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戴罪,棺材捆銅箍?從太平天國叛將到民族英雄,此人飽受爭議

死後戴罪,棺材捆銅箍?從太平天國叛將到民族英雄,此人飽受爭議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是甲午風雲中飽受爭議的人物。

有人指責丁汝昌是個不懂海軍、治軍無方、指揮失敗的草包將軍,甲午海戰失敗,其罪責難逃。

有人讚揚丁汝昌是個指揮鎮定、盡職盡責、作戰勇敢的一時名將,甲午海戰之敗,罪不在其,而其在敗後以身殉國,蹈行大義的表現來看,屬真正的抗日民族英雄。

那麼,丁汝昌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讓我們通過翔實的史料,簡短地回顧他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吧。

丁汝昌是廬江北鄉石嘴頭村人,父母早亡,與祖母相依為命,生活艱難。

1854年1月,太平軍佔領廬江,時年23歲的丁汝昌踴躍參加了太平軍。

在太平軍中,丁汝昌很快就顯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而且作戰敢於拼命,不怕死,被提拔為副將。

1860年,天京政府大聚集兵馬攻打清軍江南大營。

於該年封英王的陳玉成一心為國,留下葉芸來、陳得才等幾支部隊駐守安慶、廬州,其餘兵馬傾巢出動。

彼時,丁汝昌就隨葉芸來部駐守安慶。

陳玉成五路並進,連戰連捷,攻破建設在天京西南的江南大營長牆,並一路追逐,連取常州、蘇州、無錫、蕪湖、江陰、常熟、青浦等地,威勢赫赫。

不過,好景不長,1861年,石達開率部出走,太平天國四分五裂,實力大遜。

曾國藩湘軍趁機急攻安慶。

丁汝昌覺察到太平天國已經日薄西山,率領300多名將士踰牆出降。

湘軍將領曾國荃對丁汝昌這些降兵降將是心存疑慮的,每逢戰鬥,必令他們居於前列。

同年8月1日,丁汝昌奉命為先導,率領部隊反攻安慶。

9月,湘軍攻陷安慶,太平軍守將葉芸萊以下1.6萬人全部戰死。

英王陳玉成進退失據,退扎廬州,但廬州已成孤城,奔投苗沛霖,英雄末路,死於奸賊苗沛霖之手。

可以說,攻陷安慶、擒殺太平天國悍將陳玉成,丁汝昌也有一份功勞,因此得升任千總,充當開字營哨官。

不久,應上海士紳的請求,曾國藩命令李鴻章組建淮軍,以支援上海,丁汝昌的開字營撥歸李鴻章指揮。

1862年,丁汝昌人等隨李鴻章乘輪船前往上海,並於該年8月,配合劉銘傳銘字營與太平軍戰於四江口。

劉銘傳欣賞丁汝昌是員不可得多的勇將,請李鴻章把丁汝昌調入銘字營,仍充哨官,統領親兵100人,後改統領馬隊,升任營官,授參將。

1864年,太平天國敗亡。

隨後,曾國藩北上督師剿捻,由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辦理後勤。

丁汝昌升為副將,統先鋒馬隊3營,隨劉銘傳北上,與捻軍作戰。

1868年,東捻軍被剿滅,丁汝昌在作戰中屢建奇功,用捻軍的鮮血染紅了頂上帽,得授總兵,加提督銜,賜協勇巴圖魯勇號。

死後戴罪,棺材捆銅箍?從太平天國叛將到民族英雄,此人飽受爭議

1874年,清廷國庫緊張,倡議“裁兵節餉”。劉銘傳打算裁撤丁汝昌部馬隊3營。

丁汝昌不服,致書抗議。

劉銘傳怒,“命將召至而戮之”。

丁汝昌見勢不好,自知胳膊扭不過大腿,倉皇逃到巢縣高林鄉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鎮汪郎中村),隱居賦閒。

此年,日本武力侵犯臺灣。清政府展開海防大籌議,李鴻章力主購買鐵甲艦,辦理海軍。

1875年,李鴻章正式奉命督辦北洋海防事宜。

死後戴罪,棺材捆銅箍?從太平天國叛將到民族英雄,此人飽受爭議

得此消息,丁汝昌前往投靠。

李鴻章雖知丁汝昌是陸地上的勇將,但考慮到其與劉銘傳有隙,安排他參與海軍組建事宜。

1877年,正在指揮清軍收復回疆的陝甘總督左宗棠久聞丁汝昌勇名,奏請發往甘肅差遣。

李鴻章不願失去愛將,以丁汝昌“傷病復發”為由,把他留在天津。

1879年,清政府從英國訂購了“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四艘軍艦,北洋軍艦日漸增多,李鴻章奏准將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

