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揭祕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與西王母女兒國真相

中國歷史 山海經 西王母 伏羲 女媧 文旅嵇山 2018-11-29

揭祕《山海經》【31】雲臺山中女兒國(一)

《山海經·大荒西經》載:“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有三澤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屍。有女子之國。”

《山海經·海外西經》:“女子國在巫咸北,兩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門中。”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山海經·大荒西經》說:有靈山:巫咸、巫即、巫冊、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

《易經·屯》載:“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

一、合煙 續竹 磙磨盤

幾乎在所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版本中,伏羲、女媧都是兄妹關係,人類遭遇洪荒之災,世界上只剩下他們兩個人,為延續人類種族,兄妹兩個不得不結合為夫妻。唐代李冗在《獨異志》裡有完整的描述:“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以自羞恥,兄即與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妹以扇蔽面。”

《山海經》揭祕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與西王母女兒國真相

女媧與自己的哥哥伏羲婚配的故事,還有更多的民間版本。1、洪荒之後,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媧兩人,兄妹兩人為了繁衍人類,想結為夫妻,為了看一下兄妹成婚是否符合天意,就從崑崙山東西兩座山頭上分別向下磙兩盤石磨,如果兩盤石磨在山下能磙合到一起,就可以結婚。結果是石磨在山下合在了一起。2、洪荒之後,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媧兄妹二人,眼看人類要絕種,太白金星叫他們兄妹結為夫妻,兩人不肯,提出如果太白金星能夠把割成許多段的竹子再接起來,就可以結婚。太白金星把他們兄妹二人砍斷的竹子一一接起來,插在地上,又復活生長——這就是後人看到的為什麼竹子上有許多竹節的神話傳說。3、女媧又提出了一個條件,由她圍著山腳跑,如果伏羲能追上自己,就結為夫妻。伏羲、女媧兩個人就圍著山腳追逐起來。伏羲追不上女媧,這個時候,一隻靈龜告訴伏羲:你別在後頭追,你從相反的方向去堵截。伏羲一聽,就掉轉方向跑,女媧沒有防備,竟然跑到了伏羲懷裡。

對於人類早期的婚姻狀況,典籍中也有記載。《管子·君巨篇》載:“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淮南子·本經訓》載:“男女群居雜處無二別。”《列子·湯問》載:“男女雜遊,不聘不媒。”《呂氏春秋》載:“昔太古無嘗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女媧諸多創世功勳中,制定婚姻是其又一大創舉。《繹史》卷三引《風俗通》載:“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通鑑綱目》載:“伏羲氏初創書契、制驪皮嫁娶之禮。”在民間傳說中,女媧造了很多泥人,他們在地上一翻身都成了真人,但是這些人終究都會死去,難道要不停地捏泥人嗎?女媧苦惱了一陣子,終於決定讓人類像自己兄妹夫妻一樣分出男女,結婚生子,繁衍自身。女媧遂成為中國婚姻的鼻祖,在典籍中被稱作高媒,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媒婆。古代中國,各地都有女媧娘娘廟或高媒廟,用來祭祀女媧。女媧在民間的崇高地位,跟她作為婚姻之神、媒婆之祖有很大的關係。

現代學者一般都認同人類有過一個原始群婚階段,然後進入到血緣婚階段,然後有一個搶婚階段,最後才有了比較穩固的族外婚。“男婦同姓,其生不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周時期逐漸有了成熟的婚姻制度,“六禮”所規定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血緣婚也叫班輩婚、兄妹婚,這指的就是伏羲、女媧兄妹形式的婚姻。部落中的婚姻是按輩份來劃分,家族範圍內所有祖父與所有祖母都互為夫妻,所有父親和所有母親都互為夫妻。同樣,子女之間也是這種婚姻狀態。班輩婚的習慣,兄弟共妻,姐妹共夫。孩子稱所有的男人為父親,稱所有的女人為母親。殷墟甲骨文中就任然保留有商代的這種稱謂習慣,比如武丁稱他的父親為父甲、父乙(武丁的生父)、父丙、父丁、父戊,是為多父;稱他的母親為母甲、母丙、母庚(他的生母)。現代社會,焦作一些地區的稱謂中,稱父親為爹,父親之兄為大爹,父親之弟為小爹,或許就與商代的父甲、父乙、父丙等相類似。中國上古婚俗,兄終弟及,姐死妹繼,甚至姐妹二人同嫁一人,比如堯的女兒娥皇女英一同嫁給舜,這在《易經·歸妹》中也有詳細記載。兩性關係被限制在家族內部班輩之間的同時,家族之外又有搶親習俗。《易經·屯》爻辭載:“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一群人乘馬飛速而來,不是來搶財產的,是來搶親婚配的。《易經·屯》爻辭又載:“乘馬班如,泣血漣如。”搶親的人騎著馬兒飛速而去,山路上留下的是哀哭之聲。《說文解字》載:“婚,娶婦以昏時。”想象力比較豐富的學者據此斷定:古時候的人們天黑下來後才結婚,疑是搶婚性質。

