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恩來」向周恩來學演講

中國近代史 周恩來 馬寅初 崑曲 長安街讀書會 2017-05-06
「學習恩來」向周恩來學演講

向周恩來學演講

作者:長安街讀書會

「學習恩來」向周恩來學演講

馬寅初有學問,也很擅長演講,可是他由衷地佩服周恩來的演講風度和演講藝術。他說,“周總理自我批評的精神,坦率說出自己的社會關係,在座的人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用這樣的辦法來領導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在我看來是最有效的”。 著名英籍華裔作家韓素音曾回憶:“對我個人來說,1941年春天在重慶發生的一件重大的事,就是周恩來發表演講。”那次,周恩來的演講主題是“國際局勢和中國抗戰”,地點在重慶巴蜀小學操場。韓素音不僅領略了周恩來的風采,還與在場的數千名聽眾一樣,為他“解說得那麼準確,那麼清楚”而折服。 在長期領導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周恩來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對象,發表了許多精彩的演講,打動了無數人的心絃,給人以深深的教益。周恩來的演講藝術,值得領導幹部認真領悟與學習。

通俗、真誠,給人鼓舞和力量

演講是在公眾場所,就某個問題,向人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從字義上理解,“講”指語言,“演”指技巧。也就是說,語言是演講的主要手段,技巧只是輔助手段。成功的演講離不開技巧,但更離不開語言這個根本。

那麼,演講應當採用什麼樣的語言?周恩來精於演講,深諳演講之要義。他說:“口頭宣講要力求普遍、通俗和扼要。”普遍,就是要讓大多數聽眾所接受;通俗,就是要用群眾語言;扼要,就是要抓住重點。周恩來的演講都具有這樣的特點。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臺地區發生強烈地震。9日,周恩來總理冒著餘震的危險來到災區。10日,他在隆堯縣慰問災區人民大會上發表了《發展生產,重建家園》的演講。

首先,周恩來代表黨中央、毛主席向群眾表示慰問。然後,他說:“這次地震來得很突然。你們這個地方從邢家灣到耿莊橋是地震的中心。20年前,在抗日戰爭中,你們也受了損失,那是和民族敵人作鬥爭。這次是和地底下的‘敵人’作鬥爭。每個村莊,每個家庭都有很大損失。” 周恩來將當年的抗日戰爭與當前的抗震救災聯繫起來,使群眾很快從悲痛中振奮起來。

周恩來接著強調:“你們這個地方是窪地,過去改造得不錯,現在要戰勝地震災害,重建家園。”他說,“重建家園光靠你們的力量還不夠。你們縣西部有好多沒有受災的莊子,鉅鹿、寧晉、任縣都有些沒有受災的莊子,可以來幫助你們。互相支援,過去打日本就是這樣。重建莊子要建得分散一點,房子要矮一點。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要帶頭抗震救災。你們組織起來,辦法一定會有的。國家當然要支援你們。你們這個地方有30個公社、34萬人受災,現在已開進解放軍兩萬多人,地方上的工作隊和醫療隊1萬多人,共3萬多人,十個人就有一個人幫助。真是一個有困難,大家來相幫,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來到災區後,周恩來及時瞭解了受災和救災情況,因而提出了重建家園的具體措施,給災區幹部群眾送來了溫暖和關懷。

周恩來鼓勵大家:“你們不是學過《愚公移山》嗎?愚公能夠移山,我們對現在的困難也一定能夠戰勝。”最後,他帶領幹部群眾一起高呼:“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發展生產!重建家園!”周恩來的演講結束了,但是激昂的口號卻久久迴響。

周恩來是站在舊木箱上發表演講的,沒有講稿,沒有官話、套話和空話,語言通俗易懂、實實在在,充滿了關懷、鼓勵和希望。看到總理親臨災區,聆聽他真誠感人的講話,災區幹部群眾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增添了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力量。

通俗的語言、真誠的情感,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力量,周恩來的演講,總是能夠達到如此神奇的效果。

親切、自然,如春雨滋潤人心

領導幹部演講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宣傳和闡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讓人聽得懂、聽得進、聽得入耳入腦,領導幹部必須放下身段、親切自然、用心交流,而決不能居高臨下、板著面孔、一派說教。

周恩來身居高位,卻從不擺架子,不好為人師。演講時,無論是對幹部、知識分子還是對工人、農民、戰士,周恩來都一視同仁,親切自然,娓娓道來。有位民主人士形象地說,聆聽周總理作報告,猶如和煦的春天,開啟了人們的心扉;恰如微微細雨,滋潤了人們的心田。

1951年9月29日,周恩來應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之邀作《關於知識分子的改造問題》的演講,聽講對象擴大為京津地區高等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代表。

