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掌故——貴陽的簡稱“築”

中國歷史 康熙 文物 說文解字 貨有引力 2017-08-02

“築”是貴陽市的簡稱。“築”是什麼呢?“築”是一種古樂器的名稱。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築”,以曲五絃之樂也。“築”是一種用竹子做成的五絃樂器,演奏時用手拿著,讀音就是“竹”。《戰國策·燕策》記荊軻刺秦王,燕太子丹率士送荊軻至易水邊上,“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擊築”說明“築”是一種擊絃樂器。據研究,“築”是我國最早的一種擊絃樂器,春秋時期已經在民間出現。戰國至隋唐不僅廣泛流行於民間,而且登上大雅之堂演奏。先秦至兩漢,我國出現“相和歌時代”,邊擊築弦,邊唱歌。宋代“築”已失傳。199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西漢長沙王室墓出土了三件“漆築”,是第一次發現“築”的實物。“築”的出土地點叫望坡,三件“築”中較完整的只有一件,長約一米,琴絃大概是絲織物或牛筋之類。至於建築之築的簡化字“築”,雖然字形和讀音餘貴陽的簡稱“築”完全一樣,但卻風馬牛不相及。貴陽市的簡稱“築”無繁簡之分,過去和現在都是這樣寫。貴陽市為什麼簡稱“築”?概括地回答是:這與貴陽市古代自然環境和歷史演變有重大關係。它是貴陽這座城市歷史特徵的濃縮,是歷史文化的產物。

貴陽掌故——貴陽的簡稱“築”

多種地方誌資料表明,古代貴陽是竹子叢生的地方,是盛產美竹的搖籃。早在五代至北宋初年,貴陽被稱為“黑羊箐”,“箐”是山間的大竹林。貴州現在最早的地方誌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記載,貴陽出產的土產刺竹、筋竹最著名。明(嘉靖)《貴州通志》記載,貴陽出產的竹子有斑竹、紫竹、苦竹、筋竹、箭竹、綿竹、水竹、叢竹、鳳尾竹、瀟湘竹、畫眉竹等11種。明(萬曆)《貴州通志》記載,貴陽種植的竹子有紫竹、綿竹、叢竹、鳳尾竹、羅漢竹、筋竹、水竹、白竹、苦竹、實竹、刺竹、瀟湘竹、畫眉竹、斑竹、箭竹等15種。“築”和“竹”同音,“築”又是竹子製成的樂器。貴陽市簡稱“築”反映了古代自然環境的特徵。

貴陽掌故——貴陽的簡稱“築”

再來看看貴陽曆史的演變。貴陽宋代稱貴州,元初仍稱貴州,不久改名貴州等處軍民長官司。明初改名貴竹長官司。隆慶三年(1569年)貴陽府成立。萬曆十四年(1586年)以貴竹、平伐兩長官司地設新貴縣,同時將貴竹長官司地改名貴竹鄉,平伐長官司地改名平伐鄉。新貴縣共轄10裡,其中貴竹鄉轄南隅、西隅、北隅、古池、歸化、新哨6裡,平伐鄉轄上牌、下牌、江肘、谷廣4裡。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平伐鄉地拔出。清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撤衛、所,以貴州衛、貴州前衛地設貴築縣,這是“築”字第一次在貴陽曆史上縣名中出現。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撤新貴縣將其地併入貴築縣。貴陽府和貴築縣同設官署於貴陽誠內。民國2年(1913年)貴築縣移治扎佐,後又移治息烽,改名息烽縣,此後數十年貴築縣不存在。民國3年(1914年)1月,廢貴陽府設貴陽縣。民國30年(1941年)7月貴陽市成立,廢除貴陽縣,另設貴築縣治於花溪,這是“築”字第二次在貴陽曆史上縣名中出現。1957年11月,撤銷貴築縣,將該縣大部分轄區劃入貴陽市,此後,“築”字在貴陽曆史縣名中消失。由以上貴陽曆史名稱演變可知,“築”字在貴陽曆史縣名中兩度出現,時間長達300多年,影響深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