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祠:四川最早的三國遺蹟

龐統 劉備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華西都市報 2017-03-26
龐統祠:四川最早的三國遺蹟

白馬關。

身邊的三國文化系列策劃報道

羅江縣鹿頭山白馬關,北出成都平原第一高地,蜀道之難從這裡開始。山頭有一座祠墓,主人是龐統。墓地最早為三國蜀漢皇帝劉備所建。當蜀漢政權穩定後,丞相諸葛亮又親自主持修建龐統祠。

這是四川修建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三國遺址之一,是全國唯一一處專門祭祀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龐統的祠堂和墓園,也是三國蜀漢政權興亡的見證地。

然而,這裡並沒有因為蜀漢政權的建立而成為後方。隨著時代的更迭,這裡依舊是古戰場。戰爭讓不少人在這裡長眠,也讓龐統祠墓一次次在戰爭中被毀掉。唐代詩人杜甫入蜀過此時,龐統祠墓已毀,只有殘碣碑文,留下“有文令人傷,何處埋爾骨”的感傷。南宋詩人陸游也有“蒼蘚無情極,秋來滿斷碑”的詠歎。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龐統祠墓,皆由石頭建造。史料記載,為清朝康熙年間所重建,為抵禦戰火,所以全用條石。

站在修復的古關樓上,羅江縣文化體育旅遊局原局長賴安海、龐統祠博物館解說員高洵,為我們講述了龐統祠墓的前世今生。

龐統祠:四川最早的三國遺蹟

清雍正帝御前侍衛魏光銘在龐統祠石牆上的刻字。

傳說中:換馬溝落鳳坡盡忠

如果順著陳壽所著的史書行走的話,我們會發現,龐統的人生路還得延伸30公里以上,到達古雒城,也就是今天因三星堆而聞名世界的廣漢。

在廣漢城北,我們還可以找到保留漢風古韻的金雁大橋。橋下水聲潺潺,似乎還在迴響著當年軍隊激戰時的吶喊。這些吶喊聲中,夾雜著劉備對龐統之死的聲聲嘆惋。因為,龐統正是在圍攻雒城被流矢射中而亡的。

對老百姓來說,他們更願意走進傳說中或小說中的龐統的世界。那是一條小山路,那裡充滿埋伏。落鳳坡、換馬溝,就是從那小山路里走來的。

龐統因為立功心切,戰前坐騎失驚,與劉備換馬,冒險過落鳳坡,中埋伏而被射殺身亡。傳說中,龐統與劉備換馬,實際上是代替主子而亡,忠心可鑑。

因此,後世對龐統這樣的忠誠,有了別樣的親近。於是,在白馬關頭,修了龐統的祠墓。實際上,這祠墓只是後人對龐統的一種崇敬和憐惜。因為,據說真正的墓葬在落鳳坡,血墳一座。

從白馬關到落鳳坡,有兩公里。現在香客遊人一般到了白馬關,就不再往落鳳坡走,更別提換馬溝了,在綠樹掩映中,鮮有人至。

說是血墳,應該是當地人的一種說法,也許衣冠冢更貼切一些。但老百姓一再強調,就是血墳,讓人聽來就能想見當年戰爭之慘烈,也能想到龐統的忠誠,更多了幾分崇敬之情。他們說這兩個字的時候,“血”字發音都要重很多。

落鳳坡前的金牛古道邊,有一塊碑,中間寫著:“漢靖侯龐鳳雛先生盡忠處”,兩側小楷碑文寫著立碑緣由,大概可辨內容為:“此地古之落鳳坡也。山上有一土堆,父老相傳為漢龐靖侯□難權瘞之所。”落款為:“知羅江縣事樑綬祖三亭氏立大清同治七年歲次戊辰菊月”。

這是遺留在落鳳坡區域內唯一的,直接記載落鳳坡的實物資料。山上土堆即龐統血墳,直徑10米、高3米。據說,原來土堆周圍有7株古柏,後相繼枯亡。羅江知縣樑綬祖在土堆四周依地勢劃定範圍,予以保護,以表達對龐統忠烈的敬意。

龐統祠:四川最早的三國遺蹟

石墩、石柱斷碎在草叢中。

戰火中:只剩殘碑和石狻猊

鹿頭山,古戰場。經歷的戰火次數,無法統計。但歷史上幾次大戰役還是有記載的。

第一戰,莫過於漢與魏的大戰。這也是三國時期漢魏的最後一戰。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張飛的孫子張遵,在此迎戰鄧艾大軍,結果3人均戰死。

戰鬥的慘烈無法形容。只能說白馬關上血流成河,倒灣古鎮屍橫遍野。對喜歡三國的人來說,這一戰可以說最難接受,因為蜀漢政權就此消解。倒灣,倒下蜀軍將士,更倒下了蜀漢政權。

