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有個東湖塘老一輩寧德歸僑的家鄉

中國歷史 泰國 移民 社會 寧德城市資訊 2017-04-18

說起東湖塘

估計很多人不懂

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地方?

寧德有個東湖塘老一輩寧德歸僑的家鄉

東湖塘又稱東坡。位於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的東南部,東經119°31'15"——119°35′0″,北緯26°38'0"——26°40'30",緊靠名深水良港三都澳。

寧德有個東湖塘老一輩寧德歸僑的家鄉

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寧德縣境內居住,繁衍生息。公元1988年10月4日寧德縣撤縣設市。1999年11月14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寧德地區設地級市,原屬於縣級寧德市的行政區域改為地級市的中心城市——蕉城區。

寧德縣屬多山丘陵,農田較少。東湖塘位於海邊周邊地帶山高水流快。海水漲潮時,漁船可以沿著出海港道直入城關邊緣。很久以來,當地人民就打算在這裡圍墾造田,既可增加田賦,又可成為防護縣城安全的要塞。

寧德有個東湖塘老一輩寧德歸僑的家鄉

據《寧德縣誌》有關東湖塘的記載,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縣裡百姓請求上司圍塘。知縣李澤民率領左右官員和學官,聚集民工築起海堤二百多丈長,周圍計長九百五十餘丈,圍成了塘田。縣裡的百姓高興至極,把這條海堤命名“李公堤”。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本縣人御史陳褒,提出要築海堤圍墾東湖,規劃準備好了,待要開工,卻因陳褒死了而被擱下。

明朝知縣舒應元提出:“把東坡堤堰重新建築起來,既可以使人富貴長壽,又可以促進文教事業,也可以鞏固城防,這真是一件大好事啊!”。

明朝本縣人陳琯在《東湖議》認為:“如果把東湖圍起來,得到的產業多,而花去的經費少,只有好處,而沒有害處……”

據《寧德志》大事記: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縣令徐兆麟倡築東湖,百姓協作圍馬塘、酒嶼、猴毛嶼、蘭田築堤四條,計長816丈,設水閘2座。

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受海嘯的危害,東湖塘海堤崩塌了。

寧德有個東湖塘老一輩寧德歸僑的家鄉

【金馬海堤】

新中國成立後,人多地少問題又日顯突出,寧德縣人民又一次掀起了新的圍墾運動。1958年5月東湖塘圍墾工程正式開工,來自全縣各鄉鎮的數千名民工發揚艱苦奮戰,不顧困苦連續戰鬥的精神,經過三年的艱難施工,終於建成25孔閘和4孔閘門各一座及約2000米長的三道海堤,僅剩下金馬海堤主航道約600米寬的一段大缺口尚未合擾。當時我國遇到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國家經濟面臨困難,工程因此被迫下馬。此時已投資204萬元,投工134萬個勞動日,一次上工人數高達8000餘人。六十年代初期,國際形勢風起雲湧,變幻莫測。鑑於當時國際形勢的變化,為了安置歸國難僑,根據省委的指示,福建省僑委(今省僑辦)接手該圍墾工程,投資續建。1964年3月成立以中共寧德縣委副書記張榮保為圍墾總指揮,縣委海防部長成毅和省僑委幹部洪扣、薛峰、袁立仁等任副指揮,實際工作仍由縣委負責。由於工程停工三年多,受潮水的長期沖刷原口門600米寬擴大到840米,加大了工程量。工程越往後面施工難度越大。1965年6月工程堵截成功.東湖塘海堤全線合攏告成。

寧德有個東湖塘老一輩寧德歸僑的家鄉

【下南洋】

據歷史記載,閩人下南洋早在唐代就開始瞭然而現在居住在華僑新村的歸國華僑,又或是華僑二代們,他們大多是鴉片戰爭之後到建國前這段時間下南洋,當時他們主要前往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地。

寧德有個東湖塘老一輩寧德歸僑的家鄉

到了50、60、70年代,南洋各國先後出現了排華運動,大批華僑的生存得到了威脅,在我國政府的協調安排下,華僑們紛紛回國。比如在當時的越南那時的華人的正常生存權利被剝奪,如果華人不回國,18歲以上的男子就被抓去充軍,女子一律被遣送回去。在我國政府的協調和安排下,1976年越南當地的華人坐上了回國的火車。

回國後除了居住,政府還統一安置他們到華僑農場工作。我們市區的東湖塘華僑農場大概於60年代建成,越南迴來的大叔的爸爸媽媽也被分配在農場。

剛到寧德的華僑,被分配在全市七八個點居住,分別是五里亭、塔山南、大門山、藍溪、東樓等地。

寧德有個東湖塘老一輩寧德歸僑的家鄉

根據瞭解初期安置的人口主要是從省內同安縣竹壩華僑農場、雲霄縣常山華僑農場,永春縣北硿華僑茶果場歸僑移民,約1000人。1966年至1968年間又先後安置從印尼、緬甸等國家被迫回國的歸難僑。據1969年9月的統計,我場共安置歸難僑2144人。1978年5月至1979年間三次大規模地安置越南歸難僑1754人。1987年根據省僑辦的意見調整安置漳浦縣白竹湖華僑農場越南歸僑147人。

我場安置的歸難僑主要是印度尼西亞、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越南、泰國等國家。按目前仍生活在農場的歸僑及其眷屬來看,最多是越南,其次是印尼。其它國家歸僑人數不多,有的只有三幾十人,或者個把人。

印尼歸僑僑居於印尼的蘇門答臘亞齊地區,爪哇島的雅加達、泗水、棉蘭、三寶壟等華僑較集中的地區,大部分居住於城市,部分住於城郊結合部,主要從事工商業、教師、醫生、手工業者及小商販。從祖籍地來分,部分是祖籍福建泉州、廈門、晉江等閩南地區,熟悉閩南話,或是福州市的福清地區,或省內其它縣區。而大部分是廣東梅州——潮汕地區的客家人,熟悉客家話,或江門地區新會市、開平市。閩南話、客家話、福州話在印尼華僑華人圈中十分流行,無形中成為日常交際的普通話。

越南歸僑大部分僑居於越南廣寧省的平遼縣、先安縣、八者縣、東潮縣。諒山省的陸平縣。廣寧省和諒山省是同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接壤。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小商販或手工業者。祖藉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防城港市轄下的縣區。母語是廣西白話或廣西客家話(同廣東話和廣東客家話類似,基本上可以相通,但有所不同),少部分歸僑是來自越南首都河內市,港口城市海防等大城市。主要是工廠工人、技術工、教師、小商販、體力勞動者等多種職業,祖藉較為廣泛,主要是以廣州市為中心的珠江三角州的縣市,湛江地區等,母語是廣州話為主,熟悉越南語、文化教育普及率和文化程度相對較高。

此外,僑居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的歸僑基本上是祖藉閩南泉州市較多。

據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場的歸僑僑眷民族成分中以漢族為多數,佔90%以上,以及傣族、壯族、畲族等多個少數民族。隨夫來華定居的印尼族(20多人)、越南京族人(10多人),在農場的民族大家庭和睦共處、安居樂業,他們除了在語言上有差異外,在生活起居習慣,著裝服飾上同漢族沒有多大差別。

內容來源:網絡 華溪故人等

▍圖文編輯:寧德城市資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