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樑思成極力挽救的西直門 為何如今卻成為京城“首堵”

我這裡說的西直門不僅僅是今天所言的一個地名,一個讓司機抓狂的複雜而傲嬌的立體交通設施。是的,說起今天的西直門,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頭疼的堵車,是“首堵”的翹楚,或者如瘋狂米老鼠般繞來繞去鬼打牆的笑話。我說的西直門是一座曾經宏偉而驕傲的城門,它是一系列的組合:城門、城樓、甕城、甕城門。

作為古城北京的西北城門,西直門消失了還不到五十年,而它作為一個城市守護者的象徵,一個生生息息人來人往的朝代更迭的見證者,優雅而雄偉地持續存在了七百多年時間。

20世紀50年代初,樑思成夫婦為保護古城文物有過許多積極的作為,他們受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門委託編制的《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1949年3月成書),其中第一項文物便是“北平城全部”,並且標註:“世界現存最完整最偉大之中古都市,全部為一整個設計,對稱勻齊,氣魄之大,舉世無匹。”但是,自1952年開始,古城開始被拆除,雖然它不是一天就可以建好的,但拆除的速度卻是驚人的。20世紀50年代整個社會高昂亢奮,人海戰役般地進行摧枯拉朽,敲砸挪運,破壞總是快過建設,十幾座城門,八十里城牆,以先城牆後城門,有時以兩者並舉的順序在拆、拆、拆。

昔日樑思成極力挽救的西直門 為何如今卻成為京城“首堵”

早期的西直門全景

樑思成在1955年之前擔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務,他必然參與過關於北京城市拆建的若干次會議,感性的他曾有多次哭訴。一個五十多歲的男人,梁啟超的長子,中國建築領域的權威,多次以哭泣的方式表達對拆除古城的反對,他甚至與時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總規劃師兼企劃處處長、留英派建築學家陳佔祥提出一個將中央行政區遷至月壇西至公主墳東這一區域的方案——《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史稱“樑陳方案”,方案融合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包括將古城完整保留的設想。浪漫美好的林徽因甚至為順應人民政府社會主義建設與人民幸福生活的宗旨,說將古城建成人民可以娛樂休息的花園,城牆上種上各種花草樹木……“樑陳方案”當然沒有可能得到同意。當時反對拆古城的還有張奚若,他被高層批評,但沒聽說他哭,傳出最高層對樑思成哭訴的看法是:“古董不可不好,也不可太好。扒個牌樓也哭鼻子,打個城門洞也哭鼻子,這是政治問題。”

樑思成除了哭訴和在會議上與“主拆派”激烈爭論之外,還給周恩來寫了多封信件並最終得到周恩來的召見。據說,會面持續了兩個小時,周恩來雙臂抱在胸前,耐心地聽他講述。他極富詩意地向總理描繪阜成門帝王廟牌樓在太陽漸漸沉沒西山時的美麗畫面。周恩來沒有正面發表意見,只是意味深長地吟詠了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事實上,樑思成在1957年沒有被打成“右派”完全是託其慈父的佑護。當時的領導人大多是戊戌變法前後出生、後來成為革命者的一代人,他們自幼便對康有為、梁啟超有偶像般的崇拜,不看僧面看佛面,樑思成真是因為有個好爹梁啟超,所以即使被扣上“唯心主義”“復古主義”的帽子,也還可以哭訴吵架,比一般的知識分子略微任性一些。周恩來可以耐心地聽他兩個小時的傾訴,毛澤東即使說有人哭鼻子,也只是有分寸的批評。但和他搞“樑陳方案”的陳佔祥就沒那麼幸運了,1957年,陳佔祥首批被打成“右派”。

