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子孫是怎樣自相殘殺的?

司馬懿的子孫是怎樣自相殘殺的?

作者|賴正直

本文系時拾史事原創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

三國後傳:——八王之亂(1)汝南王

汝南王司馬亮(?-291),字子翼,司馬懿第四子,司馬昭的異母弟(司馬昭生母為司馬懿正妻張春華,司馬亮生母為伏夫人)。通常在說八王之亂時,都是把汝南王司馬亮列為八王之首。這其實很冤枉,因為司馬亮對八王之亂並沒有直接的責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他只是一個被動的受害者而已。《晉書·汝南王傳》稱司馬亮“少清警有才用”,恐怕是溢美之詞。從司馬亮歷來的表現來說,他實在是一個資質平庸的人,根本沒有乃父乃兄的才略和眼界,說他是八王之首,甚至有點抬舉他了。

將就著看看這樣的畫像吧

司馬懿的子孫是怎樣自相殘殺的?

在曹魏時期,司馬亮就已經歷任散騎侍郎、東中郎將,先後封為萬歲亭侯、廣陽鄉侯,這當然是靠父兄的後臺,要是在曹操時代估計他一輩子也當不到這個位置。高貴鄉公曹髦在位期間,淮南發生諸葛誕之亂,司馬亮也參加了征討,本來司馬氏一方是佔盡了絕對優勢的,可司馬亮偏偏打敗仗,也難怪司馬昭生氣,免掉了他的官職。不過,司馬亮畢竟是司馬昭的親弟弟,所以他很快就恢復並提升了官職,拜左將軍,加散騎常侍、假節,出監豫州諸軍事,又改封祁陽伯,轉鎮西將軍。晉武帝司馬炎即位稱帝后,封他為扶風王、持節、都督關中雍涼諸軍事。

這麼大的官職顯然超出了司馬亮能夠勝任的範圍。司馬亮在關中時,發生了秦州刺史胡烈為羌人所殺的事件,司馬亮派將軍劉旗前往救援,兵敗。司馬亮作為地方軍政長官,當然是負有領導責任的,但朝廷顧忌他的身份,沒有打算處分他,只是決定劉旗當斬。此時司馬亮應額手稱慶才對,然而他卻得寸進尺,上書為劉旗出頭,請求免罪。結果晉武帝很不高興,下了個詔書說:“今若罪不在旗,當有所在。”意思是說,如果劉旗無罪,那誰有罪呢?這是對司馬亮很不滿的說法。結果,劉旗的命沒保住,司馬亮自己的官職也丟了。司馬亮的不智之舉,可謂是畫蛇添足,偷雞不成蝕把米。好在他後臺夠硬,很快就復職,拜為撫軍將軍,勳寵依然。

後來,太皇太妃伏氏(司馬懿的側室、司馬亮的生母、司馬炎的庶祖母)有病,在洛水邊上舉行祓禊的儀式,司馬亮乾得很賣力,跟琅琊王司馬伷、汝陰王司馬駿等幾個同胞兄弟一起持節鼓吹,“震耀洛濱”。晉武帝看見了很高興,說:“伏妃可謂富貴矣。”司馬氏一向自我標榜孝道,晉武帝對司馬亮表現出來的“孝”很滿意,司馬亮在當年就進號衛將軍,加侍中。

《勺園祓禊圖》局部 | 北京大學圖書館

司馬懿的子孫是怎樣自相殘殺的?

當時司馬氏人丁興旺,司馬亮年紀較長,又以“孝”聞名,晉武帝以司馬亮為“宗師”,督訓宗室皇族。兩年後,司馬亮徙封汝南王,出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開府、假節。又徵為侍中、撫軍大將軍、領後軍將軍,統冠軍、步兵、射聲、長水等營,又遷為太尉、錄尚書事、領太子少傅、侍中。

冠軍、步兵、射聲、長水等營,是當時禁軍的主力,司馬亮統帥這些營兵,意味著掌握了京城的控制權,這是在關鍵時刻足以把握局勢發展的重大權力。但是,對於平庸的司馬亮來說,權位越重,就越是一種負擔,也是一種危機。

司馬亮與在晉武帝身邊掌實權的皇后之父、車騎將軍楊駿不和。他們的“不和”,不是性情不和,而是楊駿要獨掌大權,不能容忍宗室之中有重臣存在,是一種無法調和的利益衝突。於是,在晉武帝病重、昏迷不醒的時候,楊駿以晉武帝的名義下詔書,以司馬亮為侍中、大司馬、假黃鉞、大都督、督豫州諸軍事,出鎮許昌,想把他趕出洛陽。

司馬亮意識到楊駿的陰謀,遂拖延逗留,以待有變。而晉武帝確實對司馬亮抱有很大期望,在昏迷之中偶爾清醒的時候,晉武帝讓中書省寫了一個詔書的草稿,大意是讓司馬亮與楊駿共同輔政。楊駿很狡猾,他猜到了草稿的大致內容,就向中書監華廙索取草稿來看,然後不再歸還,使詔書不能發出。

晉武帝很快就駕崩了,楊皇后在晉武帝死前的意識模糊狀態下取得了“帝旨”,遂召華廙等人口宣作詔,以楊駿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包攬了一切要害職位,並催促司馬亮赴鎮許昌。司馬亮很害怕,他無法入宮臨喪,只能在宮城的大司馬門外大哭。

司馬懿的子孫是怎樣自相殘殺的?

