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的由來

《萬曆十五年》的由來《萬曆十五年》的英文版書名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作者的署名為Ray Huang ,1981年美國耶魯大學出版。初稿是用英文寫的,寫成後,由作者本人譯為中文,並作某些修改潤色。

1959年,黃仁宇先生在密支根大學歷史系讀書,選定了“明代的漕運”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這一研究過程花了5年。論文完成後,為了解決自己的困惑,並圖對明代的財政與稅收窺其全豹,黃仁宇先生開始收集材料,撰寫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16th Century Ming-China 一書。之後為《萬曆十五年》收集材料,參考各地方誌,搜尋國內外有關的新舊著作等,該書從計劃撰寫到殺青定稿,歷時7年,1974年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

結論從材料中來。多年以來摸索於材料之中,使作者對明史中的若干方面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看法,開始擺脫了人云亦云的束縛。

比如,過去關於明史的敘述,幾乎無不有“稅重民窮”的說法。如果意在說明當日的官僚貪汙百出,無力的百姓被攤派的賦役過重,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可以言之成理。要是認為全國稅收總額過高而導致百姓貧困,則與事實有所出入。16世紀末,全國田賦額最重的為南直隸蘇州府,約佔農村收入的20%。此外各府縣一般都在10%以下,其中又有輕重的不同,山東曹縣全縣的賦役約佔農村收入的9% ,去蘇州不遠的溧陽縣,情形就更為奇怪,約在1%至5%之間。而以比例而言,與此同時的日本大明政權,稅額佔收入的50%。以總額而言, 17世紀末期的英國,人口為5,000,000,稅收每年竟達7,000,000英鎊,摺合約銀兩千餘萬兩,和人口為30倍的中國大體相埒。據此而做進一步探索,可知民窮的根本原因不在國家的賦稅過重,而端在法律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國家的稅率低,受惠者並非農民,只是鼓勵了大小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里額外加徵。

中國幅員廣大,情形複雜。明朝採取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不著眼於提倡扶助先進的經濟,以增益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後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這種情形,在世界史中實屬罕見,在中國歷史中也以明代為甚,而其始作俑者厥為明太祖朱元璋。下面一例可以作為管中窺豹。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親自指示,讓人民納稅實物不入倉庫,直接供應于軍事的家庭,軍事則不再發給軍餉,並規定先在應天府抽派若干稅民,和金吾衛的五千軍士對口。實驗一年以後,朱元璋認為成績良好,乃通令全國一體實行。這一辦法之脫離實際,窒礙難通,自不待言而自明,於是只好虎頭蛇尾,銷聲匿跡。這種安排雖然不再執行,但與之相適應的其他經濟措施,則依然危害極大。如果軍需稅收總收總髮,國內的交通通訊必然相應而有較大的進步,次之則銀行業、保險業就會應客觀的需要而產生,商業組織和法律也會有所發展。各地區既互通有無,以後就可以分工合作,各按其本地的特殊情況而發展其生產技術。西歐各國在14世紀已經朝著這個方向前進,日本在德川幕府末期,亦復如是。而明代的財政稅收制度則和民間經濟的發展相脫節。萬曆二十年(1592),北京的宛平縣知縣沈榜聲稱,他每年要向27個不同的機構交款總數則不出白銀兩千兩了。與此相似,全國佈滿了這短距離的補給線,此來彼往,側面收受,既無架構,而提出的統計數字,經常為一紙具文,以致發生了上述稅率層次不一的現象。這種維護落後的農業經濟、不願發展商業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由先進的漢唐演變為落後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明代萬曆年間,中國的封建經濟已向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本主義是一種組織,一種系統。即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中論述資本主義的流通方式,其公式以為C-M-C,即商品(Commodity)交換為貨幣(Money),貨幣又再交換為商品,川流不息。但是貨幣是一種公正的制度,它把原來屬於公眾的權力授予私人。私人資本積累愈多,它操縱公眾生活的權利也愈大。同時,商業資本又是工業資本的先驅,商業有了充分的發展,工業的發展才能同樣的增進。這是歐美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徵。中國的傳統政治既無此組織能力,也絕不願私人財富擴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為王朝的安全之累。

明代張瀚所著的《鬆窗夢雨》中,記載了他的家庭以機杼起家。中外治明史的學者,對這段文字多加引用,以說明當時工商業的進步及資本主義的萌芽。其實細閱全文,即知張瀚所敘其祖先夜夢神人授銀一錠、因以購機織布云云,乃在於宣揚因果報應及富貴由命的思想。姑不論神人授銀的荒誕不經,即以一錠銀而論,也不足以購買織機,所以此說顯然也不能作為信史。

同時代的書法家王世懋,在《二酉委談》中提到江西景德鎮燒造瓷器,火光燭天,因而稱之為“四時雷電鎮”。當代好幾位學者據此而認為此即工業超時代發展的徵象。實則王世懋的本意,是在於從堪輿家的眼光出發,不滿當地居民穿鑿地脈,以致沒有人登科中舉;而後來時局不靖,停窯三月,即立竿見影,有一名秀才鄉試中式。

作者認為,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萬曆十五年》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

以上觀點轉述自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自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