1882年,朝鮮王朝京城爆發壬午兵變,半島局勢大亂,日本政府決定藉機出兵朝鮮。

為粉碎日本人的企圖,丁汝昌率北洋水師艦船開赴朝鮮,設計擒獲朝鮮大院君李昰應,押往天津軟禁,使日本計劃落空。

清政府賞因此授天津鎮總兵,賞黃袍馬褂。

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北洋海軍成立,共有船艦25艘,官兵4000多人。除定遠、鎮遠兩艘噸位達7300多噸的主力艦外,還有經遠、致遠、靖遠、來遠、洛遠、超勇、揚威七艘巡洋艦,其餘為蚊子炮船(炮艦)、魚雷艇、教練船、運輸船等,丁汝昌為海軍提督,駐威海衛,不久賞加尚書銜;林泰曾、劉步蟾為左、右翼總兵。

丁汝昌在任職期間一直在努力學習近代海軍知識,對北洋海軍和北洋海防的建設嘔心瀝血,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但朝廷一些清流之士妒忌李鴻章勢頭,認為丁汝昌是李鴻章的座前紅人,不餘遺力地對丁汝昌展開攻擊。

死後戴罪,棺材捆銅箍?從太平天國叛將到民族英雄,此人飽受爭議

比如,福建道御史安維峻就上過一封奏摺,捕風捉影地說,丁汝昌“性情浮華,毫無韜略,雖為海軍統帥,而平日宿娼聚賭,並不在營中居住……”,還指責丁汝昌不善於處理下級關係,“左右翼總兵林泰曾、劉步蟾,輕其為人,不服調度。”

實際上,統領如此一支龐大的戰艦,“毫無韜略”,那是辦不到的。說丁汝昌“性情浮華”則多少有一點影子,即丁汝昌為人隨和,不拘形跡,但說“宿娼聚賭”,當屬無端誣衊了。至於指責丁汝昌不善於處理下級關係,事實恰好相反,丁汝昌與部下的關係較為融洽。比如:為了讓 “定遠”艦長劉步蟾住上艦上最好的房間,身為總指揮的丁汝昌讓了出來,常年住在一條小船上。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朝鮮國王請求,派兵幫助鎮壓。

李鴻章以中國軍力不充,準備不足,不建議過早開戰,儘量拖延時間。

日本政府則蓄意要挑起戰爭,不斷派兵趕赴朝鮮。

6月20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朝鮮豐島海域偷襲中國運兵船隊。

由此,清朝政府於7月1日向日本宣戰,甲午戰爭揭開了序幕。

光緒帝在清流黨人的慫恿下,恨不得馬上幹翻日本,連發電報指責丁汝昌,質問為何沒有戰果,提出要將丁汝昌革職,送交刑部治罪。

所幸李鴻章出面力挺,遞交《復奏海軍統將折》,竭力為丁汝昌辯護。

因為證據不足,光緒帝只好降旨:“丁汝昌暫免處分”。

鑑於入朝日軍不斷增多,清政府決定再度增調兵力赴朝作戰。

8月18日,丁汝昌奉命率北洋艦隊護送援軍由大連灣駛往鴨綠江口登陸;並於次日上午返航。

該日中午11時30分,北洋艦隊在海上與日本聯合艦隊狹路相逢,一場海上惡戰由此展開。

丁汝昌命令北洋艦隊由返航時的夾縫魚貫小隊陣改為夾縫雁行小隊陣迎敵。

但時間緊迫,北洋艦隊的隊形尚未形成,日本聯合艦隊的12艘軍艦已分列為兩個戰術縱隊殺了過來。

日本聯合艦隊中航速較高的吉野號等四艦為第一遊擊縱隊,在本隊之前充作尖刀,其餘八艦在第一遊擊隊後方魚貫跟進。

12時50分,雙方短刀相接,同時開火,海面炮聲轟轟,浪花激濺,好不激烈。

死後戴罪,棺材捆銅箍?從太平天國叛將到民族英雄,此人飽受爭議

酣戰中,定遠號上的信旗裝置被日艦炮火擊毀,丁汝昌負傷,北洋艦隊失去了統一的戰場指揮。

日軍第一遊擊縱隊抓住了戰機,高速撲向北洋艦隊右翼的弱艦超勇號和揚威號,將該二艦擊沉。

接著,日本聯合艦隊的兩個戰術分隊變換陣型,對北洋艦隊實施穿插和包抄,四面開火,使北洋艦隊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局勢之中,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

