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家誡》蘊含的家教之道

中國近代史 張謇 中國歷史 顏之推 光明網頭條號 2017-04-10

作者:南通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謇研究所所長,歷史學博士 王敦琴;系江蘇省南通市紀委幹部 蔡鑫樺

中國歷史上很多名人都立有家誡家訓,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亦是如此。張謇的《家誡》既不是自己所撰,也不完全照搬古人,而是對古代名人家誡進行輯錄與凝鍊,最終形成別具一格的教子書。張謇的《家誡》對其子孫後代的影響深遠,對今人也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誡子之書 擷英集萃

通常,家誡家訓都是由長輩撰寫的,而張謇則輯錄了七則古人的誡子名言,將其精心編排在一起,並在起首處用一小段文字說明選錄的緣由與目的。張謇的《家誡》篇幅不長,全文如下:

我之愛子孫,猶之古人也;愛之而欲勉之以進德而繼業,亦猶古人也。與其述己意,毋寧述古人。乃掇古誡子語,書庭之屏,俾出入寓目而加省。若先世言行之足資師法者,自有《述訓》在。

董生有云:“吊者在門,賀者在閭。”言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賀者在門,吊者在閭。”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吊隨而來。——漢·劉向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三國·諸葛亮

言思乃出,行詳乃動,皆用情實道理,違斯敗矣。——魏·王修

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尚為人師;若能保書,終不為小人。諺曰:“積財千萬,無過讀書。”——隋·顏之推

凡門第高,可畏不可恃。立身行己,一事有失,則得罪重於他人。門高則驕心易生,族盛則為人所妒。懿行實才,人未信之;少有疵累,人皆擯之。——唐·柳玭

立心以忠信不欺為主本,行己以端莊清靜見操執,臨事以明敏果斷辨是非。——宋·胡安國

勿妄與人接。只是勤儉,循之而上,有無限好事,吾不敢言,而竊為汝願之;反之而下,有無限不好事,吾不欲言,而未免為汝憂之。——宋·朱熹

張謇在浩瀚書海中精心挑選輯錄了這些名人名句,有的是原句,有的是經過了再加工的。這些文字包含了修身、治學、做事、為人、交友等人生修為的主要方面,意在表明修身應謹言慎行,儉樸耐苦;治學應寧靜澹泊,勤勉學問;做事應明辨是非,恭敬處事;為人應忠信篤實,謙遜內斂;交友應親近益友,遠離損友。

張謇輯錄的古人誡子名言是按從古到今的順序排列的,在內容安排上也是很有講究的,先談福與禍的關係,強調用敬畏之心處世,提防驕奢之心的產生;再論述了學、才、志之間的關係,強調以靜修身,力戒輕浮,講人的一言一行都要經過慎重周密的思考,講讀書能改變人的命運,講出生於門第高的人更要心存戒懼;最後強調交遊要有選擇,勤謹二字應時時銘記。

不言之教 躬身養正

張謇教導兒孫做人處事,不只是停留在坐而論道的層次上,更為重要的是他以身作則、以己率人。

第一,勤學,張謇一生矢志不渝。張謇十五歲時步入科舉考試之途,在此之前他已熟讀了四書五經,在長達二十六年的應試過程中,他博覽群書,刻苦練字,無論寒暑。翻開他前半生的日記,幾乎隨處可見他勤學苦讀的印記,如:“十三日,入冬以來,是日為最寒,讀《三國志》,寫字”;“十四日,雪霽,更寒,讀《三國志·魏志》終,寫字”;“十五日,寒如故,硯池水點滴皆凍,寫不能終,一字筆即僵”,由此可見他是如何讀書寫字的。他每天用小楷記日記,從二十歲起一直到臨終。他早年的日記字體秀勁,富有碑帖氣;晚年的日記筆致沉雄,融百家之長。張謇的書法有“同光間(指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書法第一”的美譽,其才學見識也得到很多人的賞識。

第二,誠信,張謇堪為表率。張謇極為推崇“誠信廉公”。他創辦第一個企業大生紗廠時,困難重重,其中最困難的是籌措資金,他一無資本,二無經驗,有錢人不敢投資他的紗廠,加上那時西方列強大量傾銷棉製品,華人辦紗廠都不成功。紗廠創辦四五年後,資金週轉仍十分困難,即便如此,張謇給股東的官利卻分文不少,也不拖欠。大生紗廠出品的“魁星牌”棉紗,牌子響亮,信譽度高,他規定必須用最優質的棉花紡出最優質的紗,如果有人馬虎或者摻假,他一定重罰不饒,決不準以次充好。