人類歷史上有沒有原始群婚階段,是一個疑問。學者們所說的母系氏族社會歷史時期,實際上指的就可能是血緣婚現象。血緣婚與搶婚與族外婚,也是既有時間上的先後關係,也有並存關係。伏羲與女媧的血緣婚現象,也不是上古時期華夏民族各部落的普遍婚姻現象,而是僅僅發生於女媧部落,並且經歷了神農、黃帝、夏、商、周,延續時間達數千年之久。這就是說,中國歷史上並不存在一個普遍的母系氏族歷史時期,只存在個別部落特有的母系氏族現象。

二、女媧部落是女兒國

《山海經》揭祕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與西王母女兒國真相

《後漢書·東夷傳》載:“海中有女國,無男人。或傳其國有神井,窺之輒生子云。”《隋書·西域傳》載:“女國,在蔥嶺之南,其國代以女為王,王姓蘇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年。女王之夫,號金聚,不知政事。國內丈夫惟以征伐為務。山上為城,方五六裡,人有萬家。王居九層之樓,侍女數百人,五日一聽朝。復有小女國,共知國政。”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對女兒國作過這樣的描述:“拂驚國西南海島有西女國,皆是女人;略無男子,多諸珍寶貨,附拂逢國,故拂凜王歲遣丈夫配焉,其俗產男皆不舉也。”《西遊記》第五十四回描寫唐僧師徒四人取經時路過一個西涼女國,在這個王國裡沒有男人,繁衍後代都是靠喝湖中的水而受孕。《鏡花緣》第三十二至三十八回中的女兒國,“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

《山海經》中記載有女兒國,在《山海經·海外西經》中,女兒國叫作“女子國”。《山海經·大荒東經》中又記載了“思士,不妻;思女,不夫。”《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昆吾附近“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屍。有女子之國”。

