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生?會元?連中三元?

有人把古代科考比作現代的公務員選拔考試,萬里挑一,難度係數極高,古代科考到底有多難?

我國科舉制度始於隋唐時期,在明朝時達到鼎盛。明朝自洪武三年起開始科舉,實行擴招,讀書人趨之若鶩。其科舉考試分為三級:

第一級是院試,應考者統稱為童生,說是童生,其實也有七八十歲的老頭去考。考試範圍是州縣,考試合格的人稱“秀才”。

院試考試成績分六等,只有在院試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資格去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

秀才有某些特權,比如可以免除家中一人的徭役,見到縣長大人可以不下跪等。但秀才並不是官,距官職還差很遠。


貢生?會元?連中三元?


第二級的考試叫鄉試。鄉試並非鄉里的考試,而是省一級的統考。鄉試三年舉辦一次,一般在八月份進行,由省出題,而且有名額限制。

在鄉試中過關的人就叫“舉人”,舉人是有資格做官的。之所以說有資格,意思是舉人不一定都可以當官,只有在原有的官員死了之後,舉人才有機會替補。

在鄉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叫解元,也就是三元中的第一元。


貢生?會元?連中三元?


第三級別的考試叫會試,只有獲得舉人資格的人才能參加會試。會試一般在每年二月舉行。朝廷在參加會試的人中挑選三百人(可能有變動)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叫做“貢生”。

會試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通過會試的精英們面對的最後一道考驗就是殿試。在這場考試中,他們將面對這個帝國的統治者,考試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內容主要是策問。

皇帝及大臣根據考生的表現,會劃分檔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這是為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

而狀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也許大家覺得能夠考得“狀元”是很厲害的,但還有更厲害的叫“連中三元”。連中三元具體說來就是身兼解元、會元和狀元三個稱號於一身。必須保證全省考第一,然後在會試中全國考第一,最後殿試中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貢生?會元?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的人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只出現過兩個,分別是洪武年間的黃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

自隋唐開始科舉制度到清末科舉廢除,獲得這一榮譽的也只有14個人,分別是唐朝2人,宋朝6人,金1人,元1人,明2人,清2人,這些人是值得我們崇拜的。

中華人APP(據《明朝那些事兒》·整理 劉改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