朝文化界的稱譽。有《朝鮮書目》、《海東金石苑》、《東古文存》等行世。

劉喜海,生四子:劉虞釆、劉寧採、劉需採、劉南採。

劉統勳、劉墉相繼做宰相後,諸城劉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同族兄弟子侄在乾嘉時代學有所成、入仕為官者竟多達64人之多,號稱"諸城劉家六十四弟子"。此後,諸城劉氏人文蔚起,英才輩出,又據《東武劉氏族譜》統計,僅清代就出了34個舉人、10個進士、4個翰林、6個知府、21個知縣。

清道光年間,為憑弔劉墉的公德,劉墉的族人出資在祖籍草澗建造一座劉氏祠堂,祠堂設有劉墉的靈位,並將康熙皇帝賜給劉綮(劉墉祖父)“清受堂”橫扃一塊,乾隆皇帝賜給劉統勳(劉墉的父親)鑾駕一付,陳列祠中,祠堂正門簷下當別懸著御賜沙燈一對。

諸城劉氏在乾隆時期由第8世孫宰相劉統勳開始撰修族譜,名叫《東武劉氏族譜》,共3卷。到今天,諸城劉氏已傳到始祖劉福的第十五六代,大部分族人仍居住在諸城故地。

《草澗劉氏族譜》序言

明萬曆四十八年九月九日,劉存仁(字子孝,歲貢,候選教諭)撰寫的《草澗劉氏族譜》序言中,稱:“禮雲,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即當記憶而不忘。我劉氏自漢隸籍於莒,由久矣。樑之舍人彥和公‘文心’,註明東莞,元之太守乾文公,故里碑記侍養。使自縣尉海宗公,欽差千戶公子嗣。常遇治世,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有譜,安有斷而不續之憾哉?委因元社將廢,我祖見機,遷居徐州府碭山縣大劉家村。紅巾亂起,我祖逃居東海當蘆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遷民,我祖復由東海遷居日照喜鵲窩。天順年間,該村被火,譜牒已燼。大侍養雖有元碑,小沂水亦有元碑,東旺莊猶有明碑,而字跡模糊,名諱莫詳……”。譜序中所說“侍養”,即今招賢鎮大仕陽村;“小沂水”,今有兩個村,均在嶠山鎮。一個是“小劉家沂水”,另一個是“大劉家小沂水”,譜中指的是“小劉家沂水”。為元代劉氏祖居地。元代戰亂,劉氏先祖南遷至徐州碭山縣大劉家村,後遷東海當蘆村、日照喜鵲窩、草澗莊……那麼小劉家沂水劉氏又是從哪裡遷來的呢?從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9)士寬、復周公在小沂水祖塋中所立譜碑可見:碑額“漢室苗裔”,碑文:“水有源也,源遠者流長;木有本也,根深者葉茂。吾族隸莒,始於朱虛侯之封,固漢室之支派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