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有氣魄的四首詞,你知道是哪四首嗎?一定背下來

中國歷史 周瑜 赤壁之戰 宋朝 岳飛 青梅煮酒論國學 2018-12-05

滿江紅

嶽 飛

中國歷史上最有氣魄的四首詞,你知道是哪四首嗎?一定背下來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賞析】

這是一首氣壯山河、傳誦千古的名篇。表現了作者大無畏的英雄氣慨,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岳飛率軍從襄陽出發北上,陸續收復了洛陽附近的一些州縣,前鋒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舉收復中原,直搗金國的老巢黃龍府(今吉林農安,金故都)之勢。但此時的宋高宗一心議和,命岳飛立即班師,岳飛不得已率軍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機,收復失地、洗雪靖康之恥的志向難以實現,在百感交集中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滿江紅》詞。生於北宋末年的岳飛,親眼目睹了華夏的山河破碎,國破家亡,他少年從軍,以“精忠報國”、“還我山河”的已任。轉站各地,艱苦鬥爭,為的是“收拾舊山河”。這首詞所抒寫的即是這種英雄氣。上片通過憑欄眺望,抒發為國殺敵立功的豪情,下片表達雪恥復分,重整乾坤的壯志。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了少年路雲和月,莫等灑、白了了少年頭,空悲切。“三十”兩句,自傷神州未復,勸人及時奮起,可為千古箴銘,而“八千里路”嚴峻激烈的復國征戰,尚露熱血之奮搏,遂以“莫等閒”自我激勵,實現其驅除胡虜,復我河山之壯志。

這首詞,代表了岳飛"精忠報國"的英雄之志,表現出一種浩然正氣、英雄氣質,表現了報國立功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讀了這首詞,使人體會,只有胸懷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寫出感人的詞句。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中國歷史上最有氣魄的四首詞,你知道是哪四首嗎?一定背下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賞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題中的赤壁,是黃州(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城外,長江北岸的一段紅色山崖。“懷古”,是古人寫詩詞常常採用的一個題目。在這類作品中,作者往往藉助歌詠歷史事蹟來抒發自己的感慨。這首詞就是蘇軾遊覽黃州赤壁想到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有所感觸而寫。其實,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吳三國爭雄,吳國名將周瑜聯合劉備,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軍的地方是另一個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縣西南的赤磯山。這裡詞人借懷古以抒懷抱,不一定拘泥於地點的確鑿。

懷古的重要一環,是怎樣把今和古聯繫起來。蘇軾望著波禱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古以來那些才華出眾的人物都已隨同時間流逝而消失,猶如被源源而來的浪濤從歷史上沖洗掉了一樣。於是,他用“浪淘盡”三個字,把眼前的長江和歷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聯繫起來,在這種自然而又形象的聯想中,表現他對歷史人物的懷念。大江即長江。這裡用“大江”,除去由於聲韻的要求外,也顯得更有氣魄。“千古”,指久遠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從江濤轉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來的戰爭遺蹟。“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故”,舊的。“壘[lěi]”,指營盤。“人道是”,據說是。“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歲就當了將軍,當時吳國人稱他為周郎。這三句詞說,在那古代營盤西邊,據說,就是三國時代周瑜打勝仗的赤壁。點出了赤壁的歷史意義,也為下片歌頌周瑜埋下了伏筆。那麼,作者當時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亂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嚇人的大浪頭,拍打著江岸,激起的浪花象無數堆耀眼的白雪。面對著這雄偉的景象,難怪作者要讚歎不已:既讚美這雄偉的大好河山,更讚美歷史上曾經在這裡叱吒風雲的無數英雄豪傑。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帶出了對古人的懷念。下片,就轉入對赤壁之戰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頌。蘇軾寫這首詞時,距離發生於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戰,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著幾百年前的往事,用“遙想”兩個字把我們引向了遙遠的過去。“公瑾[jǐn]”,周瑜的字。“小喬”,周瑜的妻,是當時著名的喬氏姊妹中的妹妹。詞中提到他們的婚事是為了突出周瑜年輕得意的神態。作者用“雄姿英發”來形容周瑜氣度雄偉、人才出眾。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著戎裝,手搖羽毛扇,頭戴著配有黑絲帶子的頭巾(綸[guān]巾),風度瀟灑,從容指揮,在說笑之間,輕而易舉地就把曹操水軍戰船燒成灰燼。“檣[qiáng]”,帆船上的桅杆。這裡用“檣櫓”代表曹軍的戰船。“羽扇綸巾”,寫出了周瑜的神態。“談笑間”,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檣櫓灰飛煙滅”,六個字就再現了一場歷史性的大戰。寥寥幾筆,顯示了作者藝術概括的才能;字裡行間,傾注了作者對周瑜的由衷讚賞。