我們來看看現實中人們所說的雲南瀘沽湖摩梭人的女兒國。

《山海經》揭祕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與西王母女兒國真相

被譽為“神祕的東方女兒國”、“人類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活化石” 的雲南境內的瀘沽湖,不僅湖光山色如詩如畫,如夢如幻、旖旎靜謐,更因當地古老原始的社會形態,和至今保留著全球唯一、亙古獨存的奇風異俗而著稱於世。世居湖畔的數萬摩梭人至今生活在以女性為軸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裡,在外部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著實讓人感到撲朔迷離,充滿神祕與誘惑。摩梭人視女為“根”,以女為貴,其中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女因家中有男無女,只好娶一個媳婦以續香火。除此之外,絕大部分男子實行男不娶、女不嫁的男女走婚生活,男女終身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裡,是由男子的“走”而實現婚姻。男方晚上到女方家中居住,次晨回到自己家中,雙方都不是對方家庭的成員。有走婚關係的男女彼此稱“阿肖”或稱“肖波”。“阿肖”,就是有夫妻意義的情侶。有的書上稱“阿肖”為“阿夏”——男不娶、女不嫁,這是不是《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記載的 “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摩梭人男女阿肖走婚關係並非雜亂無章,更不是群婚制。姨表、叔伯、弟兄、姊妹間嚴禁結交阿肖——這不符合伏羲、女媧兄妹之間可以成婚的記載。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女媧部落中的婚俗,在數千年曆史長河中也在發生變化與進步。摩梭人男女結交阿肖,可以沒有家人包辦,也可以無媒妁之言。男女相互在一起生產勞動、節慶活動、跳舞交誼等交往過程中,只要雙方情投意合,便可自主建立阿肖關係。建立阿肖關係比較自由,手續也很簡便,通常經過雙方私下或託人交換禮物便可確定關係。有的雙方交換一樣隨身首飾和手鐲、戒指等皆可,有的則由女子給男子贈送一樣自己親手製作的鞋墊或麻布腰帶,男子則加贈一條圍巾或首飾之類的便可。一旦交換了禮物,男女便成了阿肖情侶,到了夜間,男子就可以到女方走婚了。以這種方式結交的阿肖,一般都有一段相當隱祕的走婚過程,到了一定的時間才逐步公開。也有不少男子在開始走婚階段是以公開的方式出現的。男子在首次走訪女阿肖時,必須帶上媒人或自己的一個男朋友,並隨身攜帶茶、糖或給女阿肖的衣裙等物。對方家中則對來者予以盛情款待,並將男阿肖帶來的茶、糖拿一部分祭祀祖先,一部分送給本村各戶或只送給親族,以此委婉地宣佈家中女兒已有男阿肖。晚上,由女方母親或姊妹引男阿肖到女阿肖臥室。女阿肖也可以在自己花房裡以酒招待男阿肖。男阿肖在走訪的最初階段,常常回避女方兄長或舅舅之類的男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隨便起來。結交阿肖公開後,雙方家庭成為“比子則黑”,即親家。每逢節日,要相互送禮拜訪。遇紅白喜事時互相幫忙。這種“比子則黑”的關係隨著阿肖關係的建立而誕生,也隨著阿肖關係的解除而消失。

摩梭婦女到結交阿肖的年齡,通常都在花樓上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花房,一旦結交了阿肖,這間花房便成了談情說愛的小天地。最初的約會多是避人耳目,悄悄進行。男子常在夜深人靜時,或徒步或騎馬到女阿肖家按相約的暗號或拋石子到花樓房頂,或以吹笛彈弦,或以馬鈴聲,或用菸斗敲門等,有多種多樣的暗號,等候中的女子聞聲開門,將男阿肖引入臥室。到拂曉前,男子便匆匆離去返回自己家中。經過一段時間的祕密走訪後,女子便將男阿肖公開,男阿肖即可公開走訪女阿肖,並可登堂入室,到女阿肖家下房喝茶聊天,享受熱情招待。

孩子隨母,外甥跟舅。走婚男女有了孩子,在孩子出世的第二天,女方家中要為孩子舉行取名儀式。並帶上“巴舍巴哈”,即為小孩取名舉行取名儀式時向神靈和祖先供奉的食物、甜酒等到男阿肖家道喜,男方家中則派一女子帶上豐盛的食物去看望女阿肖。第一胎孩子滿月前夕,男方家中要殺豬宰羊,備酒辦席,到女方家中舉行隆重的“若哈舍”滿月酒儀式,招待女方村內和鄰村的男女老少表示慶賀。孩子到了13歲舉行成丁禮時,也要到生父家中拜節,生父則給予具有紀念意義的禮物表示祝賀。阿肖走婚所生的孩子一律隨母而居,跟隨母姓,由家庭中的母親、舅父、姨母共同撫養。而子女成年後,對這些老人承擔主要的贍養義務。男阿肖不是女阿肖家庭成員,也無撫養孩子的法定義務。所以對摩梭男子而言,他們的相當的精力是與自己的姊妹一道共同撫養外甥,同時還要拿出一部分精力來幫助女阿肖撫養自己的親生子女。

