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治世方,處亂世圓——李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避免殺身之禍

中國歷史 李世勣 武則天 唐太宗 綠草原 2017-06-08

處治世方,處亂世圓——李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避免殺身之禍

李勣是唐代初年的大將,原名徐世勣,曹州離狐(今山東省東明縣)人,為人機巧,行事謹慎。他參加過瓦崗軍,失敗後投奔唐朝,因功受到李淵和李世民的賞識,賜姓李,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而改單名“勣”,為大唐凌煙閣二十四開國功臣之一。

唐太宗死後,唐高宗李治繼位,李勣任司空之職,為高宗的輔政大臣。一天議政時,唐高宗說想立太子,便向大臣們徵求意見。

唐高宗的正妻王皇后沒有兒子,妃子武媚娘(武則天)卻有,他就想廢掉王皇后,立武媚娘為皇后。對此,尚書右僕射褚遂良提議說:“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為陛下娶的,先帝臨終前拉住陛下的手對大臣們說:‘我的好兒子好媳婦,現在託付給你們了。’臣聽到過這話,至今如在耳畔,沒有聽說王皇后有什麼過錯,怎麼能輕易將她廢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變更皇后,懇請好好選擇天下的望族,何必要選武氏呢?武氏曾經跟隨過先帝。這是眾所周知的,天下眾人的耳目,怎麼能遮擋得住呢?”

韓瑗、來濟等大臣也上書李治,力主不選武媚娘,但唐高宗也聽不進去。

後來,唐高宗問李勣的看法,李勣心想若在這個關鍵時刻超越自己本分發表意見,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廢立皇后成功與否,都與性命有關。同意廢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將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廢除王皇后,如果武媚娘被選中,無疑是自投羅網,而即便武媚娘不被選中,以她在高宗面前的受寵程度而言,自己若說不利於她的話,日後遲早會吃上大虧的。

左思右想,李勣都認為不能發表有利於任何一個人的意見,就含糊其辭地對高宗說:“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麼必要問外人呢?”

唐高宗聽了這話便下定決心,將褚遂良降職為潭州都督,馬上廢除王皇后和肖淑妃,下令將武媚娘立為皇后。

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後,任用大臣許敬宗排斥打擊不同意擁立她為皇后的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貶逐,或者被誅殺。李勣卻因為應付巧妙,避免了禍及自身,並且受到重用,負責審理長孫無忌等人的案子。

李勣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含糊其辭的回答,避免了殺身之禍,可謂方圓處世之高手。

【智慧點撥】

面對不同的環境和事物,需要善於觀察變通,才能做到在任何情況下不倒不敗。雖然表面上這樣做違背內心內心的原則,可在特殊情況下,也只能先自保,才發展。實則是緩兵之計。

如果沒有自己的原則,隨意善變為了迎奉現實,也就成了人人唾棄的小人了。要知道,大智慧大忍耐與小計倆小花招,性質完全不同。

【引申名言】

處治世宜方,處亂世當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明)洪應明《菜根譚》

【名言釋義】

當世事清明太平時,要嚴正剛直;當世事紛亂時,要圓滑善變;當世事大變行將敗亡時,一方面要嚴正剛直,一方面要圓滑善變。

【名言智慧】

這是古代知識分子待人處世的一種典型方式,這和他們的從政觀有關。太平盛世有明君賢相為政,能採納善言表彰善行,所實行的是大公無私的善政,所以一個人的言行即使剛直嚴正,也本會受到任何政治迫害。反之,假如是處於昏君奸臣當政的亂世,言行就必須儘量圓滑,否則就有招致殺身之禍的危險。從政如此,待人同樣。這種待人處世的方式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一個人不能抱著滿腔熱情,懷著赤子之心卻不顧實際環境,不看周圍大眾的水平而自顧自地施展抱負,在待人處事的方式上一成不變,如果這樣的結果將非撞一鼻子灰而於事無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