這一戰是否毀了龐統祠墓,不得而知。但另外幾場戰爭,都有龐統祠在戰火中損毀的記載。

在唐宋詩人們的詩句裡,我們可以找到龐統祠墓損毀的佐證。杜甫入蜀,經過此地時,龐統祠已經被毀,杜甫留下“有文令人傷,何處埋尓骨”的感傷。南宋詩人陸游也有“蒼蘚無情極,秋來滿斷碑”的詠歎。

明朝崇禎16年(1643),張獻忠的義子孫可望,在白馬關之戰中,燒燬龐統祠,嗣後復興之,壯麗倍往日。清康熙22年(1683),吳三桂部將王屏藩亂蜀,龐統祠再次毀於戰亂,只留下墓碑的碑帽和祠前一隻石狻猊。

康熙30年(1691),四川巡撫能泰重建龐統祠。雍正、乾隆、嘉慶年間,相繼進行了修繕或改建,落成了如今的規模。為避免龐統祠墓再次毀於戰火,能泰重建龐統祠墓時,全由巨大的石條壘建,就連窗戶都是整石板雕刻。

龐統祠:四川最早的三國遺蹟

鳳柏還剩半條命。

記憶中:斷壁殘垣雜草叢生

探訪白馬關,遇到奇怪的天氣,一陣太陽一陣雨。雨後的龐統祠墓,古柏森森,更加溼重。樹上水珠落在金牛古道青石板上發出的滴答聲,似那千百年前金戈鐵馬之聲,深深的車轍延伸向遠方。

一公里外的南邊有一關樓,為青磚所建,看得出是用的舊磚。有幾塊磚上有“正武”字樣。關樓上有一副楹聯:“南臨益州開千里沃野,北望秦嶺鎖八百里連雲”,落款是:“清乾隆元年冬羅江知縣李德瀚題”。從關樓上望出去,南邊是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下了這山坡,就不再有“蜀道難”了。

關樓是賴安海在任文體旅遊局長時所建,這些舊磚都是在山坡草叢裡撿出來一塊一塊清理後再建樓的。在他的記憶裡,10多年前,白馬關還是斷壁殘垣雜草叢生的地方。

金牛古道當時掩在其中。現在古道旁石塊壘起的護坎,也是在賴安海的主持下壘起來的,裡面夾雜著石塊、漢磚等,漢磚的回字紋清晰可見。龐統祠墓背後的樹林裡,還有很多石墩、石柱斷碎在草叢中,上面有精美的花紋。

白馬關附近的村莊,沒有多少龐統的傳說,倒是有關於白馬顯靈之說。龐統墓前有兩個馬廄,裡面塑著的盧和胭脂兩匹馬。

傳說白馬夜裡跑出馬廄,到村裡農家地裡偷吃莊稼。其中有一戶被吃得要多些,心裡不平衡,夜裡就守著。果然,白馬又來了,他跟在後面,用剛在山頭砍的樹做的扁擔打了馬屁股。只見白光一閃,白馬不見了。

自那以後,莊稼再也沒被吃過。那根打了白馬的扁擔,成了神木,一擔可以挑800斤柴,人還不累,從白馬關走到羅江城不用歇氣。消息傳開,當地人紛紛去砍這種樹做扁擔,果然很好用。

到現在,當地人依舊用山上的樹做扁擔。他們認為,白馬吃了糧食,幫助他們馱東西,顯靈了。我們看到的兩匹馬,不過是泥塑而已,看不出有什麼神祕。

“太陽出來喲往下梭,龐統戰死在落鳳坡。劉備哭得肝腸斷呃,萬里江山喲靠哪個……”曾經一段時間,國家級非遺四川竹琴傳承人羅道林和弟弟,在龐統墓前演奏竹琴,不緊不慢地吟唱龐統的故事。

有人說,聽蒙古人唱《嘎達梅林》時,一定要彎下腰去;而聽龐統故事,可以坐下來,就在龐統的墓前,放平心態。遠望參天古柏林,似綠雲翻騰,氣勢壯觀;近看牆頭枝葉,水珠迎著陽光,有些刺眼。回想祠墓裡的碑文楹聯和牌匾,看他們彈竹琴,彷彿在翻龐統的線裝家譜。只是現在,已經聽不到了。

龐統祠:四川最早的三國遺蹟龐統祠:四川最早的三國遺蹟龐統祠:四川最早的三國遺蹟

現實中:香火旺盛後人敬仰

清雍正13年(1735),果親王胤禮封墓;乾隆、嘉慶年間,曾兩度修葺,形成現有規模及佈局。

龐統祠墓的整體建築佈局為前祠後墓,以圍牆環護,形成一座四合院落。建築分為四重,依次是門廳、二師殿、棲鳳殿和墓冢。

在龐統祠外牆上,整面牆刻了3個字:佛、孝、福。這3個字幾乎佔據石牆全部,每個字筆畫粗細都在半米左右。

四川境內,如此手書石刻大字,並不多見。筆力雄健,古樸厚重,是“御前侍衛世襲伯爵留京聽用精勇巴圖魯魏光銘”為表示對先賢的敬仰而寫的。

既然是御前侍衛,那功夫自然了得,石牆刻字,不在話下。那麼,御前侍衛怎麼到了龐統祠呢?原來,雍正13年,果親王胤禮途經這裡,為重新修建的龐統墓封墓。

當然了,除御前侍衛“人生追求福為首,丈夫處事孝為先,心靈淨化禮佛敬佛”的“佛孝福”外,胤禮也為龐統祠留下了墨寶:“人傑不可以成敗論,赤忠須得於是非明”。有人結合果親王后半生的歲月說,這副對聯不僅是寫給龐統的,更是寫給自己的。

