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不能缺了“情”

—分享—

人有情有義,人講情講義,才能成為萬物之主。人情一詞,最早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人情之所感,遠俗則懷。”最早的人情,指的是人的常情、世情;情誼、情面等。最早的人情是純真的,給人帶來溫馨、溫暖,讓人世間不缺真愛,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最早的人情,出現在人際交往中。最早的往來,出自農耕時期,出自經濟社會還不發達時期;有時候,生產力低下,一家一戶攤上大事小情,或者遭遇不測,親友之間,鄰里之間,就是不沾錢不帶故的鄉里鄉親,都會過來幫一把。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沒錢沒力的就捧個人場,那時候的人情,叫做“傳換”;很多地方,就是現在,家家還都有一本“來往帳”。

“來往帳”中,有情有義有溫馨。人們形容一個地方有人情時,常常用鄉風淳樸來形容;淳樸的鄉風,就是說這個地方人民生活習俗、待人接物以誠相待,淳厚朴實,敬老愛幼,和睦相處,待客如賓,童叟無欺,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生活幸福美滿。這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人間仙境。我國的春節,是人情往來最重的一個節日,當“傳換”不能帶給人喜悅,卻讓人感到心理上有一種“沉重”時,這種“來往”,就不能不讓人反思:我們往來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不能帶來親情和愉悅,變成一種生活中、精神上的壓力,這樣的“傳換”還有意義?

“人情往來”,貴在“你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貴在“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貴在“懂得感恩,知恩圖報”。最怕“人情往來”變成“人情交易”;一旦“人情往來”變成“人情交易”,這“情”還是原來的“情”嗎?這“義”還是原來的“義”嗎?“人情往來”缺少了“情”,這“傳換”就會跟著變了味兒,變成了銅臭,變成了交易,變成了買賣,變成了行賄,變成了受賄,變成了違法違紀。什麼東西一旦沾上銅臭,馬上就會被腐蝕,馬上就會變味兒;就算是原本純真的“人情往來”,也不會例外。這難道不讓人感到恐怖、害怕嗎?

在我國,“人情往來”至少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組織部分。“人情往來”的文明,是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的重要標誌,是構成中華民族古文明的強大支撐;如果“人情往來”變了味兒,這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古文明的基礎就會動搖,或許會開一個壞頭,讓各種不正之風、私情私慾,甚至腐敗都假借“人情往來”摻雜其中。今天,在過度的“人情往來”中,就有一些人是迫不得已,被動的“加入”到扭曲的“人情往來”隊伍中。

扭曲的“人情往來”,是請了不該請的客,是吃了不該吃的宴請,是去了不該去的地方,是送了不該送的禮,是收了不該收的禮。不管你是有意,還是無意;不管你是主動,還是被動,反正在扭曲的“人情往來”中,有你的參與,有你的身影。在我國的歷史上,有一個詞,叫做助紂為虐。這個成語,出自《史記·留侯世家》《國語·越語下》中:“無助天為虐,助天為虐者不祥。”意思是幫助壞人做壞事。不管有心無心,幫助壞人做壞事,就是助紂為虐。

不管你有什麼理由,“人情往來”絕不能少了情,缺了情。沒有情的“人情往來”,就一定是別有用心,就一定是另有企圖,就一定會助長不正之風,就一定會敗壞社會風氣。這是加重“人情往來”負擔的主要原因,也直接給“人情往來”帶來陰影和負擔;任憑發展下去,就一定會敗壞社會風氣,攪亂正常的“人情往來”方式,弄得那是也不是,非也不是非。

強行交換下的“人情往來”,哪還有一點真情可言?純真的“人情往來”,一定是把利益的考量與親情友誼分開,一定是把權力的交換與情義鄉風分開;清明的“人情往來”,才能把我們從計較、交易和虛偽中解脫出來,讓我們的情感體驗更加純粹,更加暖心,更加溫馨。

文/唐劍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