17時40分,日本聯合艦隊飽揍了一頓北洋艦隊,心滿意足,主動收隊撤離戰場,向東南方向駛去。

此戰,中日海軍參戰的軍艦各是12艘,但中方軍艦整體老舊,噸位和火炮數量均不如日方,而且缺少速射炮,儘管對日本聯合艦隊實施了一定打擊,但未能毀敵一艦,自己卻痛損5艦,可謂大敗。

光緒帝和一些朝臣把戰敗責任一古腦推卸到丁汝昌身上,說丁汝昌“一貫畏怯避戰”,“率兵艦望風先逃”等等。

事實上,黃海海戰中,丁汝昌負傷後堅拒進艙,端坐在甲板上激勵將士。當時船上的英國人泰勒日後在其回憶錄《中國紀事》中寫道:“提督坐一道旁,彼傷於足,不能步立;惟坐處可見人往來,見則望之微笑並作鼓振之語。”

丁汝昌“畏怯”既然是假,則又有人把罪責歸咎於丁汝昌錯誤布夾縫雁行陣以至不敵日軍縱隊。

但丁汝昌採取夾縫雁行陣型,是根據中方軍艦的特點制定的,一,北洋艦隊大口徑火炮佔優,且多佈置在艦艏,因此要發揮火力則更適宜採取夾縫雁行橫陣;二,船艦的前部狹窄,受敵炮火攻擊的面積也小,相對安全;三,有利於穿插切割日本艦隊,發揮大口徑艦炮的優勢,迅速穿插,對日軍發起近戰。

日軍採用了縱陣,那是想發揮其戰艦航速快火炮射速高的優勢,其實,該陣型的冒險性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他們在進攻時,船腹勢必會暴露在清軍的重炮攻擊之下。而且日軍將艦隊一分為二的戰術也有被分割包圍的風險。可惜的是,在實戰中,北洋水師各艦因建造年份久遠而鍋爐機器等舊化嚴重,航行速度嚴重下降,艦隊未能按要求結夾縫雁行橫陣,以至被日艦所制。

1984年九月二十日,北洋艦隊在旅順完成修理返回威海。

俗話說,人走黴運,喝涼水也硌牙。

鎮遠艦入港時竟然觸礁受損,艦隊上下人心沮喪。

不久,日軍進攻旅順,丁汝昌被革去尚書銜,摘去頂戴。而當旅順陷落,丁汝昌又被革職,暫留本任。

丁汝昌身心具疲,仍將全部精力投到威海佈防上。

他考慮到陸軍戰力的欠缺,提出了做好炸燬陸路海岸炮臺的準備。

此議,被別有用心的人捉到把柄,以“通敵誤國”之罪捅到朝廷。

光緒帝不由分說,下令將丁汝昌扭送刑部治罪。

大敵當前,劉步蟾等將領集體通電請願,李鴻章又極力為之申辯。

不得已,光緒帝作出讓步:待丁汝昌手頭事務結束後,再解送刑部。

已是戴罪之身,丁汝昌仍力圖振作,殫精竭慮,籌商水陸戰守事宜。

1894年12月25日,日軍在山東榮成登陸,30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遞送勸降書。

丁汝昌不為所動,斬釘截鐵表示“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一死以盡臣職!”當日,對家人說:“吾身已許國”,並將勸降書上交李鴻章,以明心跡。

1895年1月9日,威海戰役由此全面打響。

死後戴罪,棺材捆銅箍?從太平天國叛將到民族英雄,此人飽受爭議

30日,日軍猛攻威海南幫炮臺的制高點摩天嶺。

丁汝昌率艦隊從海面上用火力支援炮臺守軍,不間斷地發射排炮,擊斃日軍旅團長大寺安純——此為甲午戰爭中日軍陣亡的最高將領。

眾寡懸殊,威海陸路南北炮臺相繼失守,威海衛城陷落敵手,丁汝昌退據海上的劉公島,開始了悲壯的劉公島保衛戰。

1895年2月3日,日本聯合艦隊大舉進攻劉公島,丁汝昌指揮將士奮起反擊,擊傷了日艦“筑紫”、“葛城”。

可是,這一天,給事中餘聯沅卻上奏,說“丁汝昌蜷伏威海”,“若不將丁汝昌立行褫除,則海軍亦斷無起色”,“不殺丁汝昌,則海軍亦斷無振作”。

1895年2月5日凌晨,日軍10艘魚雷艇悄悄潛進威海灣,發起偷襲,北洋海軍旗艦“定遠”在連續擊退5艘日本魚雷艇後,自身被魚雷擊中,艦體進水迅猛,無法挽救,丁汝昌被迫下令將其駛往劉公島東部淺灘擱淺,充作炮臺使用。

