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二十四姓家譜”(一)

中國歷史 北齊 漢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的脈搏 2017-05-04

梁啟超在《中國史界革命案》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二十四姓家譜”(一)

帝王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

序號書名作者今本卷數
1史記西漢·司馬遷130
2漢書東漢·班固100
3後漢書南朝·范曄120
4三國志西晉·陳壽65
5晉書唐·房玄齡等130
6宋書樑·沈約100
7南齊書樑·蕭子顯59
8梁書唐·姚思廉56
9陳書唐·姚思廉36
10魏書北齊·魏收114
11北齊書唐·李百藥50
12周書唐·令狐德棻等50
13隋書唐·魏徵等85
14南史唐·李延壽80
15北史唐·李延壽100
16舊唐書後晉·劉昫等200
17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225
18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150
19新五代史宋·歐陽修74
20宋史元·脫脫等496
21遼史元·脫脫等116
22金史元·脫脫等135
23元史明·宋濂、王褘等210
24明史清·張廷玉等332

史記(司馬遷著紀傳體通史)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中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顏師古釋注。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作者是 [晉] 陳壽 撰 / [宋] 裴松之 注 。

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

《三國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範。

晉書

《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

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宋書

《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樑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個別列傳有殘缺,少數列傳是後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八志原排在列傳之後,後人移於本紀、列傳之間,並把律曆志中律與歷兩部分分割開。《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該書篇幅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

南齊書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

梁書(二十四史之一)

《梁書》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樑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佔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樑、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樑史的成果。 該書特點之一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當時流行的駢體文,而以散文書寫。

陳書(古代典籍)

《陳書》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記南朝陳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

魏書(二十四史之一)

《魏書》是1997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北齊魏收。該書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1卷。

《魏書》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歷代“正史”中第一部專記少數民族政權史事的著作。

北齊書

《北齊書》,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藥撰,它雖以記載北朝北齊的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到南宋時,五十卷的《北齊書》僅剩一卷帝紀、十六卷列傳是李百藥的原文;其餘各卷,都是後人根據唐代史家李延壽所撰《北史》抄補修成的。《北齊書》成書時原名《齊書》,為區別於南朝梁蕭子顯所撰的《齊書》,始改稱為《北齊書》,而稱後者為《南齊書》。

《北齊書》共有五十卷,其中本紀八卷和列傳四十二卷。《北齊書》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經歷了三個朝代(北齊、隋、唐)、共六十多年時間。《北齊書》成書前李百藥先後於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和三年(629年)兩次奉詔繼續完成父撰《齊書》遺稿,並參考了隋朝史家王劭所撰編年體《齊志》。

周書(描述北周歷史的正史)

《周書》,中國曆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

《周書》,唐代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詔修樑、陳、齊、周、隋五代史,令狐德棻與岑文本、崔仁師負責撰北周史,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

《周書》共五十卷,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而史論多出於岑文本之手。貞觀十年與《北齊書》《梁書》《陳書》《隋書》同時進呈皇家。本書記載了北朝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

《周書》文筆簡潔爽勁,清代史家趙翼說它“敘事繁簡得宜,文筆亦極簡勁”。《周書》不只是記述西魏及北周皇朝的史事,內容兼顧了同時代的東魏、北齊、樑與陳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對於帝位更迭、重大動亂,皆詳加載明,反映了當時中國歷史發展的大勢及紛繁的歷史事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