阿肖關係維持時間長短不一,因情而異,短則幾天、幾個月,長則幾年、十幾年甚至終身。他們合則聚,不合則散。阿肖雙方結交過程中,如發現對方移情別戀,品性不端或與之情感不合等原因導致關係疏遠感情破裂時,阿肖關係就隨之解除。由於男女阿肖各居母家,沒有經濟上的關係和日常共同生活和密切接觸,所以具有相當的臨時性和不穩定性。阿肖之間,在經濟上誰也不靠誰。你不屬於我,我也不屬於你。雙方均不可能獨佔對方,亦不可能依附對方。這就使阿肖關係變得比較淡漠,自然也就不會專一。 男女阿肖,既有從一而終者,也有一個結交多個阿肖者。大多在數個以上,少數則多達十幾、數十人。一般年輕時阿肖關係多不穩定。隨著年齡的增長,結交的阿肖逐漸減少,關係趨於穩定。

伏羲、女媧經過合煙、續竹、轉山、磙磨盤結為夫妻後所建立的婚姻,並不是後世漢族所建立的穩固的家庭式婚姻,而是摩梭人這種走婚式的婚姻。合煙之後,伏羲依然居住在他堆柴燒煙的山頭上,女媧也依然居住在她堆柴燒煙的山頭上;磙磨盤之後,伏羲依然居住在他向山下磙石磨的山頭上,女媧也依然居住在她向山下磙石磨的山頭上。他們的結合方式,是轉山方式的走婚。伏羲在哪一座山上堆柴燒煙的,女媧在哪一座山頭上堆柴燒煙的;伏羲在哪一座山頭上向下磙石磨盤的,女媧在哪一座山頭上向下公式磨盤的——這一點極其重要,它們分別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以及民間傳說中的重要神話人物東王公與西王母。伏羲合煙、磙磨盤時是在東山上的,被稱作東王公;女媧合煙、磙磨盤時是在西山上的,被稱作西王母。這是伏羲形象向東王公形象轉化、女媧形象向西王母轉化的大關節點。

《史記·補三皇本紀》所載“女媧有神聖之德,代宓羲立,號曰女胥氏”,繼伏羲為王的女媧所建立的部落,是女兒國部落。《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靈山:巫咸、巫即、巫冊、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男不娶、女不嫁;“女曰巫,男曰覡”。有神聖之德的女媧所建立的女子國,是為了巫覡重任的擔當,是為了中國文化重任的擔當。不是摩梭人撲朔迷離、充滿神祕誘惑的徒有其表的婚姻形式。

揭祕《山海經》【32】雲臺山中女兒國(二)

《山海經·大荒西經》載:“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橫道而處。”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媧人頭蛇身。”

《山海經·海內北經》:“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

《山海經·西山經》載:“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山海經·大荒西經》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稱,虎齒,有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山海經·海內北經》載“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

一、皇母 王母

伏羲、女媧經過合煙、續竹、磙磨盤、轉山結為夫妻後,伏羲及其後裔依然居住於合煙、磙磨盤時所在的東山上,因此後世稱其為東王公;女媧及其後裔依然居住在合煙、磙磨盤時所在的西山上,因此後世稱其為西王母。我們從以下幾點來說明女媧即是西王母,西王母即是女媧,女媧和西王母本來是同一個人。

名號相近。太行山除了又名“太形山”、“五行山”之外,古代還有過“女媧山”和“皇母山”的別名。南宋羅泌《路史》載:“‘女媧’又曰‘皇母’。注‘太行’一曰‘皇母山’,亦曰‘女媧山’。”又崔伯易《感山賦序》曰:太行一名“皇母”,一名“女媧。”道教中的著名神靈西王母,即《山海經》中的西王母。東漢末年道教興起,西王母被納入道教神系。在道教中,西王母有著多種稱名,如:金母、瑤池金母、王母娘娘、西姥、王母、白玉龜臺九靈太真金母元君、白玉龜臺九鳳太真西王母、太靈九光龜臺金母元君、九光元女、太真西王母等,而以俗稱王母或王母娘娘最為普遍。王、皇意義相近、發音相近,在民間,你往往很難分得清楚老百姓稱呼王母或王母娘娘的時候,是叫王母還是皇母,是叫王母娘娘還是叫皇母娘娘。雲臺山下有地名皇母泉,地名很古老,地名中的皇母,應該指向太行山又稱皇母山的皇母女媧,而傳說故事卻又是道教人物王母以髮簪開泉的神話傳說。在稱名號上,王母與皇母,民間自古就沒有嚴格的區分。

