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十六個兒子 一人成為開國皇帝其他人在清史中啥地位

為大清王朝創立基業的努爾哈赤,不僅自身卓爾不凡,被尊為清太祖,他的16個兒子也都堪稱是那個時代的英雄豪傑。

努爾哈赤十六個兒子 一人成為開國皇帝其他人在清史中啥地位

其中,接替他汗位的八兒子皇太極自不必說,他成了清王朝開國皇帝。

除了皇太極,努爾哈赤的另外15個兒子也幾乎個個優秀,他們的名字大多為後世所熟悉,不妨看看:

皇長子愛新覺羅·褚英、皇次子代善、皇三子阿拜、皇四子湯古代、皇五子莽古爾泰、皇六子塔拜、皇七子阿巴泰、皇八子皇太極、皇九子巴布泰、皇十子德格類、皇十一子巴布海、皇十二子阿濟格、皇十三子賴慕布、皇十四子多爾袞、皇十五子多鐸、皇十六子費揚果。

清代各朝皇帝兒子超過10個的沒幾位,以子女數量超過先輩努爾哈赤的康熙帝為例,他的上了宗譜的24個兒子,論武功和征戰能力以及英豪程度,都根本無法與努爾哈赤的16個兒子相比。除了“九子奪嫡”搞得轟轟烈烈,其他方面說其望塵莫及也毫不為過。

查閱史料記載,努爾哈赤的的16個兒子,一頭一尾的皇長子褚英和皇16子費揚果,一個因罪被父親努爾哈赤處死,一個因罪被皇兄皇太極處死。此外的14人都在史料中留有重筆記載且評價都很高。在此挑選幾位盤點一下:

成為清世宗的八子皇太極,自少年起就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決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解除了攻明後顧之憂。對明朝則採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崇德六年(1642年)的鬆錦大戰,皇太極統軍生俘明朝大將洪承疇,自此明朝關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使清兵入關成為必然之勢。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為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代著名小說家金庸評價:“皇太極的智謀武略,實是中國曆代帝皇中不可多見的人物。本身的才幹見識,不在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其實以他的知人善任、豁達大度、高瞻遠矚、明斷果決,自唐太宗以後,中國曆朝帝皇沒有幾個能及得上。皇太極的軍事天才雖不及父親,政治才能卻猶有過之。”

再看皇次子代善。他於天命元年(1616年)受封和碩貝勒,參與國政,名列四大貝勒之首,序稱大貝勒。代善父子領滿洲兩紅旗(正紅旗、鑲紅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與明朝的過程中屢立戰功。曾因作戰英勇,賜號“古英巴圖魯”。

努爾哈赤十六個兒子 一人成為開國皇帝其他人在清史中啥地位

努爾哈赤逝世後,在代善主持下,諸貝勒擁戴皇太極繼承汗位。崇德元年(1636年),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次年,被指責越分妄行,輕君蔑法。開始逐漸賦閒家居,不問朝政。在皇太極一朝,他因年長位尊而遭到壓抑。皇太極駕崩後,為消弭內爭,他再次出面主持亂局,擁戴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接替皇位。

後世專家評價:代善在努爾哈赤去世後,以及皇太極去世後的兩次爭嗣鬥爭關鍵時刻,敢於直言,使入關前兩代嗣位得以順利進行,穩定了清入關前統一的大局。康熙皇帝評價他:“忠冠當時,功昭後世。”

皇五子莽古爾泰。少年時期跟隨努爾哈赤征伐烏拉部,英勇善戰,連克六城。天命元年受封為和碩貝勒。天命四年參加了薩爾滸大戰,先隨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全殲明總兵杜鬆所率的六萬之軍,又南下殲滅劉綎部四萬餘眾。隨後受命追襲明軍直至渾河。天命十一年攻擊喀爾喀巴林部,獨自率兵渡河,斬俘甚眾。皇太極時期,他數次率兵進攻明軍,屢立戰功。

皇十二子阿濟格是多爾袞的胞兄,母為大妃阿巴亥。皇太極時期參加過攻打明朝邊境以及朝鮮的作戰。清軍入關時,作為前鋒隨多爾袞打頭陣入關,順治元年被封和碩英親王。

不久,他以靖遠大將軍領銜沿長城入陝西,又自陝西出河南、湖廣、江西,屢敗李自成農民軍,殺死劉宗敏,俘獲宋獻策。順治五年(1648年),他以平西大將軍督師征討姜瓖在大同的叛亂。多爾袞死後,企圖攝政,被削爵幽禁賜死。

皇十五子多鐸。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他被封為和碩額真,旋封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封豫親王,參與鬆錦大戰,獲戰功。

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多鐸受封定國大將軍,統領八旗兵馬南征。當時,清廷為了一舉摧毀西安的大順政權和南京弘光政權,派多鐸和阿濟格同時出師。多鐸帶領孔有德、耿仲明等明朝降將,統一路大軍進軍南京,平定東南。正當二路大軍相繼離開北京時,李自成大順軍二萬餘人東渡黃河,連下濟源、孟縣等地,並圍攻河南懷慶府城沁陽。多爾袞接報,即令多鐸改變預定計劃,先救懷慶,然後攻取潼關,與阿濟格會師西安。多鐸部迅速推進到潼關附近,使大順軍戰略上陷於被動。翌年正月十二日,多鐸部佔領潼關,幾天後攻入西安。

順治二年二月,多鐸奉命率大軍回師東征,進抵河南。率八旗大軍橫掃河南大半地區,河南諸州縣皆為其收服。清廷獲悉中原已定,詔褒多鐸功,賜嵌珠佩刀,鍍金鞋帶,以示嘉獎。

順治六年三月,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乾隆皇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在整個滿清朝代,為入主中原功勞最大的,當屬努爾哈赤的十四子多爾袞

天命十一年(1626年),15歲的多爾袞被封貝勒。兩年後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

努爾哈赤十六個兒子 一人成為開國皇帝其他人在清史中啥地位

(劇照)

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

在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的鬆錦大戰中,他勇謀兼備,立下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順治帝),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後,他實際總攬朝政,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成了無冕皇帝。

順治七年(1650年)冬天,多爾袞受傷死於塞北狩獵活動中。先被順治帝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但兩個月後又被順治帝剝奪封號,掘墓鞭屍。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乾隆帝給他平了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專業研究人員評價:在清朝開國史上,攝政王多爾袞無疑是決定清朝命運的關鍵人物之一。他在明清興亡的關鍵時刻,毅然決策進關奪權;又在關鍵時刻,指揮關鍵的山海關決戰,一舉擊敗李自成;清朝順利進關,再決策,定鼎北京;使國家初成一統。從一定意義上說,多爾袞之開創清朝歷史新紀元,與努爾哈赤之開國奠基一樣,同具深遠歷史意義。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