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閎:耶魯大學中國第一畢業生的人生尷尬境遇!

當清政府步入19世紀的下半葉之後,“西學東漸”逐漸成為這個社會上的潮流與趨勢。容閎無疑是這一時代浪潮的代表人物,他用英文寫作的自傳後來被翻譯為《西學東漸記》,可見其影響與地位。然而這樣一位學成歸來的高材生被時人私下裡稱作“假洋鬼子”,一片赤誠的愛國心卻難以施展,處處遭受排擠與猜疑,他在晚清中國社會上始終都是一個“邊緣人”的角色。

容閎:耶魯大學中國第一畢業生的人生尷尬境遇!

來自耶魯大學的高材生

1828年在當時距離澳門不遠的南屏鎮,容閎出生了。此時的澳門已經成為葡萄牙殖民者的殖民地,中西文化在此交匯。7歲之後容閎便被父親送到澳門的“西塾”讀書,這在當時人的思想中是無法理解的,其實就容閎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惟是時中國為純粹舊世界,仕進顯達,賴八股為敲門磚,予兄方在舊塾讀書,而父母獨命予入西塾,此則百思不得其故。”雖然這其中的因由已不為人知,但是容閎真真切切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是毋庸質疑的,奠定了其後來“西化”的基礎。

容閎接受的西方教育主要是來自美國的。在澳門的西塾便“粗通西文”,1841年13歲進入了澳門的馬禮遜學校,受到校長美國人勃朗的影響非常大,五年後跟隨勃朗,來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從孟鬆學校畢業後進入耶魯大學。咸豐四年(1854年)獲得耶魯的學士學位。由此縱觀容閎的學習歷程,基本都是西方的教育,這使得生長在中國的容閎從言談的思想都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美國人”。後來當他回到中國,他甚至覺得:“自己像是來到另一個世界似的”。

容閎:耶魯大學中國第一畢業生的人生尷尬境遇!

容閎長期接受西方的教育,改觀非常大。首先從語言說起,“對於本國語言,幾近忘之”,因為容閎在出國之前,也多是在澳門的學校學習,曾經有幾年時間稍微接觸過中文教育,然而只是一些入門的知識,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基礎很薄弱,所以運用起來沒有英文那麼熟練,這導致他在日後所撰寫的陳文札記都幾乎請人代筆,自己的回憶錄也是用英文寫成的。

除了語言的變化,生活習慣改變也很大,到美國之後,剪掉辮子,穿上西裝。他後來在上海工作的時候辦公室也是按照西方的模式進行佈置,就連美國以及歐洲的人都深為贊可。物質層面之外,他還接受了西方自啟蒙運動以來所形成的文化觀念,諸如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等觀念在容閎的腦海中印象非常深,根深蒂固。

容閎:耶魯大學中國第一畢業生的人生尷尬境遇!

難以介入中國社會

學成歸來的容閎意氣風發,西裝革履,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帶著西方自由民主觀念來建設自己的祖國。事實上,此時的清王朝剛被英國打開了缺口,需要像容閎這樣的人才縱橫其間,介紹西方文化,啟迪民智。然而事實上是怎麼樣呢?

容閎在大學畢業之際,在心中許下了一個願望:“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富強之境。”這是容閎後半生為之奮鬥的理想。然而事實上這是非常具有難度的,在晚清中國,欲有一番作為,必須要擁有一定的權利與地位,最起碼與實權人物的支持。但是這對於沒有傳統科舉功名且“來歷不明”的容閎是很不容易的。

容閎:耶魯大學中國第一畢業生的人生尷尬境遇!

在他剛回國時,便來到美國駐廣州公使派克的書記,想要通過派克的人脈認識中國的達官,但是不久他就發現此路不同,因為當時廣東的巡撫極其下屬官員極其排外。咸豐六年(1858年)容閎來到了上海,這期間他做過律師,翻譯過西方的書籍,在英國的海關公司任職,既為自己謀得一份生路,也想借此認識一些商界、政界、學界的名流,但是直到8年後見到曾國藩之前,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

同治二年(1860年),容閎在上海見到曾國藩。他後來自稱:“此乃初登政治舞臺第一日”。曾國藩雖為傳統的儒家官僚,但是由於長期與太平軍作戰,深刻認識到西方武器科技的先進,他對容閎的洋務才能非常重視,稱讚其“熟於外洋事”,並且委託容閎到國外幫忙採購制器之器。兩年後容閎不辱使命,它所採購的機器為新設的江南製造總局奠定了基礎,開啟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由於在江南製造總局的出色表現,曾國藩專折保薦容閎為江蘇五品候補同知。容閎以此資格在江蘇省行政署作譯員,正式進入中國官場。後來他結識時任江蘇巡撫丁日昌,兩人非常投機,在丁日昌的全力舉薦下以及曾國藩的支持,容閎視為其終生最大的事業——派遣留美幼童的教育計劃得以實現。

容閎:耶魯大學中國第一畢業生的人生尷尬境遇!

歷史的公正評判

容閎一身才華,卻始終難以實現,即便是千難之下進行的留美幼童計劃也是困難重重。雖然在曾國藩等人的支持下,留美幼童計劃最終得以實現,但是容閎只是該項計劃的副監督首任正監督是翰林出身的陳蘭彬。對此丁日昌的解釋是使用舊官僚可以減輕朝廷的阻力。後來接任陳蘭彬的正監督都是清政府所謂的“中國飽學之文士”,容閎自始至終都是副職。而且正是這些飽學之士的百般阻撓之下使得該計劃最終半途而廢,使容閎多年的心血付諸東流。

留美幼童被撤回國,對容閎的打擊是非常沉重的。“畢生心願,既橫被摧殘”,這是他認為自己人生中與愛妻去世相提並論的最沉痛的兩件事。由於心灰意冷,容閎聲稱:“此生與中國政府,已永遠脫離關係”。然而十年後甲午戰爭爆發之後,在強烈愛國之心的驅使下,年近古稀的老容閎再次從美國歸來,想為風雨飄搖中的清政府建言獻策,再幹一番事業。

容閎:耶魯大學中國第一畢業生的人生尷尬境遇!

繼教育計劃失敗之後,他在回國之後進行的事業就股票的計劃也只不過只是歷史中的一絲塵埃,很快消失殆盡。容閎最終大失所望,從一心挽救清政府,到積極參加維新變法運動,再到同情和支持革命。其一生終不為清政府接納。

從小接受西方文化的容閎卻自始至終有著一顆愛國的心,儘管這顆心百受摧殘與猜忌,不受信任,人生境遇始終頗為尷尬,他的事業也因此受到很大的限制。當時的人對這位從外國歸來的“假洋鬼子”充滿了非議,難以有立足之地。但是他所開創的事業卻是未來中國的方向,後人接他的願望前赴後繼,以實現中國的文明富強,舉行活動紀念他。歷史的評判耐人尋味。

來稿/素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