二師殿裡,一左一右有兩棵古柏,據說系張飛所植。由於古柏外形一棵像龍飛,一棵像鳳舞,因此被人們喚作龍鳳二師柏。不過,龍柏在2002年時已枯死,鳳柏也只剩半條命。

棲鳳殿後的墓冢,圓墓,墓蓋呈八角傘形,墓頂有塔有閣,墓碑書雲“漢靖侯龐士元之墓”,字體剛勁勻稱。碑是康熙年間重建的,碑頂蓋據說是當年諸葛亮主持修建的祠墓遺物。

雖然墓裡可能沒有龐統的真身,但並不影響祠墓的香火旺盛。他沒有被神化,但他卻得到老百姓的祭拜。或許這是老百姓以另外一種方式讓龐統活在心中,就像祭拜祖宗一樣。

據說,每年正月二十七日為龐統生日,周邊的人在那天會自發地到墓前舉行祭祀活動。焚香燃燭,大禮跪拜,然後繞墓3圈,以求得一年的平安和吉祥。也許,這樣的方式,與老百姓對龐統的懷念更切合一些。

龐統祠:四川最早的三國遺蹟

賀敬之的題字。

詩文中:嘆惋英雄多才薄命

鹿頭山,古代由秦入蜀的最後一道關隘,也是蜀地最後一道屏障,蜀道之難由此始也至此終。“南臨益州開千里沃野,北望秦嶺鎖八百連雲,東觀潼川層巒起伏,西眺岷山銀甲皚皚。”道盡白馬關的重要地位和無限風光。

龐統祠和龐統碑廊的詩詞楹聯,大都是對龐統忠義的惋惜,還有對天下不助劉備的惋惜,不給龐統建大功的機會。陸游過白馬關時留有《鹿頭山過龐士元墓》:“士元死千載,悽惻過遺祠。海內常難捨,天心豈易知。英雄千古恨,父老歲時思。蒼蘚無情極,秋來滿斷碑。”

二師殿中,供奉著諸葛亮和龐統的泥塑彩繪像。諸葛亮羽扇綸巾,正面示人,龐統則側面斜坐望向諸葛亮。一幅地圖展示在面前,彷彿正在商議軍國大計。

有意思的是二師殿的兩副楹聯,一副刻在石柱上,一副木刻掛殿中。一副書:“造物忌多才龍鳳豈容歸一主;先生若不死江山未必竟三分”,另一副書:“天意定三分故教國士身先死,將星沉七夕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說如果龐統不那麼早死,中國未必會是三分天下的格局,可能龍鳳助劉備一統天下;另一副則說龐統雖然死了,但三分天下是天意註定,龐統的歷史使命已完成,只是人們忍不住流淚懷念而已。

正殿側門有一副石刻楹聯:“明知落鳳存先帝,甘讓臥龍作老臣”。說的卻是,龐統明知落鳳坡有危險,但還是騎上劉備的白馬領兵作戰,以身護主。如果不死,憑其才能建大功,後來蜀漢首輔的位子,就不一定是諸葛亮了。

當代詩人賀敬之(曾在德陽二中和羅江中學學習),1994年到成都開會,回羅江故地重遊,在龐統祠深情撰聯:“落鳳坡下喚落鳳復起,白馬關前催白馬騰飛”,抒發對龐統慘烈陣亡的悲痛之情,希望他能復活,能鳳翔九天,能騎著白馬衝鋒向前。

不過,也不是所有題字、題詩都表達對龐統的嘆惋,有人藉此還表達了反清復明的心思,如雒城張之輝所題寫的“三分鼎才天使龍鳳雙興漢,一點忠意臣光日月萬古關”。

據考證,上聯裡的“才”字的寫法,出自明史,並且下聯有“日月”二字。當然,當時他的下聯沒有寫出來掛牆上,而是多年後後人寫出來的。這也是龐統祠墓裡唯一上下聯寫作非一人之手的楹聯。

這副楹聯裡還有“龍鳳”兩個字非常引人注意。張之輝將書法與繪畫相結合,龍尾鳳首相呼應,看起來都作騰飛狀,將龍鳳寫活了。遊人每每至此,都會拍下這兩個字以作留念。

唐代詩人鄭谷的《蜀中》,沒有看到刀光劍影:“馬頭春向鹿頭關,遠樹平蕪一望間。雪下文君沽酒市,雲藏李白讀書山。江樓客恨黃梅後,村落人歌紫芋間。堤月橋燈好時景,漢庭無事不徵蠻。”反倒是風光不錯。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唐金龍 攝影雷遠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