我之前困惑樑思成為什麼給周恩來舉“帝王廟牌樓”的例子。比起城門樓子,那就是個街上的小件兒,就如同今天建國門、復興門作為地標的牌樓簡約版——彩虹橋,單薄、簡單,象徵性的街門而已。現在想來,樑思成彙報工作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如西直門那般龐然大物會有被拆除的一天。他還只是著眼在四九城裡那些街裡街外的文物。當然,城門城牆很重要,但城牆自清朝末年到民國結束一直被蠶食,已經是七七八八的樣貌了。而城樓、甕城、箭樓這些主體建築,從1952年開始拆,但到1955年,全部被拆除的只有左安門和西便門,大部分城樓及附屬建築雖有殘缺但依然存在。

樑思成沒有以在西直門觀夕陽舉例說服。西直門是一組龐大的城門建築,正好把住京城的西北角,遙對山巒,不知七百多年來有多少人在此觀望過殘陽如血,西山如金,玫瑰色霞光漸變虛無,走向一天、一年、一生黑夜的沉寂。似乎七百多年的恆常穿越了十代人的人生。

樑思成不能想象這座偉大的城門,承載、見證過元、明、清、民國至新中國七百年曆史的建築會有被摧毀之日,他在20世紀50年代時沒有焦慮過此事,因為與其他年久失修且岌岌可危的城門相比,西直門氣勢恢宏,傲視四方,有極高的審美的價值與強大的實用性,甚至在1950年還得到了人民政府大筆資金投入維護,城樓、甕城、箭樓都得到了修繕,至於交通問題,在一旁的城牆上開出幾個券門就順利解決了。我見過一張20世紀40年代燕京大學學生進城遊行的照片,因隊伍比較龐大,學生們乾脆就從城牆垮塌處而入,可以走城門,也可以不走。城門只是個象徵了。

但這象徵是七百多年的偉大傑作!我們在近現代看到的西直門,是京城九大城門中僅次於正陽門的第二大城門!即使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所謂社會主義工業化熱情高漲時期,西直門如同正陽門一樣,排序上僅次於天安門,作為古典建築的傑作,沒有人會考慮拆除它們——想都不會想。所以樑思成不會拿西直門作為看夕陽的背景,那時他與周恩來都不會認為它是可以被拆除的建築。

從1952年開始的拆除北京城城門的行動,時急時緩。進入20世紀60年代隨著開挖建設地鐵的需要,城門、城牆次第被清除。至1969年,為修建環線地鐵,終於輪到拆除西直門了。

在1969年軍隊的工程部隊拆除西直門的時候,意外發現壓在明代箭樓之下的元大都和義門甕城城門,門洞內有至正十八年(1358)的題記。城門殘存高22米,門洞長9.92米、寬4.62米,內券高6.68米,外券高4.56米。城樓建築已被拆去,只餘城門墩臺和門洞。城樓上尚存向城門灌水的滅火設備。木門已被拆去,僅餘承門軸的半球形鐵“鵝臺”和門砧石。

這些發現是令人振奮的重大考古發現,也就是說,明朝復建西直門時,並未完全拆除原有的和義門甕城,留給了後人元朝時期的遺物。只可惜,1969年時的考古學家、文物學家已是被造反派踩在腳下的“臭老九”,沒有任何發聲的權利和提供有價值意見的機會,唯有遵從權力的指揮去完成對文物的徹底清除,人們不關心什麼元朝文物,視其為古老的廢物。所有人只關心最高指示,為備戰、備荒,“深挖洞、廣積糧”,一心只去挖開地面修地鐵。

如此重大的元甕城文物只暴露在1969年的天光之下幾天的時間,就被徹底拆除、毀滅,煙消雲散,與明清的西直門一起成為磚石土木垃圾,不知散落何處。

樑思成是聽說了拆西直門而發現和義門甕城遺址的情況的,那時他已老弱病疾,風燭殘年,行動不便了。他試圖囑咐妻子林洙去現場拍張照片,但被拒絕了。林洙認為,已經是被打倒的知識分子,甚至被扣上“反動權威”帽子的樑思成不應再招惹是非。