此時有人提醒楊駿防範司馬亮舉兵,楊駿也很緊張,就和已經升格為太后的女兒商量,讓晉惠帝手詔與司空石鑑、中護軍張劭,命令他們率領修造晉武帝陵墓的部隊來討伐司馬亮。但石鑑老謀深算,認為形勢尚未可知,遂按兵不動,觀望事態發展。

司馬亮也察覺到了楊駿的動向,召集親信商議,廷尉何勖等一大批人都認為:“今朝廷皆歸心於公,公何不討人而懼為人所討耶?”因此建議司馬亮直接率所部兵馬入宮廢楊駿。司馬亮對這些積極的建議皆不能用,他的計謀是走為上計。司馬亮連夜逃到許昌,性命算是保住了,但也離開了權力中樞,將大權讓給了楊駿。司馬亮與楊駿的鬥爭,以司馬亮棄權而告一段落。

司馬亮平庸懦弱的性格在這裡左右了歷史的發展。實際上,司馬亮雖然不是什麼將相之才,但與楊駿相比,還是很有優勢的,司馬亮當時掌握冠軍、步兵、射聲、長水等營的兵力,而楊駿所直接控制的不過自衛的虎賁百人而已,所以何勖所說的“今朝廷皆歸心於公”並非虛言,連石鑑這樣的老臣都不看好楊駿,可見人心之所向,司馬亮如果舉兵,成功的機率是很大的,那樣的話歷史的發展也就是另外的一幅景象了。但歷史沒有如果。司馬亮沒有舉兵,他選擇了逃走,這或許暫時掩蓋了西晉王朝的最高權力之爭,但也將王朝的命運推入了不可知的漩渦之中。

楊駿的專權沒有維持多久,第二年就在賈皇后的主謀之下,被楚王司馬瑋等人動手殺掉。賈皇后為西晉功臣賈充之女,名叫賈南風,晉武帝雖然也知道賈南風“醜而短黑”,而且凶悍善妒,本打算為時為太子的晉惠帝司馬衷選衛瓘之女為皇太子妃,但是架不住身邊人的說詞,最終還是立賈南風為太子妃。晉武帝死後,賈妃成了賈皇后,晉惠帝形同白痴、不能理事,而賈皇后又是喜歡爭強好勝的人,不免要干預政事,她很快就和專權的楊駿、楊太后父女產生激烈矛盾。賈皇后手裡沒有軍隊,但她很善於利用晉惠帝闇弱無能、自己可以代行皇帝權力的優勢地位,運用各種政治手段調動、操縱各方勢力,用作她打擊對手的工具。

賈皇后首先想到的是出鎮許昌的司馬亮。畢竟,就在不到一年前,司馬亮曾與楊駿在洛陽暗中對峙,要不是他自動放棄,現在在臺上輔政的人是誰還真不好說。賈皇后密請司馬亮帶兵進京廢楊駿,但司馬亮猶豫不決,再次錯過了機會。

儘管如此,在依靠楚王司馬瑋的兵力除掉楊駿之後,賈皇后還是徵司馬亮入朝為太宰,與太保衛瓘共錄尚書事,“對掌朝政”。司馬亮無功受祿,本應謙遜退讓,避賈皇后等人的鋒芒,但楊駿之死卻刺激了他的野心,讓他也產生了抓權的慾望。他打算首先取悅人心,於是大行封賞,“督將侯者千八十一人”,然而封賞太濫,反而使人心不平衡,而且更要緊的是,封賞本身並不公正。據傅鹹說,夏侯駿無功而暴擢至掌管皇室財務的少府,因為夏侯駿正是司馬亮的親家。這樣一來,人心失望,而司馬亮專恣權勢的野心也暴露無遺。

楚王司馬瑋,才是誅滅楊駿的頭號功臣,可司馬亮偏偏嫌他的這個侄孫“有勳而好立威”,免去他北軍中候的顯赫職務,想要削奪他的兵權,把他趕回封國了事。司馬瑋當時年僅二十一歲,正是少年輕狂、血氣方剛的年紀,他怎麼能容忍年邁的叔公來排擠他?而賈皇后也不是真心請司馬亮來執政的,她不過是想借用司馬亮在宗室中的聲望而已。司馬亮代楊駿居專權之位,自然不是賈皇后希望看到的局面。而且,賈皇后和衛瓘也是宿敵。當年晉武帝為太子選妃時差點就選了衛瓘的女兒,以賈皇后之凶妒,肯定是不會輕易放過這個情敵的父親。只不過衛瓘在朝臣當中威望甚高,賈皇后不得不利用他來處理楊駿死後的混亂局面而已。在過渡工作完成,政局趨於平穩後,司馬亮和衛瓘就失去了利用價值。於是,司馬亮和衛瓘這兩個執政的大臣,都成了賈皇后必須剷除的目標。