對歷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對自己現實狀況的不滿。對比之下,四十七歲的蘇軾深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樣年紀輕輕就建立了卓著的功業而感嘆。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氣說:“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象他這樣,通過想象去經歷(神遊)那三國(故國)的赤壁之戰,人們大概會嘲笑他太富於感情,因而過早地有了花白頭髮(華髮)吧!自嘲之餘,一種看破紅塵的消極情緒油然而生。“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尊”,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爵[lèi]”,灑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覺得,人間不過象夢境一樣,不要徒然感嘆了,還是給江上的明月,獻上一杯酒,伴月痛飲吧!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雖然結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讚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構成了豪放的基調。

憶秦娥 婁山關

毛主席

中國歷史上最有氣魄的四首詞,你知道是哪四首嗎?一定背下來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賞析】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義會議開了三天,隨後紅軍就經婁山關北上四川,想和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會合。二月五日,毛主席當機力斷,決定放棄和張國燾會合的這一長征初始目標,回貴州攻打戰鬥力薄弱的黔軍。這是長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戰略轉折。彭德懷親自帶兵以急行軍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搶佔婁山關,接著幾天,又在婁山關周圍殲敵二個師,取得了自從慘敗湘江,損失一半人馬以來的長征途上的第一個大勝利。這首詞,應該是作於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毛主席這首《憶秦娥·婁山關》是他所有詩作中絕對第一流的作品,寫景狀物、抒發胸臆,堪當精品。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詩人自己對這首詩的解釋(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讀了郭沫若對這首詩的賞析後,將郭沫若的內容全部刪去,並以郭沫若的口氣在清樣的四邊空白處寫了一段對這首詩的註釋性文字):“我對於《婁山關》這首詞作過一番研究,初以為是寫一天的,後來又覺得不對,是在寫兩次的事,頭一闋一次,第二闋一次,我曾在廣州文藝座談會上發表了意見,主張後者(寫兩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寫一天),可是我錯了。這是作者告訴我的。1935年1月黨的遵義會議以後,紅軍第一次打婁山關,勝利了,企圖經過川南,渡江北上,進入川西,直取成都,擊滅劉湘,在川西建立根據地。但是事與願違,遇到了川軍的重重阻力。紅軍由婁山關一直向西,經過古藺古宋諸縣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個地方,叫做'雞鳴三省’,突然遇到了雲南軍隊的強大阻力,無法前進。中央政治局開了一個會,立即決定循原路反攻遵義,出敵不意打回馬槍,這是當年2月。在接近婁山關幾十華里的地點,清晨出發,還有月亮,午後二、三時到達婁山關,一戰攻克,消滅敵軍一個師,這時已近黃昏了。乘勝直追,夜戰遵義,又消滅敵軍一個師。此役共消滅敵軍兩個師,重佔遵義。詞是後來追寫的,那天走了一百多華里,指揮作戰,哪有時間去哼詞呢?南方有好多個省,冬天無雪,或多年無雪,而只下霜,長空有雁,曉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雲貴川諸省,就是這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兩句,據作者說,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一到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為頗為成功的這兩句話。由此看來,我在廣州座談會上所說的一段話,竟是錯了。解詩之難,由此可見。”