《山海經》揭祕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與西王母女兒國真相

漢代畫像石中的女媧與王母。山東沂南縣北寨村出土漢墓墓門東側支柱頂上有燧人氏、伏羲、女媧三人合抱圖。山東費縣南武陽東厥畫像,燧人氏端坐中間,兩手扶著伏羲、女媧。河南南陽畫像石中,伏羲、女媧站在燧人氏的肩膀頭上。東漢樑武祠石室裡,有伏羲、女媧蛇尾相交,兩人上方,尚有兩小兒也在相交,伏羲下方一男子正在扯伏羲的袖子,女媧下方一女子也在扯女媧的裙子。畫像石裡有許多西王母與伏羲女媧聯繫在一起的圖像。女媧、西王母都是畫像石中出現頻率極高的女神,女媧的宗教意義非常明顯,她是我國神話中的大神,表現出中華民族創世神話意義。畫像石中女媧和伏羲、西王母和東王公共同構圖的圖像多而豐富。山東滕縣畫像石的西王母和東王公身邊就同時有伏羲、女媧。伏羲、女媧是西王母神仙世界中共同的構圖元素。漢代畫象中多見表現西王母的畫面,經常以西王母的故事做為鏡銘及圖畫題材。《小校經閣金文卷一五》載:“明鏡造,親見宜,赤□師□白牙,西母東父侯□眾日。”《藤花亭鏡譜卷二》載:“尚方作竟自有真,良時日吉大賞,十子九孫各有喜,□至三公中常侍,上有西王母東王父,山人子喬大田子平(外輪);西王母東王父(內輪)。”《善齋吉金錄·鏡卷一》載:“中平六年正月丙午日,吾作明竟,幽湅三商自有己,除去不祥宜孫子,東王父西王母,仙人王女大神道,長吏買竟,位至三公,古人買竟百倍,田家大吉日月(外輪),吾作明竟,位至三公,天王日月,幽湅三羊(內輪)。”這些鏡銘中的“西母東父”,“西王母東王父”,將西王母稱母,將東王公稱父,更接近是對有造人功勳的伏羲、女媧應有的稱謂。漢代文學作品中也往往把西王母與女媧並稱,如揚雄《甘泉賦》載:“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壽兮,屏玉女而卻虙妃。”由此可以看出的是,在漢代,越早的時候,女媧與西王母的故事越是交織在一起,到了後期,西王母故事才逐漸從女媧、西王母故事交織的畫面中獨立出去。

《山海經》揭祕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與西王母女兒國真相

女媧、西王母作為宗教創世神互為補充。先天尊神、育養萬物、女仙之宗的西王母,有著“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的剽悍凶惡形象,被華夏族稱為“是司天之厲及五殘”的刑殺之神,她的職責是預警天災和懲戒那些觸怒天意天威的人,從而成為秋冬肅殺之神的代言人。西王母的“西”字指的是方位,王母是神名尊稱。《道藏》載西王母由“混沌道氣中西華至妙之氣結氣成形,厥姓侯氏,位配西方”。道教中解釋《山海經》所言西王母人身虎齒,豹尾蓬頭云云,乃西王母與西方白虎之位有關。道教又講元始天尊“授西王母以方天元統龜山九光之籙,使制召萬靈,統括真聖,監盟證信,總諸天之羽儀,監上聖之考校”。西王母和東王公又是“道氣陰陽之父母,共理二氣,育養天地,陶鈞萬物”。在《山海經》中西王母是一個歷史人物,東晉郭璞曾斷言:“所謂西王母者,不過西方一國君。”《山海經》中記載的西王母,是上古時期一位氏族部落女首領形象,是中國上古時期華夏民族著名的部落女首領兼巫師。上古時期,人們崇尚巫術,掌握巫術的人,往往就是氏族最高的統治者。女媧是早於西王母的女巫,是伏羲時期依據伏羲所創易經八卦原理創立巫術的人,是華夏民族上古巫術的首創者。巫術的傳承方式,需要嚴格的心傳口授,作為巫術部落的西王母部落的巫術,與女媧部落的巫術,應該是屬於一脈相承,而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歷代西王母部落的女首領是不斷更替的,但是西王母這一首領的封號沒有變。黃帝時期有西王母。黃帝討伐蚩尤之暴時,蚩尤多方變幻,呼風喚雨,吹煙噴霧,西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黃帝三宮五意、陰陽之略,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黃帝遂克蚩尤於中冀。后羿時期有西王母。《易經》、《淮南子》講“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周族先祖后稷時期有西王母。《易林》明夷之萃:“稷為堯使,西見王母。”虞舜時期有西王母。《竹書紀年》載:“(帝舜)九年,西王母來朝,獻白環、玉玦。”《太平廣記》卷引《風俗通》講“舜之時,西王母來獻白玉琯”。甚至到了周穆王時期還有西王母。《穆天子傳》記載,西王母曾為周天子謠曰“將子無死”。《竹書紀年》講“穆王十七年,西征崑崙丘,見西王母”。又講“穆王(五)十七年,西王母來見,賓於昭宮”。《史記·趙世家》講“穆王使造文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女媧部落形成於伏羲時期,歷經神農時期,到黃帝時期的顓頊與共工大戰,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還曾經出來收拾殘局。堯、舜、禹與啟建立夏朝之交,有關女媧部落的記載逐漸消失,西王母部落的記載開始出現,並且有關西王母部落的記載出現之後,就再也沒有過關於女媧部落的記載,二者之間有沒有一種稱名上的替代?

