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戰爭方能消滅戰爭

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血淚史、屈辱史,讀來猶如剜心、痛徹肺腑。

一切苦難和屈辱,總病根在政治專制、政權腐敗,大創傷在軍事失敗。由軍事上的失敗,一步步地擴散為國勢衰微、民族危機,億萬百姓受盡苦難。

第一次鴉片戰爭,敗。一支4000人的英國軍隊,侵入中國腹地,把80萬清軍打得一敗塗地。由此,中華民族開始淪入喪權辱國的境地。

第二次鴉片戰爭,敗。總數不到25000人的英法聯軍,長驅直入泱泱大國的京都,放火燒燬了世界園林瑰寶之一——圓明園。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中法戰爭,敗。清軍戰場上先敗後勝,但清廷畏戰,妥協求和,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西南門戶洞開。

甲午戰爭,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數十年追求近代化的成果化為烏有。“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敗。不足20000人的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燒殺搶掠,十幾萬清軍束手無策,大清皇帝倉皇出逃。戰後,本息共計九億八千萬兩白銀的鉅額賠償,使中國再次跌入低谷,難以翻身。

敗,失敗,潰敗,慘敗,一敗再敗……這種敗勢一直延續,直到抗日戰爭,中華民族瀕臨滅亡,不得不展開絕境反擊。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軍事不僅是國家安全的保底線,也是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振興的生命線。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更不可能拿到。一個國家的戰略機遇期,不是求來的、忍來的,而是靠軍事實力托起來的,用戰場上的鐵拳打出來的。

抗美援朝戰爭中,正是由於中朝軍民的英勇奮戰,美國才被迫回到談判桌上。冷戰時期,美、日等國始終對蘇聯頗為忌憚,其原因就在於蘇聯擁有與美國不相上下的強大軍事實力。

事實表明,在國家生存智慧中,強化忘戰必危的憂患,砥礪以戰止戰的刀鋒,二者不可或缺。

軍事力量的價值不僅在於“決戰”“勝戰”,還在於“懾戰”“止戰”。建設強大軍隊,做好戰爭準備,大膽靈活用兵,才能平時懾戰、危時止戰、戰時勝戰,才能真正“不戰而屈人之兵”。

古羅馬韋格修斯有一句格言:“如果你想要和平,那就準備打仗吧!”

馬克思說:“戰爭比和平發達得早。”

美軍太平洋司令部,隨處可見這樣一條醒目標語——“今夜準備戰鬥”。

戰爭,作為人類最殘酷的手段,永遠充滿著血腥。消滅戰爭,辦法只有一個,就是用戰爭來反對戰爭。能戰方可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是不能打,越可能被動挨打。

當前,新一輪世界軍事革命的浪潮蓬勃興起,戰爭形態正加速由機械化向信息化演變,生物戰爭、智能戰爭、光戰爭、網絡戰、太空戰等各種全新作戰樣式正撲面而來。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軍事嬗變,只有以戰爭即將到來的憂患意識,以更新更勇敢的頭腦,做好武器裝備、戰略戰術、備戰訓練、體制編制、精神意志、思維理念等各方面準備,方可振羽高飛,搶佔先機,贏得主動。

歷史無法逆轉,時代奔湧向前。一條用鮮血和恥辱寫就的戰爭法則,需要人們銘刻心中、見諸行動:寧可備而不戰,不可無備而戰。

和平是軍人永恆的價值追求,而沉醉於和平是軍隊最大的敵人。

準備戰爭方能消滅戰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