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這點事兒(一):止戈為武

中國歷史 武術 國學 孔子 三木時光 2017-04-07

武林這點事兒(一):止戈為武

作者:半步千里(三木時光【sanmushiguang】)

在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中,文與武經常是相伴而論的。諸如:文德武功、文才武略、文事武備、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等等。

文不多言,作為一個愛好中國傳統武術多年的自己來說,今天找到機會認真探究了關於“武”的內涵並和朋友們分享:

大多數人對於“武”的傳統印象裡就是功夫、武術。其實從文字的構成上來說,“武”最初的出現是在原始社會:強弱爭鬥時,一方動戈(武器),另一方為止戈之所為,謂之為“武”。其本意為制止暴力,核心意義在於自立、自保、自安,而不是彰顯武力,展示力量。所以說,學武之人拿起兵器之前應該先學會放下兵器,但如果不曾拿起兵器又如何談得上放下兵器。

武林這點事兒(一):止戈為武

“武術”,則是古時人們為終止爭鬥,維護和平安寧,逐漸掌握的身體技能。這些技能和方法通過總結和代代流傳,不僅讓後世修習者可以強身健體,擁有防禦敵人進攻的能力,也引領修習者深入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客觀規律,因此,後世也有了“以武入道”的說法。

中國武術的發展,延衍流長,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歷程。修習武術,可以讓我們從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而充滿安全感,精壯神足,具有安然自勝的實力。

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武術,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由此可見,中華武術的內涵極其深厚,若將中國傳統武術只定義為觀賞性與競技性的運動,顯然是片面的,將武術愛好者視為好勇鬥狠之輩則更是無稽之談了。

武林這點事兒(一):止戈為武

善言文事者,必以武事備之,修文者必以武備,學武者必以文補。二者缺一不可。孔子也深通此理,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從古至今的很多名士,都是文武兼備的,孔子、老子、莊子、范蠡、華佗、李白、顏真卿、辛棄疾據說都是當世的武術大家。

武術為何能夠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帶來如此能量?我們下次繼續和您分享……

關注三木時光,不辜負最好的生活。(微信公眾號:sanmushiguang)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