作為正規宗教,如佛教與基督教,都必須有它的創世神話部分,這是一個宗教是否被認定為宗教的重要依據。人們有一個認識,認為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卻忽略了道教創始人連需要編造創世神話都不懂。缺少系統的創世神話,是道教不能夠被稱作正規宗教的根本性硬傷。無論道教再怎麼樣抬高西王母的地位與神力,西王母也缺少具有典籍記載的創世神話、創世神蹟。這需要女媧補天、造人、立極諸神話給予補充,需要女媧與西王母合一,才能夠形成華夏文化中創世女神的完整形象。

二、人首蛇身真相

女媧與西王母活動地點都在崑崙山。唐人李冗《獨異志》載:“昔宇宙開闢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婦,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是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取婦執扇,象其事也。”“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兄即與其妹上崑崙山”,這個神話記載中的伏羲、女媧兄妹議婚、成婚的地點都是在崑崙山,雲臺山下修武、武陟、獲嘉一帶,民間傳說伏羲、女媧合煙、磙磨盤也是在崑崙山,但傳說中的崑崙山就在當地的雲臺山下。《山海經·大荒西經》講“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這裡講西王母穴居的洞穴在崑崙山。《山海經·海內北經》講“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這裡講西王母在崑崙山北邊。只要說到崑崙山,人們就會想到西王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崑崙山被演繹成了中華民族的聖山,同時也是西王母的專屬領地。然而,人們似乎忽略了女媧故事與西王母故事都發生於崑崙山上,崑崙山既是屬於西王母,又同時屬於女媧。

西王母石室。《漢武帝內傳》中描述西王母長相:“著黃金褡孎,文采鮮明,光儀淑穆,帶靈飛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太華髻,戴太真晨嬰之冠,履玄鐍鳳文之舄。視之可年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 這與《山海經》中記載的西王母妖怪形象大相徑庭。《道藏》中描述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居崑崙之間,有城千里,玉樓十二,瓊華之闕,光碧之堂,九層元室,紫翠丹房,左帶瑤池,右環翠山。”《博物志》稱瑤池有桃樹,“三千年一生實”。道教認為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隸屬於西王母管轄。《漢書·地理志》載:“金城郡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論衡》亦有類似記載。《水經注·河水》載:“(河水)南有湟水出塞外,東逕西王母石室石釜,西海鹽池北。”《列仙傳》載:“(赤松子)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關於西王母石室,當出自《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人戴稱,虎齒,有尾,穴處,名曰西王母”中所說的“穴處”。