1895年2月6日凌晨,日軍又有5艘魚雷艇再度偷襲威海灣,再度實施偷襲,擊沉了北洋海軍“來遠”、“威遠”、“寶筏”數艦。

可以說,北洋海軍主力艦幾乎損失殆盡。

為此,日本聯合艦隊於1895年2月7日上午出動23艘軍艦,以餓虎撲食之勢猛撲威海灣。

丁汝昌親率“鎮遠”、“靖遠”等軍艦進行頑強抵禦。

戰鬥中,丁汝昌命令北洋海軍魚雷艇隊護衛攜帶密信的“利順”輪船突圍。

突圍雖然成功,但魚雷艇隊護也一去不復返,往煙臺方向逃遁了。

劉公島軍民得知此訊,人心惶惶,均有降意。

當晚,近千人聚集海軍公所門前,哀求丁汝昌給予生路。

死後戴罪,棺材捆銅箍?從太平天國叛將到民族英雄,此人飽受爭議

丁汝昌咬著牙,曉以大義,勉慰固守,許諾說,“十七日救兵不至,屆時自有生路。”

這一天,山東巡撫李秉衡得知有魚雷艇逃入煙臺,因此推測北洋海軍已經覆滅,迅速上報朝廷。

吏科給事中儲成博義憤填膺,強烈要求“電飭李秉衡將丁汝昌密速在軍前正法”。

李鴻章索苦氣悶,卻又無可奈何。

不過,當天黃昏,英國印度支那輪船公司“益生”號商船達到煙臺,稱經過威海時見到劉公島炮臺仍然掛著龍旗,並未失守。

2月9日,日軍再度強攻威海灣,

丁汝昌登靖遠艦迎戰,擊傷兩艘日本軍艦,但靖遠也被南幫炮臺炮火擊中下沉,丁汝昌欲與船同沉,卻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

丁汝昌涕淚橫流,仰天嘆息:“天使我不獲陣歿也!”

靖遠沉沒,北洋海軍尚有機動力的主力軍艦僅剩“平遠”、“濟遠”、“廣丙”三艘,大勢已去矣。

當晚,“定遠”艦管帶劉步蟾自殺,實踐了生前“苟喪艦,必自裁”的諾言。

2月11日,日軍又發起強攻。

丁汝昌督率僅餘的“平遠”、“濟遠”、“廣丙”三艦,擊退日艦,擊傷“大和”、“天龍”等艦。

此日深夜子時,到了丁汝昌兌現“十七日救兵不至,屆時自有生路”的最後期限了。

丁汝昌還能有什麼選擇?

“只得一身報國,未能拖累萬人。”

當晚,丁汝昌提刀將北洋海軍提督印截角作廢,服鴉片自殺,以謝國人,時年59歲。

死後戴罪,棺材捆銅箍?從太平天國叛將到民族英雄,此人飽受爭議

劉公島護軍統領、李鴻章的外甥張文宣也在這一天夜裡服毒自盡。

2月14日,牛昶炳代表威海衛海陸軍簽署降約。

清廷對丁汝昌作出了的最終裁定為:“已革海軍提督丁汝昌,總統海軍始終僨事,前經降旨拿問,獲咎甚重,雖此次戰敗死綏,仍著毋庸議恤”。

根據這份裁定,可以看出,清廷對丁汝昌身後的態度是不賞也不罰。

可是,民間卻流傳有清政府內的清流黨、頑固黨人交相攻擊,光緒帝下旨“籍沒家產”,不許下葬,丁汝昌的子孫輩被迫流落異鄉的說法。

該說法有鼻子有眼,說清廷刑部下令丁汝昌的棺材三年不準下葬,且棺材上被捆上了三道銅箍,以示戴罪。

實際上,棺材上捆上了三道銅箍不下葬,乃是廬江地方的一種習俗。

光緒十一年的《廬江縣誌》記當地喪葬風俗:“多惑於風水之說,有浮厝荒郊,至經年不入土者”。《廬江縣誌》的編纂者明確表示這是一種惡俗,“仁人孝子所宜戒而速改之。”

另一個有力的證據是,死後被清廷賜諡“忠壯”的湘軍將領鮑超的墓穴,於1958年遭盜墓者挖掘,其棺材上也捆有三道鐵箍。

想想看,鮑超的身份是功臣而不是罪人,棺材也有三道箍,則“捆上了三道銅箍,以示戴罪”的說法就不能成立了。

至於“丁汝昌的子孫輩被迫流落異鄉”的說法,查一下《丁氏宗譜》便知,丁汝昌的後人生活富足,衣食無憂。其中,丁汝昌有孫子丁旭山在科舉廢后入新式學堂,畢業後任陸軍第五鎮軍需官,其次女嫁給了曾任山東巡撫袁世凱行營差官的施從濱的三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