我想,如果全北京會有一個人在西直門城樓下哭泣,那人必定是樑思成!他為古城的文明哭,為古城的美麗哭,也為自己引以為豪的古典建築藝術哭。正如他曾經說的:“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但1969年,他甚至沒有哭泣的勇氣和力量了。在他生命中的最後三年,西直門已消失無跡,那裡空空蕩蕩,任憑北方朔風呼嘯,飛沙走石,塵埃漫天。西直門內密集成片的低矮房屋結團成塊,灰暗呆板,了無生趣,它們失去了守護了這方土地幾百年的城門、城牆,落日的餘暉可以直接落在它們蒼涼的屋頂。居住者舉首西向,只是一派西直門外冬日裡蕭條茫然的景象,也就是傳統稱呼的“城外”,而西山綿延,突兀地在承接落日。

20世紀80年代初在此地修建城市立交橋,該橋是我國第一座三層快慢車分行的環島互通式立交橋,在當時很時髦,遠看如同飛碟。那時候我是每天往返於新街口至頤和園的走讀高中生,坐著無軌電車繞過最上一層大圓盤,可以俯瞰下層轉盤,也可以抬頭看一眼夕陽。尤其冬季的京城,四方灰禿禿一片,夕陽在還盛行燒煤取暖的冬天傍晚,透過薄暮泛著憂鬱的紅色,那是十幾歲的我看到的西直門殘陽如血。土飛碟立交橋是西直門被拆除十年後的作品。

按當時的車流量和立交橋的通行能力預計,這座橋應該可以用到2020年。但不到二十年,這座立交橋就落後到成為交通瓶頸,阻礙數量猛增的車輛通行。於是,1999年3月將其拆除,同年,一座華麗壯美、線條動感的新式大型立交橋在原地誕生。請注意,立交橋的中心位置就是那往昔歲月中的西直門城樓原址。

昔日樑思成極力挽救的西直門 為何如今卻成為京城“首堵”

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蹟”的西直門立交橋

新的西直門立交橋被京城網友戲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它繞暈無數老司機,令英雄好漢暈圈競折腰!它的神奇絕非浪得虛名,不僅僅是它的華美外觀與現代感十足的韻味,眾人不能理解的是,它是如何糾結著鋼筋水泥,並擰巴成一團線條詭異交錯的傑作!如果你不懂其中行車、騎車、走路的祕籍,有可能如在一個龐大的設備間裡來回轉磨,走錯的概率和走不出的概率同樣存在。

段子手們沒少為這座大橋“唱讚歌”吐槽,最令人折服的段子是:“立交橋剛改造好的時候,馬師傅被派去那裡指揮交通,大夥兒都挺羨慕他,因為那是北京最氣派的立交橋。可是過了仨月,局裡接連接到投訴,說馬師傅業務不熟練,亂指路。想去安定門的讓他給指到了動物園,想去動物園的讓他給指到了薊門橋,想去薊門橋的讓他給指到了金融街……最誇張的是有一位司機哭訴說,他想去八達嶺長城,按馬師傅說的一直走,結果到了河北保定。”段子有誇大之嫌。北京市交管局特別製作了一個西直門立交橋十四個方向的行車線路圖,絕對是祕籍寶典,如果你從某地到某地不事先查閱此寶典,你就不能怨天怨地怨警察叔叔,更不能怨“世界第九大奇蹟”太過強悍。

古老的城門樓、青翠樹木掩映下圮敗的城垣,還有與其緊緊相依的舊京城街道景物,曾經是怎樣一幅賞心悅目的優美畫面!但這些徹底離開我們快五十年了。七百多年的西直門,此處緣聚緣散了眾生的喜悅哀怨,七百多年本身構成的一定是某種複雜厚重的氣場,遠去的事物讓都市人在怨念裡飽含惜憐,只是,現代的生活與設施似乎令人難以招架地紛繁雜蕪、費腦費力。人們在失去了悠悠然登上城樓看風景的那座城牆以後,即使殘陽如血如故,終究還是歸於西山,可車水馬龍喧囂裡,只剩下小心看路的心思,散淡的情致已留給那個風過雲天的舊時光。

本文摘編自社科文獻·甲骨文書系《北京的隱祕角落》,作者陸波,原文標題為“若是樑思成,他必定會坐在西直門城樓下哭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