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與泰戈爾

中國近代史 林徽因 樑思成 徐志摩 胡適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8-12-03
林徽因與泰戈爾

泰戈爾(右3)、林長民(左3)、林徽因(右2)、樑思成(左1)、徐志摩(右1)

林徽因的才華再次展示於社會是在泰戈爾訪問北京的那些日子,一九二四年的四、五月間。訪華前泰戈爾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東方第一位戴上這頂桂冠的作家,正享譽世界文壇。北京講學社請到詩翁,當時中國文化界視為一大盛事。講學社的主事人是梁啟超、林長民他們。梁氏弟子、林氏忘年交的徐志摩擔當翻譯。也算跑腿的,事先負責具體聯絡,後又全程陪同。自四月十二日至五月三十日,長達五十來天,泰戈爾到了上海、杭州、南京、濟南、北京、太原、漢口等許多城市,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徐志摩則寸步不離。四月二十三日,泰戈爾一到北京,林徽因就往車站參加了歡迎、接待。

二十五日,她跟隨父親,與梁啟超、胡適等一起陪同泰戈爾遊覽北海,參觀鬆坡圖書館,又赴設在靜心齋的茶會。

二十六日,林徽因與徐志摩、陳西瀅等陪同泰戈爾遊覽京郊法源寺,觀賞丁香花。

二十七日,她陪同泰戈爾遊覽故宮御花園,並拜會溥儀,這回更兼作翻譯。晚上陪同參加北京文學界招待泰戈爾的宴會。

二十八日,她與樑思成等陪同泰戈爾往先農壇同北京學生見面。徐志摩擔任翻譯。

二十九日,再與胡適、徐志摩、王統照、顏惠慶等人陪同泰戈爾。午前參加北京畫界在貴州會館的歡迎會。下午參加莊士敦的招待。

下旬,林徽因還與丁西林、胡適等人陪同參加了凌叔華在私宅舉辦的歡迎泰戈爾家庭茶會。

許多天來,林徽因的陪同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林徽因與泰戈爾

1924年,林徽因、徐志摩與泰戈爾在北京

泰戈爾同北京學生見面的場面,吳詠所著《天壇史話》中有生動的描寫:“林小姐人豔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徐志摩,有如蒼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圖。徐志摩的翻譯,用了中國語彙中最美的修辭,以硤石官話出之,便是一首首的小詩,飛瀑流泉,淙淙可聽。”因其記述的生動,這段文字流傳甚廣,因此地點也誤傳在天壇。有的傳記誇張成“天壇前人山人海,水洩不通”。另有傳記重墨渲染:“祈年殿飛簷上的風鈴,流水般搖響一片銅聲的靜穆,如一曲高遠的梵歌,悠悠自天外飛來。”泰戈爾講演原先確實定在天壇的圜丘,但考慮聽講學生多經濟不怎麼富裕,而天壇門票錢卻不菲,於是臨時改往不收門票的先農壇。當天《晨報》刊有改變講演地點的啟事,翌日《晨報》又有講演於先農壇的詳細報道:“午後二時,即有無數男女學生驅車或步行入壇,絡繹不絕,沿途非常擁擠。講壇設在雩內之東壇(即一品茶點社社址),壇之四圍佈滿聽眾,有二三千人之多。京學界各團體之代表均聚集壇上,天津綠波社亦派有代表來京歡迎,至三時零五分泰氏始到,乘坐汽車至雩壇門前下車,林長民為導,同來者為其祕書恩厚之、葛玲女士及林徽因、王孟瑜女士並樑思成等。”

五月八日詩翁六十四歲壽辰,接待泰戈爾活動推向高潮,北京文化界借協和大禮堂為他慶壽。胡適主持慶典,主要內容:一是梁啟超代表大家為他起了一箇中國名字“竺震旦”,贈他一方“竺震旦”印章。二是文化人用英語演出了泰翁的詩劇《齊特拉》(《Chitra》)。正劇開演前,特意設計一個人體造型:林徽因身穿古代服飾,攜手稚氣可愛的幼童(黃子美六歲兒子),一併仰望左上方皎潔明月。聚光燈下成美妙剪影,新奇奪目。觀眾眼前一亮,頓時掌聲四起。不負新月社同人匠心,絕妙地為自己宣傳了一回。劇情梗概是,主人公齊特拉公主尚武有成而其貌不揚,鄰國王子阿俊那在山林裡邂逅,一見鍾情。她雖屢建戰功卻不得王子歡心,於是祈求愛神賜給自己美貌,最終得以姣好面容和王子結成夫妻。然而婚後的齊特拉又為失去了本來容顏後悔,恰好王子也仰慕鄰國公主征服亂賊的英名。他並不知情,心儀的這位公主正是自己妻子。齊特拉再次懇求愛神恢復了她原先並不漂亮的容顏,王子十分意外,頓時無比驚喜。幕布就在浪漫的皆大歡喜結局中徐徐下垂。

