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袁世凱能逼清帝退位?

為什麼袁世凱能逼清帝退位?

晚清的時候,清朝的軍隊有戰鬥力的其實主要是兩部分,一個是北洋軍,一個是新軍。理論上,北洋軍由清廷直接管轄,新軍由各省督撫自己籌款,編練。當然,除此之外,清廷還有一些其它軍隊,但是戰鬥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武昌起義是怎麼發生的?就是湖北的新軍發動的,響應的也主要是各地新軍系統。所以,清廷在這時候對新軍基本上就失去了信任,覺得能夠用來鎮壓辛亥革命的,就只有北洋軍了。

辛亥革命發生的時候,袁世凱已經被迫辭職回鄉,在老家悠悠歲月挺長時間了。但是,因為北洋軍是他一手組建和訓練的,所以在北洋軍系統仍然擁有無比巨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北洋軍各鎮將領,都是首先終於袁世凱個人,然後才是終於清廷的。

為什麼袁世凱能逼清帝退位?

清廷調北洋軍南下武漢,去鎮壓辛亥革命,由馮國璋統軍。馮國璋從北京南下時,路過河南,特地去袁世凱老家看望了袁世凱。袁世凱對他面授機宜說,清朝好比是一顆大樹,要一下子直接推倒,是很難的,要先來回推,先動搖其根基。

馮國璋率領北洋軍到了武漢前線,連戰皆捷,進展順利。很快,武昌起義的新軍就感到壓力很大,快要支撐不住了。這時候,袁世凱給前線的馮國璋寫信,讓他暫停進攻。馮國璋就懂了,和北洋軍將領聯名通電清廷,要求起復袁世凱。

清廷也明白了,袁世凱現在是趁機要挾,只能被迫接受。先起復袁世凱,並且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北洋大臣,實際上是總攬內外軍政大權。

袁世凱一上任,就讓北洋軍又發動了一波攻勢。這時候各地的革命軍已經互相聯繫,並且成立了臨時政府,孫中山也已在回國就任大總統的路上。所以戰爭開始進入相對比較膠著的狀態,相持不下。北洋軍消滅不了起義軍,起義軍也消滅不了北洋軍。

為什麼袁世凱能逼清帝退位?

袁世凱認為這時候機會來了,就派代表和臨時政府接洽,談判,最後達成的協議是,如果袁世凱能使清帝退位,孫中山就退位,並推舉袁世凱擔任大總統。

袁世凱又受益北洋軍高級將領聯名通電清廷,要求清帝遜位,建立共和。清廷這時候已經無計可施,只能繼續讓步,同意遜位,但約定中華民國對清廷給予優待。

最後,清廷下詔遜位,孫中山也按事先的約定辭去臨時大總統,推舉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清朝就此滅亡。

但從客觀上說,早在八國聯軍入侵之後,清廷實際上是早就應該滅亡了,之所以還沒有滅亡,是因為還沒有能夠推翻、替代他的力量出現。

武昌起義後,革命軍和北洋軍的對峙局面意味著,革命家實際上仍然沒有能力全部推翻和消滅清廷,所以只能以妥協的方式實現從帝制向共和的過渡。因此,最後是以雙方的妥協完成了從帝制到共和的革命任務,但革命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

為什麼袁世凱能逼清帝退位?

也是因為革命最後表面上是以雙方的妥協完成的,所以雙方仍然保存著實力,都在等待機會與對方劇烈並期待著能夠徹底消滅對方。因此,也導致了辛亥革命之後的南北分裂,國民黨多次在南方發難,想徹底推翻北洋政府和袁世凱,但卻始終不具備這個能力。

從這個角度說,袁世凱賴以立足於清末和民國初年的根本,就是他從1895年小站練兵開始,所積聚的軍事實力。實質上,這就是清朝的政治秩序在逐步瓦解之後,國內的政治格局進入實力政治的階段,每個政治人物的政治權力大小,由其拳頭大小決定,也就是能夠掌握的軍事力量決定。

而袁世凱恰恰是在這個時期擁有國內最為強大的、成體系的軍事力量的人,也就一手推動了清廷的退位,並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

相關推薦

推薦中...