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總督的頂戴與腦袋:劉坤一憤然抗旨,說了句大逆不道的話

中國歷史 劉坤一 張謇 中國近代史 清朝 兔大聖公社 2018-11-28

晚清拾遺錄(三十六):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光緒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這是清廷正式對聯軍“宣戰”的第二天。以盛懷宣為首的一群紅頂買辦,集合在盛宅的客廳內,清朝歷史上石破天驚的“東南互保”悄然上演。這場決定半壁江山命運的籌劃,東南督撫中最具權柄的三巨頭李鴻章、劉坤一以及張之洞三人,兩江總督劉坤一以及兩廣總督李鴻章都派來了私人代表,他們是能夠代表李鴻章的盛懷宣,以及代表劉坤一的張謇。張謇在甲午年殿試奪魁,堪稱“狀元及第,雖將兵十萬,凱歌榮旋,獻捷太廟,其榮不可及也”。但是隨著老師翁同龢被革職,本應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張謇開始認清,頂戴在晚清宦海是不可靠的,廟堂之上的風向難以捉摸,只有銀子才有沉甸甸的踏實感。

兩江總督的頂戴與腦袋:劉坤一憤然抗旨,說了句大逆不道的話

清朝官商與洋人

其後,張謇轉投入兩江總督劉坤一的帳下,開始了實業興產之路。隨著庚子之亂在北方愈演愈烈,一句話“誰砸了他的生意,誰就是他的敵人”,事業蒸蒸日上的張謇自然不答應。在盛懷宣家的客廳裡慷慨激昂籌備東南互保,叫板中樞義憤填膺,張謇是有充分理由的,之前為了遊說南方各省官員,他已奔波數日,最主要的成果是獲得了劉坤一的首肯。而且,張謇足夠了解他所託庇的兩江總督劉坤一,這位夾雜著文人、官吏以及武夫臉譜的晚清三朝老臣,被稱為“唯一有氣節和道德勇氣的最後一位文人士大夫”

兩江總督的頂戴與腦袋:劉坤一憤然抗旨,說了句大逆不道的話

張謇

晚清朝野上下對劉坤一亦多有讚美之詞,其中“孤高自清”絕對不算過分。在只知道“多磕頭、少說話”的晚清宦海,劉坤一不愧是一個有主見和膽量的名臣。戊戌變法早期,儘管光緒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已經明確支持變法,劉坤一仍然不惜以下犯上,堅決反對康有為等人籌備變法。這一舉動無疑於往槍口上撞,這位在宦海舉足輕重的兩江總督,甚至連謀反的實力都具備,卻如此沒有“眼力見”,光緒痛斥他的數封“上諭”迅速傳遍內外,文武百官都認為這位總督大人的頂戴甚至是腦袋,都有可能不保。

兩江總督的頂戴與腦袋:劉坤一憤然抗旨,說了句大逆不道的話

劉坤一

然而沒過幾個月,維新變法被慈禧太后緊急踩了剎車,光緒還沒得來及給劉坤一“應有的懲罰”,自己反而被囚瀛臺,慈禧太后重新執韁大清。這時群臣好像又發現“薑還是老的辣”,劉坤一是更早地押寶成功,只需要等待厚賞即可,沒想到群臣再次猜錯了。劉坤一又給慈禧上了一份奏摺,其中“若廢立之事,則兩江士民,必起義憤”以及“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劉坤一的意思再明顯不過,光緒想變法沒有錯,自己反對的是康有為等人的步子邁得太大,擺明了是觸摸慈禧的逆鱗,拿兩江總督的頂戴以及自己的腦袋不當回事。慈禧的惱火可想而知,迫於李鴻章與張之洞等人的壓力才沒有動手,她也深知劉坤一“堅毅之操,老練之識,不愧古大臣之風”,所以才有“夙為太后倚信”

兩江總督的頂戴與腦袋:劉坤一憤然抗旨,說了句大逆不道的話

慈禧

作為晚清歷經三朝的老臣,劉坤一對於太后的手腕與魄力也再清楚不過,所以當張謇登門為“東南互保”之事徵求其意見,劉坤一猶豫不決,更因為他的手裡還有慈禧太后發來的一封電報,關於其不願北上勤王,覆電中有一句“南北相倚,不可歧貳”,這是在敲打和警告他不可有二心。劉坤一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忠與叛,最終他向張謇表示了他的支持態度,至於慈禧太后的警告,他對張謇指著自己的腦袋說:“我這顆頭姓劉!”這位憤然抗旨的兩江總督,關於自己的腦袋和頂戴,說出這一句在晚清宦海大逆不道的話,從“磕頭如搗蒜”中的自我覺醒,絕對比李鴻章的“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更酣暢淋漓,這種風骨與格局,足以令晚清宦海為之汗顏。

參考資料:《庚子拳變始末記》、《景善日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