這首詩慷慨悲烈、雄沉壯闊,從內到外描寫了紅軍“風蕭蕭兮易水寒”般的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這一節情景。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領導,黨中央和紅軍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開始了漫長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此詩所寫的就是當年2月26日紅軍先銳重佔婁山關後,毛主席及中央領導機關跟進途中經過婁山關時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釋的情況:“詞是後來追寫的……”毛主席追憶了當時的風物及心情。

此詩上半闋,一開始三個字“西風烈”,悲聲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劃破寒空,直上雲天。其中尤其這個“烈”字,讓人讀來不禁淚雨磅沱,猶如置身凜冽的西風之中聳然動容,憑添悲壯。

接著第二句,悽婉悠長的景緻出現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後(第二句)慢,在鮮明的對比中產生迴腸蕩氣之感。長空浩大無涯,大雁哀涼清幽,“霜晨月”雖讀上去是三字一頓,但這個畫面可以剖成三個字組成的意境,一幅曉月寒霜圖,而在圖中美麗的大雁也為這美麗晨景感動得如歌如泣了。就在這霜、晨、月(有意分開,讓我們細細品一品這三個字本身的美)中,在肅殺的西風及大雁的悽聲中,在聲、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場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馬蹄與嗚咽的軍號聲遠近唱和,起伏迭蕩,在山間迴環向前。前面三行已層層鋪開了這樣一個悲烈的風景,就在這霜華滿地,殘月當空的風景中,紅軍的長征壯懷激烈猶如易水之寒。詩人僅用“馬蹄”“喇叭”代表紅軍,又用“碎”與“咽”形容心境,用字凝鍊、準確、優美,情景相得益彰。整個上半闋一氣讀到此處不由得立馬想到稼軒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斷鴻聲裡,憂愁風雨中:“倩何人,換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稼軒這幾行千古絕唱在毛澤東的這首詩尤其上半闋得到了完美的應和,可堪英雄蒼涼之氣難分伯仲。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話也說明當時這種一代英雄蒼涼之心境:“萬里長征,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長征》、《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等七首詩),反映了這一種心情。”

下半闋上來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淒厲悲壯,豪氣再升,一筆宕開,並不寫攻佔婁山關激烈的戰鬥,而是指明即便關山漫漫,長路艱險,但已定下從頭做起。因當時確立毛主席為最高軍事統帥的遵義會議已經於1月召開,在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結束了王明的錯誤路線,選舉了毛主席為政治局常委,並確立了他和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實際上確定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是在這樣的當口,詩人毛澤東在上半闋正視了紅軍的現實處境,但在下半闋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氣以及對獲勝的信心。所以這二句雖表面寫實,卻的確有象徵意義,詩人感到即便過去遭過一些失敗,但可以“從頭越”。“從頭越”這三個字凝結了多少內心的奮發突破之情。“真如鐵”這個“鐵”字用得極妙,讓人有超現實之感。

最後二行讓人有一種彷彿親眼見到詩人佇立於婁山關之巔,遙望萬里祖國壯麗江山之英姿。

他看見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陽,畫卷之美正符合蒼涼沉雄的大寫意之境界,而這種大寫意之境界正是漢風眾美之中一類。李白《憶秦娥》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曰:“寥寥八字,遂關千年登臨口。”而毛主席這最後二行博大蒼茫之氣與李白有同氣相呼應之感,同時毛主席這二行還更多一些英雄之氣與壯麗之氣。

沁園春 雪

毛主席

中國歷史上最有氣魄的四首詞,你知道是哪四首嗎?一定背下來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賞析】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主席從延安飛重慶,同國民黨進行了十三天的談判。其間柳亞子屢有詩贈毛,十月七日,毛書此詞回贈。隨即發表重慶《新華日報》上,轟動一時。

毛主席的《沁園春·雪》被公認為我國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詩詞作品。這一點,與作者在政治上的巨大成就無關。本詞盡顯作者前無古人的巨大胸懷與氣魄,具有不可抗拒的藝術感染力,任誰讀了都會不自覺地生出臣服之意來。

在這首詞中,毛主席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優美的江山常引來各種政治力量的爭奪,其中不乏成功者。但他們還稱不上“風流人物”。真正的風流人物,他不應該僅僅懂得爭奪江山,而更應懂得如何去建設江山,使之更加美麗富饒!