林徽因與泰戈爾

林徽因飾演女主角齊特拉

戲由張彭春導演,樑思成繪製佈景,林徽因飾演女主角齊特拉。擔任其他角色的無一不是名流:張歆海飾演王子阿俊那,徐志摩飾演愛神瑪達那,林長民飾演春神伐森塔。連跑龍套者亦非尋常之輩,袁昌英演村女,丁西林和蔣方震演村民。王賡太太陸小曼也在臺下忙活,泰戈爾抵京則是王賡率領警衛到車站開道的,開演前發售演出說明書的女士也正是王太太陸小曼。她持大沓說明書站禮堂入口處,遞上一份,收回大洋一枚。來了個吝嗇觀眾,甩下說明書徑直而入,陸小曼來了太太脾氣,跟著拋下說明書扭身甩手不幹了,眾人圍著她好勸歹勸才息了太太怒氣。

幕布拉開,新式佈景叫觀眾驚歎不已。叢林上空懸一彎晶瑩新月,月下齊特拉公主的造型姿態曼妙動人。那幾天報紙連篇累牘的文章盛讚這場演出,印度朋友稱讚林徽因的英語流利悅耳。五月十日北平《晨報副刊》說:“林宗孟(按,即林長民)君頭髮半白還有登臺演劇的興趣和勇氣,真算難得。父女合演,空前美談。第五幕愛神與春神諧談,林徐的滑稽神態,有獨到之處。林女士徽音,態度音吐,並極佳妙。”演出情景十多年後仍有人記憶猶新,讚歎林徽因一口流利英語的清脆柔媚,真像一個外國好女兒。(見趙森《徐志摩演戲的回憶》,載《朔風》雜誌一九三九年八期。轉見韓石山:《徐志摩傳》)林徽因出色演技令她本來不小名氣愈發在古都聲譽日隆。她一生酷愛戲劇,可惜,出演《齊特拉》既是她一生裡首次粉墨,也是最後登臺。此後她創作過劇本,設計過舞美,指導過旁人排演,自己竟再無機會結緣演劇。林徽因和看過此劇的觀眾,能不遺憾無窮?

應邀觀看演出的人大有文化界名流,臺下就坐著日後與新月社芥蒂越來越大的魯迅。魯迅當天日記記下:“逮夕八時往協和學校禮堂觀新月社祝泰戈爾氏六十四歲生日演《契忒羅》劇本二幕,歸已夜半也。”梅蘭芳也來了,表示回謝吧,五月十九日梅劇團在開明戲院演出《洛神》招待泰戈爾。可能就在此前後林徽因結識了梅大師,從此她愛上京劇。梅蘭芳也很敬重這位才女名媛,傳聞林徽因在場,梅蘭芳總不肯落座。傳聞來自一次萍水相逢的外國朋友查理斯半個多世紀後的回憶,(見費慰梅著《樑思成與林徽因》)流佈甚廣。雖為讀者津津樂道,但可信度不大。林徽因自一九二一年冬英倫歸國至一九二四年初夏出國留學,其間與梅蘭芳社交接觸為數有限,那時她身價也不至於震懾梅大師到如此程度。報刊上確登過一張林徽因坐梅蘭芳站的照片,攝自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宴請兩位外國來賓,諸多名人名媛陪席。合影大概在宴前,前排就坐除外籍賓客,餘皆女士。他們的先生一律侍立於後,有樑思成、葉公超和外交官馮至海,連東道主袁同禮站後排,後排還有未攜夫人的徐志摩、溫源寧、陳受頤;梅蘭芳在溫左側,陳簣左側是程豔秋。照片上有坐有立,沒有敢與不敢。而且這次宴會日期遲至查理斯和林徽因分別幾年之後,分別後他們再未重逢,也無聯繫了。有人質疑,與傳聞意思或相反,該是梅蘭芳在場林徽因不敢坐下。對照費慰梅此著兩種譯本(各由曲瑩璞等譯和成寒譯),兩個譯本譯得相同,都是梅蘭芳不敢入座的語意。譯文不會有誤,剩下的可能只會是查理斯當時聽錯,或年久他記錯。

泰戈爾離開中國了,連日來相伴左右的林徽因,為他翻譯,為他演出,既聰敏又可人,令詩翁生依依惜別之情。他想助成徐志摩追求林徽因的美事,勞而無功,臨行時留下了一首小詩:

天空的蔚藍,

愛上了大地的碧綠,

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哎!”

本文選自陳學勇《蓮燈詩夢:林徽因》,人民文學出版社

關閱讀點擊下方標題即可閱讀

林徽因與泰戈爾

林徽因珍貴原版照片、手稿首次曝光

大量珍貴歷史文獻首次披露

林洙、樑從誡、方晶、吳荔明傾情支持

此書是嚴肅完備的林徽因傳記,作者此次又做了大量的修正和增訂。本書打破了以往林徽因傳記單純以時間順序記述的套路,採取新穎的切入角度為讀者展現了林徽因動人的一生。它不但糾正了以往林傳的謬誤,而且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書中基本收入了林徽因一生全部的照片,並輔以手稿、畫作,是集趣味性、學術性與可讀性於一體的好讀本。

掃上方二維碼即為京東購書頁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