伏羲、女媧的形象是“人首蛇身”。郭璞講“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王逸講“女媧人頭蛇身”。漢代石刻畫像中的伏羲、女媧是:男女二人分持規、矩,下身是兩條互相纏繞的蛇。東漢樑武祠石室裡,有伏羲、女媧蛇尾相交圖。雖然《易·繫辭下》中記載:“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然而,無論是後世典籍,還是最早記載女媧故事的《山海經》中,都沒有女媧穴處的記載。

《山海經》揭祕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與西王母女兒國真相

真的沒有女媧穴處的記載嗎?我們講先有圖畫,後有文字。沒有文字之前的最初的《山海經》,應該全部是無文字解說的純圖畫敘事。在原始的圖畫敘事的《山海經》中,女媧“人首蛇身”畫面中的那個蛇一樣的身體所說的到底是什麼?女媧下半身的蛇身,是省略大山背景的山洞。畫面是說女媧是一個居住在山洞裡的人。伏羲、女媧蛇尾相交圖,是說伏羲、女媧都是居住在山洞裡的人,並且是講明瞭伏羲、女媧居住的不是同一個山洞,伏羲居住在伏羲自己的山洞裡,女媧居住在女媧自己的山洞裡,根據我們先前的論述可以更準確地講,伏羲居住在東山山洞裡(因此稱作東王公),女媧居住在西山山洞裡(因此稱作西王母),伏羲、女媧二人有著極其頻繁的交往,伏羲經常進出女媧的山洞,女媧也經常進出伏羲的山洞,這也與前文所講伏羲、女媧兄妹轉山、走婚的事實相一致。

我們還可以考察一下東西橫亙千里的太行山全境,只要山中有敬奉王母的寺廟的地方,必定有山洞,通常俗稱王母洞,這也是《山海經》中西王母穴處的民間釋義。同時,只要山中有敬奉女媧的寺廟的地方,也必定有山洞,這種女媧洞,通常俗稱人祖洞,與伏羲、女媧蛇尾相交圖數千年來被解釋為生殖文化一樣,人祖洞也通常被被理解為與生殖文化有關。實際上,那些洞穴,只是說明女媧當年“穴居而野處”的居住處境。

真的沒有女媧穴處的記載嗎?我們講先有圖畫,後有文字。沒有文字之前的最初的《山海經》,應該全部是無文字解說的純圖畫敘事。在原始的圖畫敘事的《山海經》中,女媧“人首蛇身”畫面中的那個蛇一樣的身體所說的到底是什麼?女媧下半身的蛇身,是省略大山背景的山洞。畫面是說女媧是一個居住在山洞裡的人。伏羲、女媧蛇尾相交圖,是說伏羲、女媧都是居住在山洞裡的人,並且是講明瞭伏羲、女媧居住的不是同一個山洞,伏羲居住在伏羲自己的山洞裡,女媧居住在女媧自己的山洞裡,根據我們先前的論述可以更準確地講,伏羲居住在東山山洞裡(因此稱作東王公),女媧居住在西山山洞裡(因此稱作西王母),伏羲、女媧二人有著極其頻繁的交往,伏羲經常進出女媧的山洞,女媧也經常進出伏羲的山洞,這也與前文所講伏羲、女媧兄妹轉山、走婚的事實相一致。

我們還可以考察一下東西橫亙千里的太行山全境,只要山中有敬奉王母的寺廟的地方,必定有山洞,通常俗稱王母洞,這也是《山海經》中西王母穴處的民間釋義。同時,只要山中有敬奉女媧的寺廟的地方,也必定有山洞,這種女媧洞,通常俗稱人祖洞,與伏羲、女媧蛇尾相交圖數千年來被解釋為生殖文化一樣,人祖洞也通常被被理解為與生殖文化有關。實際上,那些洞穴,只是說明女媧當年“穴居而野處”的居住處境。

《山海經》揭祕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與西王母女兒國真相

女媧與西王母,生活在同一座崑崙山上,都居住在洞穴裡,她們是同一個人,其後裔也是同一個部落族屬。

把女人說成蛇,把女人說成老虎,把華夏民族始祖一個個都說成妖魔鬼怪物,我們的文化史,是3000年的輝煌?還是3000年的荒誕?透過歷史煙雲我看到的是:女媧不高興,西王母不高興,中國文化不高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