周恩來作了開場白後,這樣進入了主題:“講到改造問題,我想還是先從自己講起。我中學畢業後,名義上進了大學一年級,但是正趕上五四運動,沒有好好讀書。我也到過日本、法國、德國,所謂留過學,但是從來沒有進過這些國家的大學之門。所以,我是一箇中等知識分子。今天在你們這些大知識分子、大學同學面前講話,還有一點恐慌呢。”當天,有些教師不知道周總理要講什麼,懷著不安的心情而來。聽了周恩來敞開心扉的話,他們立刻消除了緊張情緒。

周恩來接著說:“拿我個人來說,參加五四運動以來,已經30多年了,也是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改造。也許有的同志會說:你現在擔任了政府的領導,還要學習和改造嗎?是的,我還要學習和改造。因為我不知道的事情還很多,沒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認識,這樣才能夠進步。30年來,我儘管參加了革命,也在某些時候和某些部門做了一些負責的工作,但也犯過很多錯誤,栽過筋斗,碰過釘子。” 周恩來聯繫自己來闡發學習改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比那種空泛地講道理的講話更有說服力、感染力。

演講中,周恩來多次現身說法,從自己的家庭、身世,講到自己也和大家一樣受過舊教育,後來因為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思想覺悟參加了革命;在黨的領導下革命勝利了,又如何抵制各種舊傳統勢力的襲擊,正確地處理個人、家庭和革命的關係。他進而指出,知識分子要過好民族關、階級關、家庭關。周恩來共講了5個多小時。最後,他親切地鼓勵大家要從愛國的立場發展到人民的立場,發展到共產主義的立場,這才是一個革命知識分子應有的歸宿。

周恩來推心置腹、開誠佈公的演講,深深地打動和感染了與會者。馬寅初有學問,也很擅長演講,可是他由衷地佩服周恩來的演講風度和演講藝術。他說,“周總理自我批評的精神,坦率說出自己的社會關係,在座的人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用這樣的辦法來領導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在我看來是最有效的”。

專業、精闢,給人以深刻的教益

有時候,領導幹部會對某個領域如文藝界的同志發表演講。“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在這種場合演講,除了應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演講能力外,還應熟悉和了解文藝工作(或其他專業知識)。如此,才能說出專業話、內行話,講得有見解、有深度,實現有效溝通、引起共鳴。

周恩來是最懂文藝的政治家。他年輕時演過戲劇、寫過詩歌,參加革命後仍喜愛文藝,時常指揮演唱革命歌曲,還親自策劃了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周恩來始終關心文藝事業,經常出席文藝工作會議,和文藝界同志一起討論問題,發表了許多具有真知灼見的演講。

1956年4月,浙江省崑蘇劇團進京演出崑曲《十五貫》。19日,周恩來看完《十五貫》演出後對劇團同志發表講話。講話也是一種演講。他開篇就說:“你們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十五貫》有豐富的人民性和相當高的藝術性。”對人對事,並從政治和藝術兩個方面,給予充分肯定。然後,周恩來闡述了《十五貫》的現實意義:反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提倡調查研究、實事求是。他還對戲劇應演現代戲還是歷史戲等發表了意見。本是即興講話,周恩來卻高屋建瓴,提出了精闢、獨到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

5月17日,周恩來又在關於《十五貫》的座談會上發表講話。他這次是有備而來,系統地發表了五點意見:第一,崑曲的改革可以推動全國其他劇種的改革。第二,《十五貫》是從傳統劇目的基礎上改編的,改得切合了歷史主義的要求。第三,《十五貫》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使人們更加重視民族藝術的優良傳統。第四,《十五貫》為進一步貫徹執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樹立了良好榜樣。第五,《十五貫》的思想性很強,反對主觀主義,也反對官僚主義。

五個問題,多個視角,既專業,又深刻。周恩來從政治高度和藝術角度,分別對每個問題進行了有理有據的詳細論述,而且語言生動形象。他以崑曲《十五貫》為主,也涉及其他劇種,包含豐富內容,分析透徹,意見中肯,有讚揚,有批評,還有期望。例如,談到粵劇的革新成績,周恩來高興地說,“崑曲是江南蘭花,粵劇是南國紅豆”。談到話劇,他直率地指出,最近演的一個“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還不夠高”。

周恩來熟悉戲劇創作、表演的規律與特點,又有超人的政治智慧和鑑賞能力,因而其演講思想深邃,立論高遠,給人以正確的指導和深刻的教益。對此,當年文藝界的很多同志都有深切感受。

本期責編:張琦

長安街讀書會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近千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青聯委員、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學習恩來」向周恩來學演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