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段祺瑞的貨幣改革失敗了,不然中國經濟將成為日本的附庸

中國近代史 段祺瑞 日本 錢幣 北洋軍閥 歷史百家爭鳴 2018-11-29

由於長期的歷史原因,導致很多人對於北洋軍閥有些誤解,北洋軍閥所做的事情也不全是罪惡滔天,但是也不像現代某些人翻案說的那麼好,北洋軍閥做的事情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歸根結底其實都是利益導向,在清朝皇帝退位,民國剛剛成立的那段時間,世界上存在著各種政治體制,而戰爭的進行,也讓積貧積弱的國家在試錯的成本上非常的高昂。

比如段祺瑞,很多人說段祺瑞做了很多好事情,比如三造共和,收復蒙古,但是也有人說段祺瑞是十惡不赦的大壞蛋,他執政期間發生了三一八慘案,就連魯迅都稱這一天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他還跟日本進行借款,也就是歷史上的西原借款,正是這個借款出賣了中國很多利益,讓日本開始進入到東北,攫取在東北的權力。


幸虧段祺瑞的貨幣改革失敗了,不然中國經濟將成為日本的附庸



沒錯以上說的都是歷史史實,不過我們只能針對某個歷史事件進行評價,段祺瑞是個政治家也是個野心家,很難用一段文字很中肯的評價段祺瑞本人,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段祺瑞在位期間的一次幣制改革。

民國以前,我國實行的是銀兩制,所謂銀兩制以金屬的重量計值,所以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往往都是賞銀多少兩,但實際上由於經濟發展的限制,中國古代長期以銅錢作為貨幣來使用,銀子往往都是用在官府,民間多用碎銀子,由於中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倒也能夠應付中國的商品流通,甚至一度成為國際貨幣,比如宋朝的時候,日本就大量使用中國的銅錢作為貨幣,這也是造成宋朝銅錢短缺的原因之一;鴉片戰爭以後,隨著中國開始開放國門,加上中國是戰敗國,在商品貿易上,為了防止白銀流入中國,外國開始使用貨幣跟中國交易,而為了適應國際市場,也是為了能夠防止白銀外流,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頒行《幣制條例》,正式採用銀本位,以“元”為貨幣單位,重量為庫平七錢二分,成色是90%,名為大清銀幣,但是實際上市面上銀元和銀兩同時流通使用,根本原因還是千年來的思想在作祟。

民國建立以後,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開始逐漸使用銀元,但是由於軍閥割據,導致我國銀元種類多,市價不統一,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於是在1914年,民國政府頒佈了“國幣條例”,不但鑄發了新的銀元,還設立了幣制局,這時發行的銀幣就是大家熟悉的“袁大頭”——銀元上有袁世凱的頭像。但是,袁世凱為了當皇帝,向銀行借款,引發了金融危機。雖然“袁大頭”在全國通行,卻因軍閥割據,使貨幣流通混亂的局面更加嚴重了。因此,中國政府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建立更先進的貨幣制度,要統一全國幣制。


幸虧段祺瑞的貨幣改革失敗了,不然中國經濟將成為日本的附庸



在袁世凱稱帝,各方表示反對並進行討伐,袁世凱在一片討伐聲中恢復民國,其本人也很快病死,段祺瑞推舉黎元洪做總統,而他本人擔任了國務總理,1917年的時候,政府計劃進行幣制改革,梁啟超主持了幣制改革,提出整理全國的紙幣,禁止各地濫發紙幣;統一主幣,以“袁大頭”為全國性統一的貨幣;採用金匯兌本位制這三大步驟。在中國幣制改革問題上,各國十分關心,都希望派顧問參加,1918年中國財政部決定聘請日本人阪谷為顧問,在同一年中,西原龜三先後六次來中國與段祺瑞政府進行商談,發表了《中國稅制及幣制改革論》,提出了中國幣制改革方案。在8月10日,段祺瑞政府正式頒佈了有關幣制改革的《金券條例》。發行金券,明顯是為了在中外貿易支付中使用,這種貨幣適用的範圍限於國際貿易。條例中規定,中國貨幣改用金本位制,由幣制局發行金券,持有外國金幣或生金,可向指定銀行兌換金券。與此同時,中國計劃向日本借款,以供發金幣,以收回社會上的存金。這次借款就是西原借款,也跟這個西原龜三有關。


幸虧段祺瑞的貨幣改革失敗了,不然中國經濟將成為日本的附庸



《金券條例》公佈後,金銀比率波動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因為缺乏金本位制度的整體設計,單獨使用金券制度,也就是說這次發行的金券是沒有黃金作為準備金,這樣的金券很容易濫發,事實也是如此,由於沒有黃金作為準備金,老百姓對於金券普遍持懷疑態度,加上當時正是第一次京鈔風潮過後,人們對政府發行貨幣的信用產生了動搖,不相信政府能夠維持兌換,所以引起了中外一致反對。在中國國內也引起了一場反對《金券條例》的運動,各方都向北洋政府致電表示反對《金券條例》。西方列強也表示不滿,對北洋政府提出抗議。最終迫使段祺瑞政府取消了《金券條例》,中國也避免了自身金融被日本控制。

其實這次的改革失敗,在某種程度是幫助了中國,當時發行金券,雖然沒有拿黃金作為準備金,但是卻變相的以日本借款作為準備金,如果這種金融制度一旦成功實施,那麼中國的金融就掌握在了日本的手裡,日本想要控制中國的貨幣,只要操控流入中國的日本貨幣就行了,這樣中國在經濟上就會嚴重依賴日本,而即使這個改革失敗,日本還有段祺瑞政府承諾的礦產、鐵路等抵押物,可以說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段祺瑞的這次借款,原本是為了實現中國的武力統一,同時鎮壓孫中山先生的護法運動,當然還要應付政府開支,但是卻在事實上造成了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變本加厲,寺內正毅曾得意地說,通過向中國借款,日本所攫取的政治、經濟特權“何止十倍於二十一條”。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剛剛誕生的中華民國,在經濟上還不是已經發展了五十多年的日本的對手。事實上整個民國時期,貨幣的改革一直都在進行,但是種種原因,沒有一次是成功的,除了剛剛誕生的法幣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之外,其他的改革可以說都是失敗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