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赴“鴻門宴”,項羽不殺真是“不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較量

中國歷史 劉邦 項羽 項伯 中國古代史 東北太子 2018-12-10

劉邦生平中最為人知的事件,首推生動驚險的鴻門赴宴。對項羽近乎天真的勇莽,劉邦近乎狡黠的老練,我們無不留有深刻的印象。這裡不想複述故事的來龍去脈和生動場面,也不想作人物性格分析,只想以此為基點探討劉項二人的關係。

劉邦赴“鴻門宴”,項羽不殺真是“不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較量

劉邦初投項梁時,深受項梁器重,曾與項羽並肩出征,二人關係十分密切。項梁死後,二人共事懷王,並依照懷王吩咐,結為異姓兄弟,關係更為親密。正因如此,劉邦受命西征時,不是直接向西,而是首先向北出擊,以策應宋義、項羽同秦軍主力交戰。後來二人共同西征,進攻秦國,只是項羽在北路,劉邦在南路。由於劉邦比較講究政策,遇到的抵抗不那麼強大,搶先一步進入關中。

劉邦赴“鴻門宴”,項羽不殺真是“不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較量

劉邦不僅搶先入關,而且接受他人建議,採取據關把守,阻遏其他諸侯的舉措,意圖將項羽甩在關外,這也就等於剝奪了項羽進入政治中心的機會,而想由他主宰天下,這當然更不能令項羽容忍。於是,項羽進入關中後,才有發兵攻打劉邦的計劃,劉邦也才不得不忍辱負重地到鴻門向項羽謝罪,才上演了一出傳唱千古的傳奇大戲"鴻門宴"。

劉邦赴“鴻門宴”,項羽不殺真是“不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較量

鴻門位於臨潼縣東,在漢代所置新豐縣境內。這裡偏西十幾裡,是項羽大軍駐紮的戲;偏南二十餘里,是劉邦駐軍的霸上。當劉邦被迫赴宴之時,項羽的兵力遠超其數倍。而且項羽本人武勇過人,叱吒剽悍,以個人對個人,劉邦更不是對手,形勢明顯對劉邦不利。更可怕的是項羽接到劉邦部下的密告,準備向其發動進攻,而劉邦還矇在鼓裡,全然不知,毫無戒備。赴宴的前夕,劉邦還把項羽看作當年的夥伴,並未意識到自己的首先入關以及舉措不當,已經使二人關係發生根本的轉變,二人之間已是你死我活的敵對關係。不難設想,如果沒有幾乎是天賜的救星,張良的好友項伯,項羽果真揮師殺到,劉邦恐怕難逃身敗名裂的下場,歷史該會是另一番面貌了。

劉邦赴“鴻門宴”,項羽不殺真是“不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較量

歷史事實的奇巧之處,甚至比人們憑幻想編造的離奇故事還要令人驚歎。項伯為救張良,連夜通風報信,結果不但成為劉邦的耳目,令其得知項羽要發兵攻打自己的消息;而且成為劉邦的信使,在其未登門謝罪前先行為其在項羽面前說好話通融。據載,劉邦還與他結為兒女姻親,此事未見落實,但劉邦稱帝后感念舊恩,將其封為射陽侯,並賜姓為劉。在漢也許能算功臣,可是在項氏來說,實在是個內奸。對項氏是敗壞大事的反叛,對劉邦來說則實實在在是高懸頭頂的福星。

劉邦赴“鴻門宴”,項羽不殺真是“不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較量

由於項伯作了遊說,加上劉邦低聲下氣地賠禮道歉,項羽輕易地放過了劉邦,氣得范增幾乎要吐血。項羽卻真像大孩子般幼稚,不僅輕信劉邦的辯解,而且輕率地供出通風報信的曹無傷,丟掉了兵不血刃便除去勁敵的最佳時機。不過實事求是地說,項羽畢竟不是孩子,生性也並不仁慈,殺幾個人在他來說並非什麼難以決斷的事。他之所以放過劉邦,不僅豐於曾有舊情,也不僅在於同在懷王帳下稱臣,而在於從道義上講,並沒有擊殺劉邦的充分理由。沒有劉邦先行入關,他未必能那樣快地進入關中;劉邦沒有擅自做主地處理秦王子嬰和府庫財物,也沒有佔據秦宮,雖然他另有居心,但從表面說講成是等待項羽處理也能自圓其說;分兵攻秦時諸將曾與懷王定有誓約,此事天下共知,違背誓約已很被動,如果殺掉立有大功的劉邦更不好向天下交代。自然,政治鬥爭中對現實利害的考慮要勝過對身後名聲的擔憂,但輿論向背本身便是極現實的利益,想主宰天下的豪傑也不能不有所顧忌。藉口不足,可能是劉邦逃脫災難的重要原因。

劉邦赴“鴻門宴”,項羽不殺真是“不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較量

反之,劉邦則處心積慮地為自己辯解,想方設法地用情理約束項羽,以便保存自身。看上去他似乎有些卑躬屈膝,實際上處處佔據主動。如果說項羽準備發動進攻時,劉邦處於茫然狀態,那麼當劉邦主動去鴻門謝罪時,項羽轉而處於茫然無措的狀態了。項伯的預先進言,便提及兩點不該擊殺劉邦的理由:沛公不首先攻破關中,您能這麼容易來到這裡嗎?現在人家立有大功,擊殺人家是不義之舉。劉邦一見項羽,便既自謙又自辯地陳說道:我與將軍您齊心共力,並肩攻打秦國。將軍您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我事先根本未能料到自己竟然能首先攻進關中,擊破秦國,而且還能與將軍您在這裡見面。然而卻有無恥小人,在將軍您的面前說我的壞話,想叫我和將軍您發生隔閡。

劉邦赴“鴻門宴”,項羽不殺真是“不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較量

這一番表白,綿裡藏針,柔中帶剛,一方面洗刷了自己,甚而還提起舊情,另一方面又委婉地批評項羽,隱含之意是說其不該聽信小人之言,對自己有所懷疑。樊噲闖帳,更理直氣壯地為劉邦作了表白,而且以秦朝的濫加刑殺作為鋪襯,極力肯定沛公的勞苦功高,提出如斬殺有功之臣,便同秦朝的暴政沒有什麼區別了。這實際是用當時最為忌諱的罪名,咬住項羽,使其屈從輿論壓力,不敢加害劉邦。最後,劉邦又找藉口偷偷溜走,使項羽失去擒殺自己的良機,也使得項羽不便再發兵攻打自己,因為倆人的當面會見,已使出兵失去突然性。

劉邦赴“鴻門宴”,項羽不殺真是“不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較量

鴻門宴上的較量,其實不只是雙方形勢實力的較量,也不只是道義智謀的較量,更是一場人物性格的較量。比較起來,劉邦的老成圓熟,更適於政治鬥爭的要求。而項羽的性格缺陷,在於過分自信,總覺得旁人不敢也不堪與其對敵。為此,他總想堂堂正正地擊敗敵人,不願玩弄手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