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題序給族譜宗親增光添彩

族譜在郴州乃至全國各地廣為流傳,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族譜)之一,而名人在卷首題序更是韻色不少,起到了提高本族威望,增強本族榮譽感的作用。

族譜屬珍貴的人文資料,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它是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蹟的書。就其內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蹟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並撰有《世本·帝系篇》。自魏晉以後,譜牒之學大盛,一些士族門官都以此互為誇耀。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歷史上傳世的族譜幾乎喪失殆盡,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流傳至今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

名人題序給族譜宗親增光添彩

圖一、帶木箱裝的一套完整何氏族譜

族譜也稱為家譜、宗譜、族譜、世譜、統譜、支譜、祖譜、合譜、聯宗譜、譜傳、淵源錄、源流考、家譜彙編等,名目繁多。譜序的卷首一般都有一篇至數篇的序文,它是家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之一。譜序包括新序、舊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語、目錄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關於本族的記述。為了給家族增光添彩,修譜時,除了請本族地位名望最高的人撰文外,還想方設法邀請鄉賢名流,名門望族,在職高官撰文。近年來閱覽和收藏了桂陽幾個姓氏家族族譜,多數族譜均有名人撰文題序,現略敘幾姓族譜,窺一斑而知全豹。

曾國藩給桂陽溪裡魏家魏氏族譜撰序

名人題序給族譜宗親增光添彩

圖二、桂陽溪裡魏家族譜

名人題序給族譜宗親增光添彩

圖三、咸豐九年曾國藩為溪裡魏家修譜寫的序言

名人題序給族譜宗親增光添彩

圖四、咸豐九年曾國藩為溪裡魏家修譜寫的序言落款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曾國藩先後晉升為兩江總督、直隸總督,詔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侯”,授“英武殿大學士”,升“光祿大夫”,諡稱“曾文正公”。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他一生勤奮好學,步入仕途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創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蹟。他推崇儒家學說,以天下為己任、克己勤政,為挽救風雨飄搖的晚清帝國,曾國藩一生追求修身、齊家、平天下。成為後世之師,毛澤東、蔣介石在“軍事謀略”、“為官治國”方面都敬佩和效仿他。毛澤東評價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曾氏足為吾人之師資矣。可見曾國藩的影響力有多大。

曾國藩為什麼會給桂陽溪裡魏家族譜寫序呢?因為魏家有一位曾國藩麾下晚清湘軍名將魏喻義,魏喻義(1822~1902)名璠,號質齋,咸豐中,會黨禍亂桂陽州,魏喻義組織州南鄉團,結營自保,始創營勇,因其號“質齋”,名曰“質字營”,旋以功升主簿,九年(1859)四月,於州境之花園堡大敗石達開,以知縣歸部選用,並加同知銜。八月以大敗石達開於道州、寶慶,楚疆次第肅清升同知。十月復以剿辦粵西回竄股匪擢知府。同治元年(1862),奉調入浙江剿辦太平軍,十一月率部克復嚴州,奉旨署嚴州知府,並賞加振勇巴圖魯名號。二年(1863)擢浙江溫處道,並加按察使銜。

曾國藩在文中對魏喻義讚賞有加,咸豐三年時曾國藩奉皇帝的命令召集湖湘豪傑討伐太平天國亂軍,在與幾位湘軍將領談論天下事時,魏喻義娓娓道來一些軍事策略,並上書用兵計謀,運籌帷幄取得了勝利,曾國藩很欣賞魏喻義的軍事才能。之後幾年魏喻義率領他創辦的質齋營追隨曾國藩去武漢平亂,他感嘆到,只要大家團結一條心,不管是秀才還是平民百姓都能壯山河,爭光日月,創造偉業。今天質齋營一呼百應都是溪裡魏家的人,他們雖然是戴著蓑笠耕地的農民,一旦需要也能拿起武器,同仇敵愾。在奉命支援浙江戰事時,恰逢魏喻義的老家修譜,並寄來牒書請曾國藩寫序。他看後孝弟之心油然而生,他認為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做人的原則,於是欣然為溪裡魏氏續修譜序,成為一段佳話,流傳後世。

劉澍覃 清咸豐癸丑科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為宋氏宗譜撰文

名人題序給族譜宗親增光添彩

圖五、桂陽縣歐陽海鎮沙溪村宋氏宗譜

名人題序給族譜宗親增光添彩

圖六、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劉澍覃為宋氏宗譜撰文

劉澍覃,字鏡清,桂陽北關人氏。師從州城大儒曹德贊,咸豐癸丑科(1853年)金榜題名,朝考一等,選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署尤溪縣知縣,後任汀州府同知。不久丁憂歸鄉,終老桂陽北關。

沙溪村,村前有一條小溪,水裡面有許多非常細碎的石粒,水清轍見底,故名。村域位於歐陽海鎮西北部,東鄰兩灣村,南與坦溪村、下山村毗鄰,西接蓮塘鎮白泥田村,北與大乘村接壤,距鎮政府3公里。

