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做人求拙,做事求缺

古訓:做人求拙,做事求缺

古訓:做人求拙,做事求缺

做人求拙——抱朴守拙大境界

《史記》上記載,孔子年輕時曾經向老子請教做人的道理。老子告訴孔子:“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告訴年輕的孔子,一個頭腦精明的商人非常懂得深藏財貨,而外表看起來好像空無所有;一個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內藏道德,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愚蠢遲鈍。你要去掉驕傲之氣和貪慾之心,如此才能成為聖人。這便是所謂的 “抱朴守拙”“大智若愚”。

“抱朴守拙”歷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很多人所追求的“樸拙”的境界,這其實是我們做人的最高境界。明明什麼都知道,卻一副痴呆愚頑的表情。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

曾國藩自幼智商平平,甚至有些愚魯笨拙。既然天性鈍拙,他便勤能補拙,笨鳥先飛,以致養成做事不繞彎子,不走捷徑,踏實肯幹,吃苦耐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習慣。

他指揮湘軍打仗,也往往用常人看來笨拙的辦法,如同巨蟒纏人一樣,用一道道壕溝把城活活困死。他當年與太平天國作戰,攻陷安慶、九江、天京幾乎都是這樣打下來的。

曾國藩待人接物也不離“拙”字經。他一向要求自己“不說大話,不求虛名”,做事“情願他人佔我便宜,斷不可我佔他人便宜”。

古訓:做人求拙,做事求缺

左宗棠罵他“愚豬”,無論挖苦嘲諷,還是以怨報德,他顧全大局,終未還手。同朝另一重臣李鴻章發跡前做過曾國藩的門生弟子,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耍心眼、逞能耐、顯私心,曾國藩卻惜才愛才,始終不改對他的關心、愛護、包容、提攜。正因歷練出這種至樸至拙的交友處事之道,曾國藩一生謀士如雲,身邊人才眾多,具有令人無比歎服的人格魅力。

曾國藩“不怕費心、不怕費力,不惜對事物進行不留死角的深入細緻分析”,直到在此基礎上找出癥結要害,把握問題關鍵,而且每次完事之後,還要積累經驗,總結教訓,以利下次參考。

尚“拙”的曾國藩說過:“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如此可以正天下浮偽之習。”

正因如此,曾國藩才具有大智慧、大能量,才能胸懷壯志、成就偉業。他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誠為本,以拙為用。他的想法是:“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之,以誠愚應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若鉤心鬥角,相迎相距,則報復無已時耳。”

古訓:做人求拙,做事求缺

做事求缺——花未全開月未圓

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而未全開,未全圓,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所以做人要“求缺惜福”。

老子說:“大成若缺。”《西遊記》中孫悟空也說:天地本不全。

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說,中國人大抵有一種"十景病",凡看一個縣的縣誌,必然有"十景",什麼"遠村明月"、"古池好水"之類,把眼前的所有事物排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然後似乎生活就圓滿了,可以安於現狀了,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忘卻了現實的痛苦。

可見,人世間不存在大成功大圓滿的東西,天然地都存在著相當的缺陷。苛求圓滿的人註定會失敗,所謂的圓滿也只不過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曾國藩一直用這個道理告誡自己,“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為此,他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求缺齋”,以警示自己萬事求缺,“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古訓:做人求拙,做事求缺

曾國藩相信風水,但他對風水的追求是“不求好地,但求平安”。他去世前把自己的墓地選在了長沙郊外的坪塘伏龍山,有一個好朋友勸他把陰宅選在東臺山,說那裡風水好。

曾國藩不願意,說那邊是“天子之地”,他不能去,還是選擇伏龍山好。後來東臺山那邊建了東臺書院,出了陳賡、譚政、黃公略,還有毛澤東。

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可是民國軍閥盜了他的墓,並破壞了他的屍骨,而“求缺”的曾國藩,不願葬在“天子之地”,他的墓反倒得到了保全。

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生前風光無限,死後卻都被掘墓,而曾國藩的墓挺過了民國,挺過了日本鬼子進中國,文革中“破四舊”,用炸藥也沒能把曾國藩的墓炸開。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曾國藩的墓又挺過了30多次盜墓,除了外部有些損耗,裡面的墓室和棺材安然無恙。

本文系儒風大家原創,轉載須註明

來源:儒風大家(ID:rufengdajia)

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