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資治通鑑》:知恥而後勇的秦孝公與志大才疏的魏惠王

《資治通鑑》共294卷,到昨天為止,我們已經讀完了第一卷,時光悄無聲息地來到了周顯王時期,從這個時期開始,《資治通鑑》進入第二卷。

周顯王五年,秦獻公敗三晉之師於石門,暫首六萬。王賜以黼黻之服。

細讀《資治通鑑》:知恥而後勇的秦孝公與志大才疏的魏惠王

(《大秦帝國》裡的秦獻公)

這一年,秦獻公打敗了三晉聯軍,打敗他們的地方在哪兒呢,在石門,石門距離當時的秦國首府櫟陽(就是現在的臨潼縣)只有四十公里,也就是說,三晉軍隊幾乎要滅掉秦國了,秦獻公才終於打敗了他們,這一勝,秦獻公發了狠,一次性地殺了6萬人。這可不是個小數字,可是,周天子幹了點啥呢,他賜了一件漂亮的衣服給秦獻公。很奇怪,是表揚、鼓勵,還是安撫,不知道。

我們都知道秦最後橫掃六國,統一了天下,但他是從哪一年開始強盛的呢?恐怕要從秦獻公石門這一役算起。

兩年之後,周顯五七年,秦獻公薨,他的兒子孝公繼位,這個時候,秦孝公已經21歲了。

細讀《資治通鑑》:知恥而後勇的秦孝公與志大才疏的魏惠王

(影視劇裡的秦孝公)

21歲的秦孝公站在國內四下一望,當時的天下可真夠亂的:

是時河、山以東強國六,淮、泗之間小國十餘,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擯斥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於是孝公發憤,佈德修政,欲以強秦。

這個時候黃河、崤山以東有六個強國,淮河、泗水流域十幾個小國林立,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魏國築有一道長城,從鄭縣沿著洛水直到上郡;楚國自漢中向南佔有巴郡、黔中等地。各國都把秦國當作未開化的夷族,予以鄙視,不準參加中原各諸侯國的會議盟誓。目睹此情,秦孝公決心發憤圖強,整頓國家,修明政治,讓秦國強大起來。心裡不是滋味啊,大家有啥事兒,開個會啊什麼的,認為秦國是夷翟,不帶你玩。有志向的秦孝公要行動了。

第二年,秦孝公就下旨,回顧了一下自己的列祖列宗,壞祖先與好祖先說了個遍,總之,我要富國強兵了,大家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於是衛公孫鞅聞是令下,乃西入秦。

誰出好主意讓秦國強大的,我封他大官,給他分享土地。這時候有個公孫鞅聽到這個消息,於是來到了秦國,就是後來我們經常說的商鞅,商鞅從哪兒來呢,就是從那個志大才疏的魏惠王手裡跑出來的人才。

魏國真是盛產改革家啊,不過,魏國也盛產不會用人的國君。魏武侯魏擊時跑出來個吳起,跑到楚國實行變法,楚國大強,他兒子魏惠王時又跑出來個商鞅,跑到秦國實行變法,直接導致秦國統一了六國。

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我們後面再說,我們先看商鞅是如何從魏國出來的。

公孫鞅者,衛之庶孫也,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病,魏惠王往問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柰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願君舉國而聽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

細讀《資治通鑑》:知恥而後勇的秦孝公與志大才疏的魏惠王

(影視劇中的公叔痤)

公孫鞅,這是商鞅的本名,他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他後來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後人才稱他為商鞅,所謂的公孫鞅,一般是這樣的,父親是國君的,就叫公子,爺爺是國君的,就叫公孫,因此,從這裡看,商鞅是國君的孫子,只不過他不是國君的嫡子所生罷了)。這位從小就喜歡法律法令,是國內的法學鉅子,暫時在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知道他的才能。只是還沒有來得及向魏惠王推薦他,公叔痤就一病不起了。魏惠王前來看望公叔痤,問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國家大事如何來處置?”公叔痤說:“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職的公孫鞅,年紀雖輕,卻有奇才,希望國君把國家交給他來治理!”魏惠王聽罷默然不語。公叔痤又說:“如果國君您不採納我的建議而重用公孫鞅,那就要殺掉他,不要讓他到別的國家去。”魏惠王許諾後告辭而去。

答應歸答應,魏惠王並沒有打算這樣做,他從公叔痤家裡出來,轉臉就認為公叔痤是病糊塗了,一會讓我重用,一會讓我殺了,這不是糊塗了是啥。

不過,公叔痤也很有意思。他送走了魏惠王,就喊公孫鞅過來,跟他說:“吾先君而後臣,故先為君謀,後以告子。子必速行矣!”(論直來直去,誰比得了咱公叔痤!)我必須以國家利益為主啊,所以,先跟魏王說不用你就要殺了你。我現在把這些告訴你,你趕快逃走吧。

商鞅真是個透徹人,他並不急著逃走,他說:“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主人既不能聽你的話重用我,也就不會聽你的話殺了我。他算是摸透了魏惠王的心思。他在公叔痤家裡一直呆到埋葬完了公叔痤才離開,這一去,宏圖大展。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