願為江山添磚加瓦、增添秀色的偉大胸懷,正是本詞冠絕古今的焦點所在。但非常可惜的是,國內相當一部分文學研究者並未將這種意味闡發出來,而別眼於對“文采”——文學成就、文化貢獻的敘說。這是一種遺憾。

其實,本詞“爭奪江山、增之嬌色”的主旨並不難理解——“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句中,與“江山”相關的三個關鍵詞是嬌、英雄與折腰,英雄者莫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古代帝王,折腰便是爭奪。而爭奪江山與文學成就、文化貢獻無關,那麼“惜”從何來?這樣,我們就只有一個解釋:惜“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們並未使江山增色!

詞中“封”含有封凍、固化、主宰之韻味,則上闋有“美麗風光是冰雪妝扮出來的”之意。銀、蠟,指白色。原,意為大地。原馳蠟象,直譯為“大地上奔跑著白色的大象”。欲,意為幾乎、快要,如“路上行人慾斷魂”。“欲與天公試比高”是後置定語,修飾山、原,意為“能跟老天比高的”。須,意為只有;妖嬈,意為美麗撩人;整句直譯是“只有等到晴天,陽光灑落在為雪所覆蓋的大地上,你才能發現更加美麗的景象。”

下闋中,競,意為競爭。“折腰”是動詞,意為崇拜,可引申為“因崇拜而生的行動”——讚美、爭奪、建設等。惜,意為可惜、有不足之處。文采、風騷,表面義為與“武力”爭奪同一層面的文化貢獻,實際義為與武力“爭奪”同一層面的建設。俱,意為都。往,意為過去了。“風流人物”,直譯為成功人士,此處指懂得如何建設江山的政治力量(作者注:“風流人物”,指人民群眾)。

本詞作於1936年2月,即紅軍擺脫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長征到達陝北後不久,初發表於1945年國共重慶談判期間《新民報晚刊》和《大公報》上。重慶談判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執政問題。於是,當這首笑傲史上明君大帝、敘說共產黨人以建設江山為己任並能建設好江山、顯示出強大信心的千古名詞發表以後,即獲好評如潮,重慶上下轟動不已,大江南北爭相傳誦,一時間,竟造就一派洛陽紙貴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在白區社會各界人士心中分量驟然提升。這令蔣委員長大為憤怒,調動了幾十個御用文人作詞“圍攻”。可惜他的那些御用文人們,修養上過分著眼於個人得失,缺少為江山增添秀色的胸懷情操,文字裡只夠吟些春花秋月,於是這場“圍攻”也就只能草草地落敗收場了。

本詞有三大亮點。

一是為江山增添秀色的胸懷情操,上面說過不再贅述。

二是笑傲王侯的氣魄與樂觀主義精神。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是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但都有其不足處。秦始皇統一中國,改制設郡、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作出巨大的歷史貢獻,但建設阿房宮、橫徵暴斂,此其不足。漢武帝勵精圖治,抗擊蒙古外敵,樹立強漢聲威,功勞巨大,但也因此激化了社會矛盾,以至後來有八王之亂,此其不足。唐太宗殺弟逼父而登基,宋太祖未能改變徹底中國的分裂局面,成吉思汗更是隻有暴力征服而無建設江山的舉動,這些都是他們的侷限所在。本詞通過對這些明君大帝的“惜”,很好地表現了共產黨人的巨大氣魄與樂觀主義精神,為世人傳誦。

三是駕馭文字的能力。《沁園春》是最具挑戰的詞牌,其格律中有排律要求,如這首詞中“長城內外,惟餘莽莽”與“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對仗,“秦皇漢武,略輸文采”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對仗。韻律與對仗句式,凸顯了作者強大的文字駕馭能力,也凸顯了其自豪感與樂觀主義精神。

願為江山添磚加瓦增添秀色的偉大胸懷、笑傲王侯的氣魄、史上最強的樂觀精神,以及超強的駕馭文字能力,共同凝就了這首千古絕唱《沁園春·雪》!

圖文均來自網絡 涉及版權 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