但賈皇后沒有直接掌控的武裝力量,她必須再次玩弄手段,捭闔縱橫,藉助外力。按當時的情形,賈皇后可以利用的最大外力,仍然是司馬瑋。叔嫂兩人再次合作,在一個晚上突然宣佈:“太宰、太保欲為伊、霍之事,楚王宜宣詔,令淮南、長沙、成都王屯宮諸門,廢二公。”這就相當於宣告了司馬亮與衛瓘陰謀廢立皇帝的罪名,由楚王司馬瑋率領在京的淮南王司馬允、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等宗室諸侯,緝拿司馬亮和衛瓘。司馬瑋承旨後,命三王把守皇宮諸門,並派出楚王長史公孫宏與積弩將軍李肇連夜帶兵圍攻司馬亮和衛瓘府第。

司馬亮的膽小怕事與昏聵無能在這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表現得淋漓盡致。太宰府帳下督李龍已發覺洛陽街頭和太宰府附近的情況異常,請司馬亮發兵抵禦,司馬亮拒絕這一合理建議,他的辦法是向領兵前來的楚王長史公孫宏隔空喊話:“你說你有詔書,可以拿來給我看看咩?(若有詔書,其可見乎?)”公孫宏當然不會理睬這種無聊的請求,而是催促士兵們登牆破門。司馬亮的長史劉準對司馬亮說:“觀此必是奸謀,府中俊乂如林,猶可盡力距戰。”

魏晉時期世家大族的府第,與後世頗為不同,有重重圍牆和望樓,類似於日本、歐洲中世紀的城堡,既可作家居之用,也可供軍事防禦。司馬亮如果下定決心抵抗,公孫宏未必能夠輕易攻入府中。按照討伐楊駿時的情況來看,司馬瑋在洛陽城內直接指揮的兵力亦不過數百人而已。而司馬亮光是標配的私人部隊,就有“千兵百騎”,再加上司馬亮素有人望,以太宰之尊,傳檄內外,號令諸軍,應可得到相當兵力。李龍、劉準的建議,並非只是無謂抵抗,而是要作實實在在的防禦,爭取時間進行反擊。但司馬亮再次在歷史的拐點上徹底地放棄了一切抵抗,遂為公孫宏、李肇等人所逮捕。

司馬瑋的另一個獵物是衛瓘。衛瓘早年曾持節擔任鍾會、鄧艾伐蜀大軍的監軍,在蜀國滅亡之後的混亂局面中,他施展計謀,臨機決斷,乾淨利落地除掉了居功自傲的鄧艾和圖謀不軌的鐘會,可謂是頗有膽略的人物,特別是追殺鄧艾一節,甚至還有一點心狠手辣。但也許是年事已高暮氣太深,也許是腐朽的奢靡生活過得太久了,衛瓘在晚年也變得懦弱起來,面臨生死之間,衛瓘竟然也是束手無策,跟司馬亮一樣坐而被逮。尤其不幸的是,帶兵前來的清河王司馬遐,手下有個大將叫榮晦,是衛瓘的仇人,榮晦公報私仇、揮舞屠刀,將衛瓘及其子孫九人當場斬殺。

司馬亮畢竟多年為宗室之長,宿望猶存。當時天氣炎熱,負責押解的士兵讓司馬亮坐在車後的陰影中躲避太陽,一些旁觀群眾還拿扇子來幫他扇涼。一天下來,竟然沒有人敢做主殺他。司馬瑋很生氣,出令曰:“能斬亮者,賞布千匹。”司馬亮遂被貪財的亂兵撕成了碎片。

八王之亂的第一個王,曾經手握重兵、權傾朝野的汝南王,就這樣極其窩囊地死去了。拋開宏觀的歷史背景不談,僅就司馬亮個人來說,他這個人本身不算太壞,他失敗的原因就是曹丕在《煌煌京洛行》中所說的“智小而謀大”。在他本應積極進取的時候,他一再逃避,而在他本應退讓的時候,卻心血來潮地舞弄權柄,到了決定命運的最後關頭,當斷不斷,明明刀俎在手,卻又授人以柄、甘心自為魚肉,其死狀極慘,“鬢髮耳鼻皆悉毀焉”,也不能盡怪別人。沒有安邦定國的才略,卻因“生於帝王家”而登上了將相之位,這種超出了其能力的使命承載,造就了司馬亮的悲劇命運。

司馬瑋一舉除掉汝南王,霎時成為政局的核心人物,他能順利執掌朝政嗎?他和賈皇后的關係將會發生何種變化?楚王司馬瑋,他的最終命運將是如何?

請看下一篇:《楚王》。

搜索微信號:historytalking 關注

想看輕鬆有趣的歷史?

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

時拾史事讀者群號 3042833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