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慧是善做減法

中國歷史 莊子 楚威王 釣魚 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10-04
真正的智慧是善做減法

如果以初級算術來設喻,那麼,在中國歷史上大致可以找到三種類型的人物:一類人專門做加法;一類人善用減法;還有一類人,加法、減法混合用,有的前半生做的是加法,後來跌了跟頭、吃了苦頭,紅塵覺悟,改用減法。當然,這只是比喻,而“一切比喻都是蹩腳的”,也就是都有缺陷,這是列寧經常引用的一句德國諺語。這種加減法的比喻,同樣也有缺陷,不過是表達一種看法而已。

那麼,有沒有終生都在應用減法,善“忘”且又出於高度自覺的人呢?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隱士就是如此,但最典型的還是道家的莊子。

真正的智慧是善做減法

莊子的用減法是全方位的,始終如一,毫不猶疑。在政治上,他的著名主張是“不做犧牛”。在那個“諸侯爭養士”,特別重視智慧、才能的群雄競鬥、列國紛爭的時代,莊子如果有意飛黃騰達、高踞統治上層,原是不難如願以償的。可是,他卻避之唯恐不“遠”。他摒棄世間種種浮華虛譽,尤其拒絕參與政治活動,不同達官顯宦交往,即便偶涉官場,也要儘早抽身,辭官卻聘。

真正的智慧是善做減法

《莊子》書中記載:他正在濮水岸邊釣魚,楚威王派遣兩位大夫見他,說:“我們國王希望將國家大事託付給先生。”莊子手持釣竿,頭也沒有回,說道:“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楚王特地用竹箱裝著,手巾蓋著,把它供奉在廟堂之上。你們說,這隻龜,是甘心死了,留下骸骨,受到尊貴待遇呢?還是寧願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地裡爬行呢?”兩位大夫答道:“它當然願意活下去,拖著尾巴在泥地裡爬行了。”莊子說:“那麼,你們就請回吧!我還是希望拖著尾巴在泥地裡爬行了。”

真正的智慧是善做減法

《莊子本傳》記為:楚威王聞知莊子的賢名,專門派出特使,帶著厚重的禮金前往迎聘,許諾要請他出任卿相。莊子說:“千金,這是重利;而卿相,就更是尊貴的高位。可是,你看沒看見過祭祀用的犧牛啊?精心飼養了幾年之後,就被主人披上五彩繡衣,牽到了太廟裡,宰殺獻祭。到那時候,莫說是做牛,它即使想要做一頭孤弱的豬崽,能夠做得到嗎?我將終生不仕,以快心適志。”

真正的智慧是善做減法

做如是選擇,自然是取決於莊子的人生追求、價值取向。屈身做吏,覥顏事人,是他所鄙棄不屑的,他也完全沒有飛黃騰達、榮宗耀祖、立功立德的打算。應該說,這種生存方式,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就其較低層次來說,確是出於自我保護意識,明哲保身,全生免害;而其至高層次,則是追求生命的自覺,自由自在,逍遙遊世,保持人生的個性本色。作為生於亂世的弱者的一種生存智慧,與一般意義上的利己主義、悲觀厭世迥然不同;它往往能夠提供一種絕處逢生的新路徑,使你在遭遇挫折、瀕臨困境時,能夠從中悟解出超越現實、解困身心、振作精神的道理。這就不難理解,歷代那些失意、失敗、失路之人,何以會那麼傾心莊子、選擇莊子,且多有相識恨晚之憾了。

真正的智慧是善做減法

莊子用減法表現在生活上,是自甘清苦,甚至忍飢挨餓。他與那些“先加後減”,即早年躋身社會、後來急流勇退者不同。那些人或有祖上的庇廕,或有餘祿、餘威足以自恃,即便退隱田園,仍然衣食豐足,可以優遊度日;而莊子最直接的困厄,便是衣食無著,飢寒交迫,面臨著生命難以存續的嚴重威脅。他住在偏僻、狹窄的里巷中,靠著編織麻鞋、釣魚、捕鳥謀生。這裡有個如何認識苦樂、對待苦樂的問題。莊子的苦樂觀,有其超越的視角和獨特的標準,他著眼於精神世界,把精神解放、心靈自由看作是人生之至樂。

表現在心態上,莊子善於化苦為樂,客觀地對待無可奈何的現實。從一己的小天地中超拔出來,也就是自覺地解除困苦與焦慮,從而達到心境曠達、心態寧靜、心情愉悅。

真正的智慧是善做減法

在思想上,他崇尚自由,擺脫各種羈絆、浮雲富貴、秕糠功名。表現為高度自覺、充滿理性的逍遙。就是說,他用減法純粹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看得出來,所謂用減法,也就是佛禪所說的“放下”:捨棄多餘之物;凡事放得開,不計較。“放下”不是放棄,任何東西都不要,而是要有所選擇,放棄多餘之物,卸掉背上沉重的負擔。“放下”,既是一種解脫的心態、豁達的修為,更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其實,即便不是多餘之物,而純屬需要的東西,如果處置不當,也同樣會產生莊子所說的“累人之害”。蘇東坡在《寶繪堂記》中有一段話講得很好:“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所謂“寓意”,就是借客觀事物以寄託自己的思想感情,在這種情況下,再微小之物,也可以產生審美愉悅;再珍奇之物,也不致帶來得失的痛苦。而“留意”,亦即出於自身利害關係而產生的佔有慾,則有別於審美欣賞的“寓意”,無論其為尤物還是微物,都足以為病。——“物之所以累人者,以吾有之也。”

主 題 圖 書

真正的智慧是善做減法

《國粹:人文傳承書》

王充閭

- 版權信息 -

作者:小宗

編輯:守拙堂陳嶠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長按圖中二維碼可進行識別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購買本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