劉澍覃請假回桂陽探親,到老家歐陽海鎮坦溪劉家村看望祖輩族親時,在筵席上聽說沙溪的外祖父村裡修宋氏家譜感到特別高興,並賦此短文表示祝賀。內容大意是;宋氏修譜,應該追根尋源,樹有根,水有源,人有血脈宗親。我沒有忘記外祖父他們那先天賦予的始終保持做人的道德準則,嚴於律己,謹慎做人。充滿正義感,助人為樂。相互友愛,相互包容,仁愛友善,和諧相處。留下了好口碑,得到了群眾的稱讚。所以要記於族譜,以弘揚傳承美德。

兵部侍郎,浙江、山東巡撫陳士傑為宋氏宗譜撰文

名人題序給族譜宗親增光添彩

圖七、陳士傑為宋氏宗譜撰宋公顯廉祠記

陳士傑(1825-1893) 字雋丞。桂陽泗洲寨人。道光五年(1825)生。早歲讀書,衡州府院試獲秀才,入嶽麓書院。二十九年以拔貢生選取戶部七品京官。歷任兵部侍郎,浙江巡撫、山東巡撫,是著名的湘軍首領。1886年,陳士傑從山東任上告老回桂陽後,做了許多善事:創建了“龍潭書院”(現桂陽一中);在泗州附近建“塔峰書院”,曾國藩、彭玉麟、左宗棠為之題字;還在餘田附近建有“鑑湖書院”,現在鑑湖書院還保持原來的基本原樣,大門上面的木匾“鑑湖書院”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就是陳士傑親書。為桂陽的地方平安和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咸豐十一年(1861年)陳士傑給桂陽縣歐陽海鎮沙溪村宋氏宗譜撰寫的宋公顯廉祠記,大意是;原來我們鄉里有專門負責採買稻穀和催交公糧的官府專辦人員,這個人很奸詐,他欺壓百姓,損人利己,害得鄉親們苦不堪言。宋公顯廉挺身而出,正氣凜然,為民除害,將這個官府人員打死。並向他的上級官府告狀,官府不予理會,把宋公顯廉關進監獄,戴上腳鐐手銬。家裡人不服向縣府、州府一直告狀,幾年來家裡及族人資助的錢用完了,也無濟於事,最後宋公死於獄中。宋公的義舉給鄉親們帶來了平安和歡樂,可是卻害苦了宋公家人,至使人財兩空。今年農曆十一月,族人商議決定為宋公建一個祠堂,紀念他的功勞、公德和懲惡揚善、捨生取義的俠士之風。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為桂陽榜山何氏修譜撰文

名人題序給族譜宗親增光添彩

圖八、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為桂陽榜山何氏修譜撰文

何應欽(1890.4.2-1987.10.21),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字敬之,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人。一生歷任黃埔軍校總教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國防部部長、行政院院長等政府要職。黃埔軍校校旗設計者,中華民國國徽設計者。

何應欽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給“桂陽榜山何氏續修族譜序”中追根尋源,談到何氏自婺州南遷桂陽近700年,傳二十三世,長期以來經常遭到流寇騷擾搶劫,那些魁梧勇敢有奇才的祖先們,給予來犯者有力反擊,保存了祖產,繁衍生息成為了湘南望族。今年萬四公之嗣孫漢緯,榜山萬三公之嗣孫宋渭等邀請我為續修譜牒寫序,看到桂陽何氏家族人丁興旺,我炎黃子孫所住之地婁經異族侵擾達數十年,修譜幾百年來根基已經很牢固,現在風平浪靜,和諧相聚,都是因為遵守族譜族規,提高了民族意識素養所產生的效果。

民國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為桂陽榜山何氏修譜撰文

名人題序給族譜宗親增光添彩

圖九、桂陽榜山何氏續修族譜序

名人題序給族譜宗親增光添彩

圖十、民國湖南省政府主席醴陵何鍵敬序

何鍵(1887—1956),字芸樵。湖南醴陵人,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執行委員,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是民國時期督湘時間最長的一個湖南本省籍人士,所以人稱何為“湖南王”。

何鍵在給桂陽榜山何氏續修族譜序中說明了桂陽何氏的源流;桂陽何氏源出廬江(隸屬安徽省合肥市),其子孫帶著族譜從婺州遷居到了桂陽。老大何萬一居桂陽城南十五里遠的車田;何萬四居桂陽城西大湊山麓(桂陽寶山嶺下),為西門何氏。何萬三則居在桂陽城南二十里之榜山,是何氏的分支。由於多年沒有修譜,宗親沒有交往,在路上遇見都形同路人,所以桂陽何氏急需要修譜。並在文中引用了孟子的經典語言;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也要尊敬其他人家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也要愛護其他人家的小孩。講敘了做人的原則和品德。因為宗親輩分不清,族人互相不認識,雖然很近也如同很遠,就是族親也生疏了。桂陽西門榜山何氏家族代表漢緯等請我寫序,很樂意把這些宗親聯繫起來,天下何氏一家親,特寫了這個序,對修譜表示讚揚。

名人題序,成為宗族的榮耀,起到激勵和鞭策的作用,更是族人的楷模。我們保留族譜,作為老百姓歷史記錄的保存史料。也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修譜可以確定自己的身份、源流。建立起社會秩序,使社會和諧,讓人有歸屬感,榮譽感,是一種精神和血緣的延伸及文化傳承,更是一種民族強興的源泉。


文章作者:池福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