第三,廉公,張謇令人感佩。查閱《張謇全集》,監督一詞出現的頻率相當高,足見張謇對監督的重視。在他創辦的企業裡,都要設置一個崗位,由專人從事監督工作。他創辦的企業每年都要召開大會,對這一年運行情況進行總結,即“說略”,同時公佈企業收支情況,即“帳略”,以接受股東們的監督。他每辦一個學校,都設有專人對學校的運行、財務等進行監督,辦其他一切事業也都是如此,以促使相關人員不敢逾越雷池。張謇一生擔任過數十個職務,但多數職務是不領工資的。擔任農商總長兼兩淮鹽政總理時,對於所兼職務的工資,張謇則全部用於辦貧民工場。

警策之意 今猶可鑑

張謇的《家誡》輯錄、凝鍊古人的誡子名言作為自家的家訓家規,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智慧。

第一,內容輯古更具說服力。張謇自擬家誡其實輕而易舉,他為何要舍易取難,在中國歷史上多如繁星的訓言警語中選出以上七則呢?這七則誡子名言的作者都是古代為人熟悉與景仰的人,他們不僅教子有方,其教育理念也與張謇相吻合。他們的誡子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很有說服力,而張謇又按照自己的意志重新編排,形成獨具一格的《家誡》,這樣的《家誡》既不失親和力,也增加了影響力。

張謇在書海中輯錄的這七則誡子名言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其中,有些並不是原段原句,而是經過了再加工。如選自顏之推的一段話中,張謇就作了再加工,“諺曰”一句的原文為“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張謇將其中的兩句去掉,變成“諺曰:‘積財千萬,無過讀書。’”這樣處理後,一是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二是更為簡潔明晰,易讀易記。

第二,銘刻於石以期代代相傳。張謇的《家誡》不是寫在紙上而是刻在石頭上。這篇《家誡》刻寫在一塊石質屏風上,放置於張謇東奧山莊倚錦樓前的庭院內。這塊石屏的形狀、顏色、質地都有它的用意,其形狀比較規則,兩面都鐫刻有文字,正面是《倚錦樓石屏銘》,介紹石屏的來歷和品性,背面就是《家誡》,《倚錦樓石屏銘》與《家誡》都是張謇親筆書寫並請專人刻上去的。石頭顏色純白,象徵純潔、高尚、無瑕,他以石寄志,希望子孫的品格如同這塊石頭一樣純潔、高尚、無瑕。石頭質地堅硬、耐磨、不易風化,寓意著張謇希望《家誡》與美好的家風能代代相傳。

《家誡》不是陳放於屋內而是陳放於院子,這樣更容易引人注意。不管有心無心,石屏就在這裡,來來往往總會映入眼簾。兒孫們進進出出,《家誡》也將促使他們不斷地進行內省,乃至客人來來往往,都會受到感染。

第三,家誡精神融入人生感悟。張謇六十九歲才立家誡,可以說融入了他一生的人生感悟,其內涵甚至可以追溯到張謇的父母甚至更早。張謇的父親張彭年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紛爭仲裁人,父親的勤勞善良、正直無私等優良品質時時影響著他。張謇的母親金氏亦是純樸聰慧、善解人意的女性,給張謇的愛和薰陶也對張謇有深刻的影響。

張謇在二十七歲時曾奉父命作《述訓》,《述訓》述說了張謇家族的來歷,著重記述了家族的優良家風。張謇祖父是一位仗義之人,將祖屋賣給了瞿姓人家。結果,瞿姓人家在屋子灶下挖到了兩壇銀子,一夜暴富,有人將此事告知張謇祖父,他坦然說道:“銀未必有張氏識(標記)也,我守窮而已。”張謇祖父家口眾多,糧食供給不上,鄰里老婦人見狀就給了他家一斗米,張謇祖父省吃儉用兩個月將米還給了老婦人,並且對張謇父親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老婦人的恩德。後來,老婦人因兒子去世家計困難,張謇父親便每年給她送鬥米,直到老婦人離世。張謇家族的這類事例還有很多,此處不一一列舉。

總之,張謇編寫家訓的方法,家誡的內容、陳設等,處處閃耀著張謇的人生智慧。張謇的《家誡》體現了深入骨髓的傳統文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它言簡意賅,飽含哲理,情真意切,蘊含深厚;它也鞭策自己,警示後代,生生不息,代代流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